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地读着信,老冲眼中浮现出了一个粗略的轮廓。
三十多岁的男人,身材矮胖,手上长满了老茧。 他的脸被常年的阳光和海风晒得又黑又红。 他穿着沾满灰尘的工作服。
提、搬、搬运、装……各种辛苦,从早到晚,下班回家就想一动不动,一躺到床上就想睡觉。
第二天,循环再次开始。
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赚着最低的工资,交着最低的社保,没有假期,没有带薪年假,没有住房公积金。
他们是烟台港的蚂蚁,是烟台港的脊梁。
他们为烟台港奉献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和力量,却因为劳工身份,十几年无法昂首挺胸。
官网显示,2020年,烟台港完成吞吐量3.37亿吨,完成集装箱330万标箱。 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铝土矿进口第一口岸、化肥进出口第一口岸的地位。
综合能源运营体系、中几内亚铝土矿全程物流体系、环渤海集装箱中转巴士、巴西淡水河谷矿石配配体系、商用车出口基地、FOB烟台化肥出口价格体系等体系享誉国内外。
百姓期盼烟台港做大做强。 建设现代化国际沿海城市,离不开港口城市的发展。
做大做强,以人为本。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为烟台港努力工作,就值得尊重,都需要善待。
劳动信中还提到,与烟台港同属集团的日照港、青岛港有劳动合同制政策,但烟台港没有。
注定了这数百名劳工兄弟无论如何努力,都永远无法突破身份天花板。
在整个烟台,用人的时候,就是英雄施展才华的时候,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无论出身如何。
我们要让各个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才在这个城市、在各自的岗位上找到归属感、幸福感。
烟台港集团在回信中始终认识到劳动力在港口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至2019年,共有100余人转入合同制。 但由于山东港口集团实施整合改革,招聘审批权限上移,烟台港2019年暂停了劳动力转换工作。
这样的回复无懈可击。 意思是,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在转型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烟台劳务派遣,就没有办法尽快、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社保、福利等福利。
要知道这些劳工都是烟台港和烟台市的劳工。 他们每天辛勤工作,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为烟台港、为烟台市做出了贡献。
这个港口,这个城市,应该按劳分配,也应该按劳得到报酬。 他们工作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以写信的劳工弟兄为例。 他是大专毕业的,已经干了13年了。 他还在香港技术大赛中获得了山东港口比赛第一名,非常专业。
与香港同城振兴烟台劳务派遣,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离不开一大批像他这样朴实勤劳的螺丝钉。
他们每天都喊着“来烟台吧”。 烟台港集团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就这么待人,还有人来这里?
再次强调,我并不是指责或批评烟台港集团,我只是在讨论和思考这个问题。
烟台港的劳动力就是一个缩影。 这个城市很多行业的很多岗位还存在着这种越干越没有动力、越干越想跳槽的尴尬和氛围。
这不是招人之道,更不是留人之道。
再过两天,就2022年了。
劳动兄弟的这封信一定要读,烟台港集团的回信更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