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中国生物制药拟高额收购,背后苏州基金身影浮现

admin

7月中旬,中国生物制药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计划以不超过9.51亿美元的价格,即大约人民币68.22亿元,收购礼新医药95.09%的股份,从而成为其控股股东。这一举措使得礼新医药背后的启明创投、泰福资本等投资者得以实现投资回报,确保了他们的投资安全。

这并非巧合。目前生物医药领域的并购风潮正盛,那些长期等待的投资人终于看到了退出的机会。回顾近两年的大规模商务合作交易,我们可以看到礼来亚洲基金、启明创投、泰福资本、通和毓承、拾玉资本、博远资本等众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机构在其中表现得异常活跃。

外界可能不知道,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身影——苏州基金。

2017年,苏州市为了促进金融、产业以及科技的创新发展相互融合,助力创新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特此设立了苏创投集团旗下的市场化母基金——苏州市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即苏州基金,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自其成立之初,生物医药产业便深深地融入了苏州基金的发展血脉。经过八年的辛勤耕耘,苏州基金已构建起一幅生物医药投资的宏伟蓝图。据投资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苏州基金在生物医药领域已成功投资超过二十家子基金,累计实缴资金规模更是突破了三十亿元的大关。如今,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苏州的标志性产业,同时也是苏州基金重点布局的行业之一。

八年深耕,一张生物医药全景图

在1990年代初期,苏州城东区的一块地势较低、杂草丛生的茭白田地,经历了一场空前的产业变革。到了1994年2月,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达成了一项协议,共同决定在苏州打造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工业园区。随后,礼来、强生、葛兰素史克、碧迪、百特等众多国际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相继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生物医药产业在此地逐渐壮大。

苏州基金:医疗投资八年征途_苏州基金:医疗投资八年征途_

踏入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凭借非凡的胆识,引进了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在亚洲的首家分部,此举直接促成了BioBAY的问世。自那时起,一座生物医药的崭新重镇逐渐崭露头角。

审视苏州建设“中国药谷”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的力量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2017年成立的苏州基金,它在过去数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中的投资活动尤为频繁,成为了该领域内最为活跃的资金来源之一,给创投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具体分析,苏州基金采用“母基金加子基金”的运作方式,成功布局了一批规模适中且团队经验丰富的顶尖GP,例如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凯辉基金、君联资本、北极光创投等。这些基金以其持续稳定的业绩表现,被誉为行业中的“大白马”,它们成为了母基金投资医疗领域的稳固基石。

这类GP不仅业绩表现稳定,而且涉足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对多个领域和不同投资阶段的全面覆盖。基于这一特点,苏州基金能够深入接触并全面把握大健康产业的核心脉络。近年来,苏州基金对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旗下的三期基金进行了投资,与这些机构建立了坚实的合作关系。

仅仅擅长投资所谓的“大白马”并不能充分展现一家母基金的投资实力,而如何发掘潜力巨大的黑马GP同样至关重要。

苏州基金董事长徐挺向投资界透露,苏州基金在生物医药产业三大子行业——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领域,投资了一批实力强劲的黑马基金。这些基金包括:具备医药商业化及产业运营视野的中后期创新药投资团队拾玉资本;拥有临床阶段产业生态资源的早期创新药基金泰福资本;专注于体外诊断上下游产业链布局的金阖资本;致力于投资早期创新器械的博行资本;以及围绕科学家创业生态布局的早期孵化基金薄荷天使等。

回顾过往数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遭遇低谷,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行业洗牌之势隐现。在此期间,苏州基金医疗团队积极调整策略,致力于发掘在医疗细分领域具备行业整合潜力的团队。“我们认为,随着市场逐渐走低并逐步完成淘汰,并购整合的趋势将逐渐显现。”苏州基金合伙人崔远如是说。

_苏州基金:医疗投资八年征途_苏州基金:医疗投资八年征途

苏州基金紧跟医药行业国际化趋势,携手众多在跨国药企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合作伙伴,其中包括礼来亚洲基金和启明创投。此外,他们还与位于美国硅谷、擅长跨境资源整合及投后管理的跨国投资机构维梧资本,以及专注于Biotech领域收购案的华人基金德诚资本等展开合作。

苏州基金成功打造了一支“领军+潜力”的基金组合,凭借白马基金的坚实基础把握明确的投资机遇,同时借助黑马基金的敏锐洞察力突破尖端科技障碍,全面连接了生物医药领域的众多细分产业链。

