烟台市芝罘区近年来以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为核心,不断强化思想锻炼、政治磨砺、实践锻炼和专业培训,全面推动跟踪考察、一线培养和专业选拔三项工作协同推进,致力于提高干部的治理能力,为全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
无缝隙跟踪考察,做好干部“落实力体检”
芝罘区着重强化政治经验积累,依托“系统化、立体式”的考察体系,精确评估干部在关键节点、重要任务、突发状况以及斗争前沿的政治表现和执行力,并将这些表现作为衡量干部治理水平的关键标准。
完善“落实力”考察机制
颁布《关于构建干部“执行力”评估机制的实施方案》,实施“日常评估、年度评估、专项评估、任期评估”的融合策略,通过近距离、多角度的接触干部,全面掌握领导班子及干部在推进全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稳定、群众服务等关键工作和重点项目中的政治素养及担当作为的表现。
创新推行干部“政治素质”指标评议
运用光电测评技术,在年末对领导班子成员及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价之际,对干部的政治素养这一评价标准进行专项评分,通过干部及群众填写问卷、光电扫描问卷、电脑数据分析,绘制出干部德才表现的直观曲线图,从而对每位干部在单位内部及全区范围内的水平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精确了解干部的政治素养状况。
统筹区内力量 加强干部监督
构建干部监督信息实时共享体系,以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力度,携手相关部门,全面搜集干部年度考核排名、信访、安全生产等日常工作的通报,上级领导的评价,党员“双报到”的履职情况,媒体的宣传报道烟台芝罘区网上民声,以及网络民意反馈等日常表现,并将这些信息录入干部动态信息库,作为评估干部政治素养和治理水平的关键参考。
常态化一线培养,战略培育储备干部
为了增强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的治理效能,我们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打造一个由区委精心规划、各部门协同培育的年轻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品牌化建设,助力年轻干部在治理一线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常态化培养锻炼
制定《关于提升年轻干部政治素质与岗位适应能力的指导意见》,旨在持续强化年轻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工作,通过党性锻炼、专业技能培训、基层实践锻炼、结对互助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对13名“85后”的杰出年轻干部进行竞争性选拔,安排他们在街道园区、招商一线等地进行挂职锻炼;同时,从党建和项目建设领域挑选出2名优秀干部,派往相对薄弱的街道担任副书记,以此持续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深化“墩苗淬火”品牌
《关于深化年轻干部“墩苗淬火”系统培养工程实施六项培养计划的意见》已研究出台,针对年轻干部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了青蓝培养、拔节孕穗等六项具体培养计划。同时,组织了115名干部前往幸福新城、海上世界、扫黑除恶等一线岗位进行锻炼,累计调整岗位达463人次,人均岗位经历达4个,旨在有效培养年轻干部,并挖掘优秀年轻干部。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并实施“师徒结对”行动的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安排开展“师徒结对”行动,灵活运用“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模式,科学配对师徒组合,300多对师徒在“老者指导新者、新者促进老者”的过程中为干部队伍注入新活力烟台芝罘区网上民声,有效缩短年轻干部的成长周期,加速年轻干部的成长速度。
专业化选育储训,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
将打造一支高素养、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最终归宿,着重加强专业培训,持续提高干部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
注重源头考录 大力选拔专业人才
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杰出党员和主要学生干部,将他们充实到各街道(园区)一线工作。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对建筑、金融、海洋等战略型专业进行重点培养。自2016年起,芝罘区事业单位已公开招考了225个专业岗位,其中144个岗位与芝罘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密切相关,参与招考的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七成以上。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并有效缓解了基层专业干部短缺的问题。
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培训
全面实施“班前自主学习、集中培训、交流研讨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模式,以及“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致力于探索干部素质提升的“赋能工程”。同时,开设了“书记讲解业务”的课程,规定每位主要领导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业务知识讲解。自活动启动以来,已有22位干部登台授课,分享业务知识,累计参与培训的干部人数超过800名。构建“赋能”式的培训课程,针对“双招双引”和“金融产业”等迫切需求的专业领域,精心开设各类培训班次,致力于培育具备复合能力和高素质的干部人才。
创新开展干部分类储备
致力于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储备体系,对日常的常规考察、多方的推荐、各类的通报等信息进行及时搜集与分析,综合评估后提出任职建议和储备方向,构建包含约260名干部的10类可视化分类储备库,有目的地提升干部素质,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坚实依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