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领的生育补贴,来自我交的“单身税””。
在日本,这并不是一句玩笑。
明年四月,日本当局即将对民众实施所谓的“单身税”。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单身税”一词需加引号。这并非一项专门针对未婚者的新征税种,而是为了应对人口减少的紧急状况,政府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措施,其正式名称为:
“儿童与育儿支援金”。
然而,在公众讨论中,众多日本网友仍旧坚信这便是所谓的“单身税”,每当提及这一概念,他们的情绪都显得颇为不满。
有人直言这个“单身税”,简直就是政府拍脑袋想出来的昏招:
有人则将自己生活中的不顺,都归咎于“单身税”的推出:
更有极端者宣称,我与“单身税”势不两立,若其存在,便无需我;若我存在,则无需其。
如此强烈的反对情绪,让人不禁好奇:
一笔“儿童与育儿支援金”,为何能在日本引发众怒?
不是单身税,但日本民众仍不买账
儿童与育儿支援金的推出,还要追溯到2024年。
当时,为了提升生育率,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显著增强了对国内孕妇及婴幼儿群体的经济扶持。
为了完成补贴,政府需要每年发放2.1万亿日元。
但政府无法轻易拿出这笔巨款,所以只得发动国民帮忙。
“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应运而生。
这项资助款项适用于覆盖整个日本的医疗保险参与者,其缴纳的基本规则是逐年提升个人需承担的费用额度。
你赚的钱越多,要交的钱也就越多。
例如,若一位日本公民年度收入约为200万日元(相当于我国约10万元人民币),那么从2028年起,他需每月捐出350日元(约合人民币17元),以实际行动助力提升生育率。
由于所有参保人员均需支付,故从理论上分析,该笔费用并不特别针对未婚或不育者,因此不能被称作“单身税”。
只不过,“儿童与育儿支援金”所惠及的对象都是有娃家庭。
若你未曾拥有子女,那么按照官方的表述,这实际上意味着你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旨在支持育儿家庭并促进全世代及各经济主体间共享与团结的机制的参与者。
算是以一己之力为日本的未来做托举了。
日本民众对于这种做法并不赞同,他们仍旧将儿童抚养与育儿补贴称作单身税。
哪怕每月缴纳的税款不足20元。
事实上,日本并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单身税”争议的国家。
在20世纪40年代,苏联为加速战后人口恢复,实施了所谓的“无子女税”政策,规定25至50岁的男性及20至45岁的女性无子女者,需每月将工资收入的6%缴纳至国家财政。
顺带一提,该税一直征收到苏联解体。
若个人收入水平较低,因健康问题导致无法生育,抑或是立誓终身不娶的僧人,均能获得税收减免的优惠。
尽管日本官方已经出面澄清,指出“儿童与育儿支援金”这一概念被广泛误解,但众多民众仍旧坚持使用“独身税”或“单身税”这一说法来指代它。
NHK的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份以来,提及“独身税”这一概念的社交媒体帖子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六月,相关帖子的数量激增,新增超过20万篇。
在网络上,日本民众对其的吐槽点也是各式各样:
“单身要交钱,是不是接下来呼吸也要交钱了?”
这种费用竟然还要从民众那里筹集,实在荒唐至极,难怪很多人都不愿意步入婚姻的殿堂,也不愿生育后代呢。
“虽然知道这不是针对单身人士的,但这不也是隐形征税嘛?”
有人甚至直接将指责指向了2023年新设立、旨在应对人口减少问题的儿童家庭厅。
今年五月,负责该厅政策事务的大臣三原顺子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透露,政府在上一年度在生育领域的财政投入已经达到了7.3万亿日元。
这漫不经心的自曝,把日本民众都气炸了:
每年投入七万亿用于保障生育,然而生育率却持续创下新低,这些资金究竟流向了何方?
有人甚至直接对三原进行了指责,称其“中饱私囊,借推动生育之名行贪污之实”,并在社交媒体上发起呼吁,要求撤销耗费税收的儿童家庭厅机构。
而日本大众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对情绪,主要还是因为:
政府长期依赖发放资金来刺激生育,这一做法持续了数十年,然而,其取得的最终成效却极为微薄。
发钱催生,效用正在衰退?
