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一口延安的苹果,那份甘甜滋味,真是美妙至极!提及延安的苹果,陕西省延安市气象局局长王维刚脸上洋溢着满满的骄傲。
去年,延安地区的苹果总产量达到了500万吨,大约有100万人投身于苹果产业的各个环节,整个产业链的产值高达551亿元。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是气象科技助力果农从被动应对灾害转变为主动预防,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的真实写照。
近期,以“中央媒体深入基层探访气象”为主题的采访报道团队抵达延安,实地考察了气象预报预警在支持农业生产领域所进行的创新尝试。
延安市一苹果种植园内的果树。人民网 高清扬摄
四五月间,霜冻时常不期而至。那些果实尚且青涩,一夜之间便被冻成了漆黑的硬块,我们只能无奈地目睹丰收的希望化为泡影,毫无办法!提及自然灾害,果农们仍旧心有余悸,"今年已经遭遇了三次寒潮天气了。"
霜冻对苹果的种植构成了重大威胁。据延安市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刘志超所述,苹果的花芽和幼果对低温特别敏感,一旦遭遇突如其来的、破坏性极强的冻害,就会造成苹果产量的大幅下降。
因此,气象部门对果园温度的预警预报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这其中的难点在于,首先,由于地形的不同,全市各区域的气温存在显著差异;即使在同一片果园内,沟壑底部与山丘顶部之间的温差可能高达5℃,这使得常规气象站的预报在针对果园这一“微气候”时效果不佳;其次,强烈的冷平流现象频繁引发剧烈降温,增加了预报的复杂性。在此之前,志丹县某果园在短短5小时内,夜间气温经历了剧烈变化,从原本的8℃骤降至-3℃,这一极端温差造成了苹果花的大面积损害。因此,对气温进行实时监测的必要性愈发凸显。
在气象科技的保障之下,此种困境正逐渐被攻克。踏入志丹县苹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近200亩的苹果园,生机盎然;一颗颗果实饱满沉甸甸,被纸袋包裹着,蓄势待发,完全没有显现出三场低温冻害留下的任何痕迹。
在探讨成功预防灾害的关键时,志丹县农业农村局的二级主任科员张宏,他轻轻拨开果树上的枝叶,手指着枝头悬挂的一件设备,笑着说道:“这一切都得益于这个‘气象小哨兵’。”
两要素果园气象站。人民网 高清扬摄
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小哨兵”的装置,系延安市气象局研发的果园气象监测站。该设备体积小巧、便于携带,不仅能实时监测不同地形果园的温湿度状况,而且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气象数据即时传输到手机上,为果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过往,我们需在枝头悬挂温度计,全家人轮流熬夜,忍受寒冷,手持手电筒在园中观察气温。果农刘老感慨万分,如今,仅需足不出户,便可通过“苹安天气”这款小程序实时监控果园的气温变动。
启动小程序后,可以清晰看到4个不同等级的冻害风险。气象机构依据“小哨兵”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针对苹果生长的关键时期,大约提前6小时发布专门的天气预报和灾害警报。果农据此预警等级,可以选择采取如熏烟、覆盖薄膜等不同的应对策略。
“苹安天气”小程序界面。
这仅仅是延安气象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一个缩影。在遭遇灾害时,气象科技为果农们带来了从“束手无策”到“主动应对”的信心和力量。
吴起县正积极推动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的装备建设与自动化升级,旨在打造智能化的防雹作业新体系;同时,南沟苹果气象科技小院成功研发了基于“格点+AI”技术的果园温度预测方法,有效提升了地块温度的预测能力。
精准的预警价值连城,对于产业而言意义重大。在延安市,1670套两要素果园气象站已安装在苹果树的枝头,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新建的5套实景监控系统以及475套小型智能气象站。这些设施使得果园的气象监测密度从原先的23公里提升到了4公里,低温监测的误差也从5℃精确到了0.5℃。
对此0.5摄氏度的温差,气象部门特意为果农搭建了一道“最后的屏障”。
2025年,延安市气象局在洛川、吴起两县进行了苹果花期冻害及冰雹天气指数保险的试点工作。在此过程中,除了温度因素外,触发标准还将依据气象局对气象数据误差区域所进行的实地考察结果。
自年初至今,该地区两个县合计承担了20700亩的保险业务,保费总额达到了1355400元,同时为投保者提供了总计26963600元的风险防护。
吴起县气象局为投保用户开具的气象证明。人民网 高清扬摄
吴起县的果农老张一边数着手指,一边核算着:“他家的二十多亩果园遭受了灾害,不过赔付款多少能弥补一些损失;另外,他还有三十多亩果园成功抵御了冻害,果实长得既大又饱满均匀,看样子今年也能有个不错的收成!”
气象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提供了精确的预警和科学的防灾手段,还实现了兜底赔付和双重保险,既让果农的日子过得富足,又推动了黄土高原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