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的航空交通网络里,领空扮演着无形桥隧的角色,它将各大洲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口紧密地串联在一起。
一旦这些桥梁遭到人为的封闭,某家航空公司的前途或许会在短时间内遭受重创。
芬兰航空便是这一变革过程中的一个鲜明例证,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俄罗斯决定关闭其领空的那一天。
一、从“北欧最强”,沦为“欧洲最差航司”
芬兰航空,曾14度荣膺“北欧最佳航空公司”称号,并在2023年斩获“北欧最佳机舱服务”奖项,然而近年来,它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经过连续数月的航班取消、延误以及众多客户的不满之声,芬兰航空(Finnair)在最新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中被评为“欧洲表现最差的航空公司”。
公司目前正遭受高达1亿欧元的财务损失,同时公众对其信任度也出现了严重下滑。
德国媒体《Bild》发布的2025年“Flightright指数”显示,芬兰航空在参评的20家欧洲航空公司中位居最后一名,其综合得分仅为2.48分,满分是5分。
在衡量“航班可靠性”这一核心指标方面,芬航因众多航班取消与推迟,所获得的评分仅为1.5分,这在所有评分项目中处于最低水平。
这一差评正值芬航经历动荡时期。
2025年的第二季度,由于地勤员工引发的持续劳资争议,芬兰航空公司不得不取消了超过1300个航班。这次罢工由芬兰航空工会(IAU)主导,与雇主协会Palta的交涉历经六个月仍未达成一致,直至6月底才告一段落。
芬兰航空公司第二季度的可比较营业利润降至1030万欧元,这一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360万欧元,降幅显著。
公司经过估算,截止到6月底,此次罢工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到5100万欧元;同时,预计这一事件对全年收入的整体冲击可能逼近1亿欧元。
在发布半年报之际,公司首席执行官Turkka Kuusisto向广大乘客进行了公开致歉,他说:“对于此次罢工导致行程受阻的所有客户,我谨代表公司表达我最深的歉意。”
即便遭遇了大规模的罢工,芬兰航空公司依然宣称在罢工期间完成了94%的航班计划。但事实上,内部的数据揭示了截然不同的情况:客户的不满之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千名乘客的退款和赔偿请求处理得异常缓慢。
芬兰航空公司服务中断部门的主管Jonna Vermilä-Alajääski在接受芬兰媒体采访时透露:“我们未曾遭遇过如此庞大的负面评价。”
昔日,芬兰航空凭借其准时到达和北欧特有的可靠性而声名鹊起。然而,如今其品牌形象却因服务体系的瓦解而遭受了极大的损害。以往,消费者对飞机上服务减少等节约成本的举措多有不满,而最近,更多的抱怨则集中在航班延误、退款困难以及客户服务响应缓慢等方面。
芬航声誉的受损可能不是短期能够修复的。
正如Turkka Kuusisto在其报告中坦承的那样,相较于金钱的损失,重建信任的过程或许更为艰巨。
二、地理优势变为致命劣势
芬兰航空,作为寰宇一家航空联盟的一员,长期以来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赫尔辛基坐落于欧洲的最东北端,这一位置使其能够直接通往伦敦、巴黎以及远在亚洲的北京、东京和首尔等城市。通过利用俄罗斯领空,芬兰航空一度成为连接欧洲与亚洲之间速度最快的航空公司之一。
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全面关闭欧洲航司的领空。
对于多数欧洲航空公司而言,这不过是成本的增加;然而,对芬兰航空而言,这却导致了其商业模式的彻底崩溃。
以东京航线为例,在绕过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之后,赫尔辛基至东京的飞行时长从原本的9小时延长至13小时,同时,燃油消耗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也显著增加。
芬兰航空丧失了对俄罗斯领空的掌控,导致其在亚欧市场的时效性优势不复存在;与此同时,中东地区的三大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卡塔尔航空和阿提哈德航空,以及新加坡航空等竞争对手,趁机崛起,成功争取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芬兰航空公司同时面临劳动纠纷的严重挑战。自2025年5月起,工会IAU在赫尔辛基机场已发起过六次大规模罢工,导致运营状况持续恶化。
在2022年以前,芬兰航空作为欧洲在中国市场最为活跃的航空公司之一,其航线网络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以及香港等主要城市。然而,时至今日,其运营的航线已缩减至仅包括上海和香港两地。
香港航线勉强还能维持运营;然而,上海航线的盈利状况令人担忧,维持其运营变得愈发艰难。
绕飞俄领空的影响不只是路线变远,更带来了系统性成本。
以上海至赫尔辛基的航线为例,目前该线路由芬兰航空和吉祥航空两家航空公司执飞,具体的航班时刻和票价信息如下:
三、地缘政治改变航空业版图
芬兰航空所经历的困境,犹如一声震耳欲聋的警钟:任何依赖地理位置优势构建的商业理念,在面临地缘政治风险时,很可能会瞬间崩溃瓦解。
依靠断层形成的竞争优势,在面临地缘冲突时显得无能为力。一度建立在“最短航线”之上的盈利模式,现已成为损害自身的“毒瘤”。
当前世界局势复杂,领域关闭不是孤例:
芬兰航空的困境,或许只是全球航空格局持续演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