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队应该还能再进……”
现场球迷的话音未落,盐城队再进一球,全场沸腾。
8月3日夜晚,盐城奥体中心体育场内,34209名热情观众齐声助威,盐城足球队以5比0的比分,完胜了常州队。
这是“苏超”开赛以来最悬殊的比分。
在8月2日和3日,第八轮的六场比赛中,共计收获了20个进球,这一轮次的进球数是目前为止所有轮次中最高的。
绝不“认命”,寸土不让
“苏超”第八轮比赛,在赛程和时间点上有一些特点。
其一,积分榜首尾三组捉对厮杀。
常州、镇江以及扬州位列榜单末尾,它们的对手则是位列前四的盐城、南通和徐州。
3日晚,在盐城奥体中心体育场的客队休息室内,白板的右上部位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四个醒目的大字,它们是:“寸步不让!”
比赛伊始,双方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常州队更是多次制造出得分良机。这一幕让刚刚落座的观众们一时间难以分辨出双方的阵容。
最终,常州、镇江和扬州三队都没能“逆袭”。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赛事落幕,常州队的球员们在离开前,细致地清理了休息室,并留下了精心准备的小礼品以及一封诚挚的感谢信。国是直通车记者段修健记录下了这一温馨瞬间。
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常州队的球员们返回了更衣室,他们仔细清理了场地,放置了小礼品和一封感谢信,随后在半小时之内便登上了离开的车辆。
常州发布平台在比赛结束后发布的文章中强调,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常州队并未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从中汲取经验,每分每秒都在努力提升自己。
其次,在比赛前夕,各地纷纷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特别强调在文化、商业、旅游和体育的融合进程中,要着重体现一个“创新”的理念。
7月23日,徐州市委常委会会议与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同步举行。会上强调,需进一步多元化消费领域的新形态和场景,并促进文化、商业、旅游和体育的融合发展与相互促进。
7月28日,盐城市召开了一次市委常委会会议以及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在会议中,强调了必须毫不动摇地执行扩大内需的发展策略,并且致力于通过“苏超”赛事活动来开辟新的应用场景。
7月30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座谈会。
常州市委书记王剑锋指出,文化、商业、旅游和体育的深度融合正逐渐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新动力,我们必须加快推动场景、市场、产业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融合与创新。
需不断激发消费动能,促使“苏超”发挥引领作用,扩大“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娱乐、购物”的全方位效益,进而拉长消费链条、增加产品价值。
在文体旅商融合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借助“苏超”的带动效应,各地将有哪些创新举措值得关注,值得深入探讨。
苏北已今非昔比
“苏超”第八轮比赛堪称“苏北主场”。
在本次6场赛事中,镇江之外,其余5个赛事举办地散布于淮安、徐州、连云港、盐城以及宿迁。依据官方的界定,这五个地级市均隶属于苏北地区。
在2025年江苏城市足球联赛中,淮安队与苏州队的比赛中,观众纷纷点亮手机手电,使得现场犹如繁星闪烁,璀璨夺目。国是直通车记者段修健捕捉到了这一精彩瞬间。
依据赛程安排,今年“苏超”联赛中,这将是首次亦是唯一的一次,苏北五市的所有队伍都将在本轮比赛中在各自的主场迎接挑战。
“苏超”走红之后,众人惊讶地发现,“苏北”与人们心中所认为的相对落后状况有着极大的不同。
从整体经济规模的角度观察,尽管与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苏北的表现并不逊色。
2024年的统计数据揭示,徐州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9537.12亿元,这一数字在苏北地区位居首位。而且,它离突破万亿大关仅有微小的差距。
位于苏北五市中排名末尾的连云港市,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663.13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国内多个省会城市的水平。
并且,苏北经济总量的增速很快。
淮安、宿迁以及徐州三地在2024年的GDP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7.10%、6.90%和6.40%,这一成绩在全省范围内位居前列。
宿迁市政府官方网站上显示,自“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该市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不断上升,累计提升了23个名次,目前位列全国第68位。
外界感慨,苏北已今非昔比。
但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来看,苏北又不高。
在2024年,苏北地区的五个主要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未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中,盐城与淮安两市的收入尚可,但其他三个城市的居民收入则均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标准。
以徐州为参照,2024年该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0251元,这一数字比江苏省全年的平均水平(55415元)要低,同样也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1314元)有所减少。
产业结构因素产生影响
在横向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人口数量并不能完全阐释苏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前的实际情况。
依据《2024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披露,温州市在当年实现了9718.8亿元的生产总值,年末常住人口达到985.2万人,这两个数据与徐州大致持平。然而,温州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829元,这一数字比徐州高出超过3万元。
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的副院长刘长平指出,GDP的增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在理论上是呈正相关的,然而,这种关系实际上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诸如税收政策、债务状况、就业形势以及消费状况等。
至少存在两个与产业结构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对苏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关键指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方面,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
何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同时也是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的院长,他指出,苏北地区的五个城市中,第一产业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均收入的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苏北地区承担着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使命,其粮食产出占据了全省总量的六成比例。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这也对苏北地区拓展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依据2024年的相关数据,徐州市的产业构成比分别为8.2%、38.5%和53.3%,而江苏省整体的产业构成比则为3.8%、43.2%和53.0%。
另一方面,部分第二产业含金量相对不高。
刘长平指出,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苏南有所欠缺,以工业发展为例,苏北承接了苏南转移过来的产业,其中不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在推动GDP增长方面,其作用显著且迅速,然而,在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效果上,则不及高科技产业显著。
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制约
从数据上看,苏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每年增幅不小。
2023年与2024年间,宿迁市所有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6.2%的增长,而2024年的增长率为6.0%。
今年开春之际,苏北多个地区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对提升民众收入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明确阐述。
徐州计划,在十年内实现农民收入的显著增长,全力冲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三年攻坚阶段,确保本年度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三万元大关,并不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
宿迁计划投资9.9亿元来推进七个“收入增长补差提速”项目。同时,他们还将推出一系列返乡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大礼包”,旨在让更多的人在享受家庭温馨的同时,能够赚取比外出打工还要丰厚的收入。
刘长平指出,若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提高苏北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并对产业链进行升级。
何建华提出,苏北需打破旧有发展模式的束缚,依托城镇化进程,勇敢迈向新型工业化前沿。他强调,在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应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驱动,务必提高服务业的整体质量。
交通条件持续优化,信息化步伐加快,苏北地区不应沦为落后产能的转移地,而应依靠创新引领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推动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双重提升,从而实现经济地理的重塑和发展格局的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