徐挺表示,仅仅操作母基金似乎还未能触及核心,对市场的敏锐度尚显不足。他透露,苏州基金直投管理团队在2021年初成功发起并设立了一支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直投基金,该基金规模大约为5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该基金已经对浦合生物、帝迈生物、鼎泰药研、原启生物等超过十个项目进行了投资。

徐挺在谈论母基金在直接投资领域的深入实践时指出,尽管目前市场上母基金的募集资金难度逐渐加大,苏州基金依然将母基金业务作为核心,而直投基金则可被视为一种策略性的补充。他们的直投目标主要是为了持续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感知,深化对行业的认知,并期望能够寻找到与己志趣相投的GP,实现频率一致、力量同向的积极互动,最终成为最理解GP和市场的LP。随着我们对各个细分领域的深入理解不断加强,这种认知的提升反过来将助力我们在未来更精确地预测形势走向,更迅速地发掘潜力巨大的黑马基金,并更有效地肩负起苏州基金在市场化运作中的崇高职责。

在苏州,打造一个医疗朋友圈

苏州基金,凭借其国资背景与市场化特质,承担着两项重要任务:一方面,通过资本的有效配置,确保财务价值的持续稳健提升;另一方面,致力于深度激发和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能级实现飞跃式增长。

众所周知,医疗行业属于严格监管且门槛较高的领域,其产品研发周期常常长达十年以上。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医疗企业需具备各自独特的资源与能力。为推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升级,苏州基金在早期研究、临床试验以及商业化阶段,分别与拥有不同资源优势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联盟。

_苏州基金:医疗投资八年征途_苏州基金:医疗投资八年征途

在早期研究阶段,苏州基金携手全球领先的药物研发外包企业药明康德共同创立了通和毓承;在临床试验阶段,与国内顶尖的临床外包企业泰格医药合作设立了泰福资本;而在中后期商业化阶段,则与国内知名医药企业的高管团队共同创立了拾玉资本。

苏州基金凭借产业资本的整合,构建起一条完整的医疗生态网络。该基金对医药行业的投资管理者具有天然的产业协同优势,并且,其区域合作策略有效提高了管理者的投资效能。此外,金融和政策的双重赋能也更为有效地服务于子基金所投资的企业,助力产业落地。拾玉资本创始人杨红冰如此阐述。

苏州基金致力于为投资企业提供支持,这是其执行“资本与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举措——尽管苏州基金团队规模有限,却设立了专责团队来推动产业项目的落地。特别是在过去两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严峻的市场环境,众多企业遭遇资金难题。为此,苏州基金主动介入,帮助企业对接国资等融资渠道,并协助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同时进行政策梳理等工作。

众多企业处于项目初期阶段,实际上地方当局可能并不完全理解,亦不一定给予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境下,我们需站在一旁进行推荐和担保。徐挺透露,他大约三分之一的精力投入到产业落地工作中,力求帮助企业更快地融入苏州的生态系统。企业一旦落户苏州,便成为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肩负着为他们构建完善生态系统的义务。

帝迈生物堪称典范,其发展历程堪称教科书。自2013年成立以来,这家企业已成为我国首批重点培育的“小巨人”企业之一。在血细胞分析领域,其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二,国产品牌地位显著。随着公司核心业务血液分析仪器及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帝迈生物迫切需要在长三角地区购置土地,以建设新的生产能力。帝迈生物,作为苏州基金及其子基金金阖资本重点投资的医疗项目,在苏州基金与金阖资本的双重推荐之下,成功在苏州相城区设立了基地。

在对接阶段,苏州基金借助苏创投集团所拥有的平台资源,助力帝迈生物与政府部门、地方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同时联动招商团队,为其提供入驻指导服务。此外,还为其寻觅了区域内适宜的土地,并妥善解决了来自深圳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的生活配套设施需求。苏州基金综合考虑了项目团队的强大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行业的良好发展态势等多重投资考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投资活动,并向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以此不断稳固项目落地和施工的资金根基。

帝迈生物在相城区成功购置了48.8亩土地,投资总额高达5亿元,预计建筑面积将达7.5万平方米。该工程已于2021年6月正式动工。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生产2万台POCT检测仪器及相关产品,以及720万份体外诊断试剂,届时年产值有望达到6亿元。

苏州基金长期致力于发掘医疗行业的合作伙伴,其目标在于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苏州。近期,该基金还携手银行机构,共同研发针对苏州本土企业的个性化金融创新产品,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

_苏州基金:医疗投资八年征途_苏州基金:医疗投资八年征途

生态雏形初显。近期以来,尽管市场气氛略显低迷,苏州基金却与我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持续多年共同举办行业盛会。他们主动与产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合作伙伴紧密协作,在苏州打造了一个医疗创新的“超级平台”。每年,数百家的全国药企、一线投资机构以及科研专家汇聚苏州,通过探讨前沿话题、进行闭门资源对接,将技术、资金和政策精准融入区域产业链,推动本地项目与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深度融合。

如今,这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界一年一度的盛事,不仅拓宽了苏州基金产业的社交圈,还肥沃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土壤,有力推动了苏州构建汇聚生物医药领军企业的“中国药谷”。

生物医药行业永不落幕

近年来,随着一二级市场整体走势下滑,医疗行业经历了估值的调整,一直处于一个周期性的低谷。在这种背景下,大部分投资机构开始将关注点转向其他行业,对于医疗领域的投资变得格外谨慎,甚至有的机构选择回避投资。

在苏州基金内部看来,生物医药行业具有明显的较高门槛特征,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监管要求严格、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项目周期较长以及资金需求量巨大等方面。从全球的视野来看,中国依旧保持着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单一市场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工程师人才,还汇集了丰富且高效的临床资源,这些天然的优势条件,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苏州基金内部人士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得到充分认可。他们觉得,此刻正是一个买入的绝佳时机。随着市场喧嚣的消散,自去年起,苏州基金团队便加快了投资节奏,他们正努力构建一系列能够抵御经济周期冲击且具有独特策略的基金产品。“只有在行业低谷时,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一家基金的实力”。

针对周期性投资,本质上需要对众多行业赛道及具体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准确评估。徐挺分析指出,我国创新药的市场估值已达到低点,未来有望逐步回暖。苏州基金自去年起便着手在医药板块进行战略部署。

这一场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自今年起,全球资本对中国创新资产进行了重新估值,而企业自身则通过产品落地、商务拓展能力和国际化战略布局来传递信号,市场氛围逐渐转暖。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股市医疗保健板块的涨幅已超过45%,在众多行业中位居首位。

苏州基金:医疗投资八年征途__苏州基金:医疗投资八年征途

生物医药行业在香港的上市热潮已然兴起。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有10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在香港交易所挂牌,这一数字几乎与2023年全年的数量持平,甚至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总数;此外,这些企业的募资总额达到了约175亿港元,已接近2021年市场巅峰时期的水平。

映恩生物今年4月在港股市场上市,首日股价大幅上涨,涨幅超过116%。在此次首次公开募股中,映恩生物的公开发售部分获得了115.14倍的超额认购,而国际配售部分则获得了13.52倍的认购。通过全球发售,映恩生物筹集了约15.13亿港元,这一成绩刷新了港股18A板块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目前,映恩生物的市值已攀升至约290亿港元的最新水平。追溯映恩生物的投资背景,我们可以发现,通和毓承、礼来亚洲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属于苏州基金所投资的GP行列。

崔远分析指出,我国拥有最优质的资产,而外资长期投资我国资产的重要途径便是通过港股市场,这一现象正是推动近期港股医药板块回暖的主要原因。他进一步表示,随着创新药市场行情的逐步回暖,创新药企业正经历从破发潮向上涨潮的转折点。崔远认为,过去几年通过18A渠道在香港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具备了全球竞争力,然而,目前市场给予它们的估值尚未充分反映出它们的真实价值。

行业变革频仍,苏州基金亦为之振奋,尤其是那些密集上演的超级BD交易。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一级市场的生物医药领域见证了多起跨国BD交易,其中8起案例的首付款额均超过了3亿美元,涉及全球BD和并购;另有5起案例的总交易额逼近10亿美元,且均为现金收购,这一现象充分彰显了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苏州基金合作的子基金涵盖了海外合作排名前八的案例,这些案例包括礼来亚洲基金、拾玉资本、通和毓承、泰福资本、启明创投以及博远资本。

这并非单纯依赖运气,而是苏州基金系统实力的展现——其具备卓越的子基金挑选能力、精准的赛道布局能力,以及强大的产业生态协作能力。苏州基金在相关细分领域深耕多年,如今市场头部交易集中涌现,正是他们当年对技术浪潮押注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印证。

医疗领域堪称罕见的长远发展赛道。以八年为衡量标准,苏州基金精心勾勒出一幅“资本逆周期”的生物医药战略蓝图。尽管外界风云变幻,他们始终积极参与并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巨大变革,他们始终坚信——生物医药这一承载人类生命希望的朝阳产业,始终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