日本政府给娃发钱,最早能追溯到1971年的《儿童补贴法》。
当时所设定的初始标准规定,对于拥有三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每个孩子每月将获得3000日元,若以当时的物价水平进行换算,这笔钱大约相当于5至10罐奶粉的费用。
随后,该补贴额度伴随日本经济形势的起伏不定,经历了多次调整。到了2024年,其具体规定已演变为:
未满3岁的,一个月发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17元);
3岁以上的,一个月发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78元);
而如果家里有三个以上的宝宝,那补贴金额还会翻倍。
自2004年有相关数据可供参考以来,日本政府作为全球在应对人口减少挑战中走在前列的“先锋”国家,在生育领域投入了至少66万亿日元的巨额资金。
而他们烧掉了这个天文数字后,得到的结果则是:
2024年,日本新生儿数量不到73万,再次创造近年新低。
在调查过程中,有十分之一的日本受访者明确指出,不论国家实施何种政策,他们都不愿意生育后代。
即便在日本当前,拥有孩子的家庭能够领取高达五十万日元的育儿补贴,新生儿也能持续领取津贴直至十八岁,而且在五岁之前还能享受到免费的幼儿教育和照护服务。
然而,在《日本经济新闻》去年五月份的报道中,仍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受访者坦率地表示:
他们不婚不育,就是担心有“经济负担”。
换言之,尽管近年来日本政府投入的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增强,然而从民众的角度来看:
从孩子出生开始抚养至其完成大学学业,所需的教育费用大致介于2000万日元(相当于约95万元人民币)至4000万日元(约合191万元人民币)之间。
相比之下,国家给的那些补贴实在是有些杯水车薪。
发放薪资带来的“边际效应”迅速显现。日本学者山口慎太郎“乐观”地预测:
即便额外发放1万亿日元的儿童补贴,生育率也只能提高大约0.1个百分点。
对于那些原本计划生育多个孩子的日本家庭来说,政府的这项补贴无疑如同一把雨伞在晴天时为人们遮挡阳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近年以来,日本每年新增出生人口中,二胎及以上的生育比例持续攀升,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该国在生育方面的差异化趋势。
要么坚决不生,要么两个起生。
在这种情形之下,民众对于“儿童与育儿支援金”普遍抱有反感,甚至有人将其简称为“单身税”进行批评,这一现象的发生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一些日本网友认为,不如直接为有多个孩子的家庭提供税收优惠,这样比让所有人共同承担一个效果不易显现的“援助资金”来得更实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生育率持续下降,但仍有若干城镇逆势而行,成功地将生育率提升至一个新高度。
这些城镇在催生发展方面的成就,并非单纯依靠大量资金投入就能实现。
生育,不单是钱的问题
流山市,这座坐落在千叶县的城镇,在2017年至2022年这一时间段内,其生育率连续六年高居日本全国首位。
该市有两句宣传的歌词甚至是:
“想当妈妈就来流山市、想当爸爸就来流山市。”
流山政府将“生育友好”打造为城市的一大特色,其举措不仅包括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还提供了周到的幼儿托管与照护服务。
2010年至2023年间,流山市成功将辖区内的托儿所数量从原先的17所扩充至100所,同时,还增设了众多托儿所接送巴士。
若家长因工作繁忙无法亲自照看,则可利用电话或应用程序,安排孩子由市政府工作人员负责接送至托育机构,接送时间最迟可至晚上8点。托育费用方面,起价为最初1小时1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4.8元),此后每增加半小时,费用将额外增加5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4元)。
流山市地理位置优越,紧邻东京,然而东京却长期受到幼儿园资源严重不足的困扰。因此,许多居住在首都的双职工家庭,为了孩子能够顺利入园,纷纷选择搬迁至流山市生育子女。
此举不仅减轻了幼儿入园的困难,而且有助于政府托育机构分担家庭养育孩子的部分负担。
流山市的人口增长迅猛,与此同时,其大鹰森站前公寓的房价亦随之攀升,由原来的3000万日元升至6000万日元。
流山市并非唯一,冈山县奈义町的生育率曾一度攀升至2.95,而兵库县明石市的生育率更是连续9年刷新纪录。在这些地区,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发动社区力量轮流照看孩子,或者派遣经过培训的育儿支援人员协助年轻父母照看孩子。
相较单纯投入资金提供福利,政府可能更需在育儿全过程中给予家庭全面而细致的扶持。
毕竟,把一个孩子养大成人,需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
还有成年人对其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
自1994年起,日本政府便推出了旨在全面打造“快乐育儿社会”的“天使计划”,该计划倡导在提供津贴补助的同时,打造更加完善的托育条件,并延长新生儿父母的育儿假期。
但由于该计划的呼吁性大过强制性,所以地方政府推行相当缓慢。
如今,诸如流山这样的日本小镇,正努力将昔日的设想付诸实践,同时为生育率低下的东亚地区,探寻一条可能的突破之道。
不仅在经济层面提供援助,而且将抚养孩子的时力和财力负担,从双亲扩展至社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多个层面。
这样的方法最终能否逆转少子化的未来,现在看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这样的结果远比让他们因为未婚而遭受“歧视”的情况要好得多。
参考资料:
日本30年花了66万亿,仍未改变少子化,日本经济新闻
聚焦人口增长与出生率提升,流山市之所以卓越,从咨询角度分析,他们陆续推出了众多育儿支持措施,共同通信社报道。
児童手当, 儿童家庭厅
“单身税”还是“育儿支援金”?对这两项政策的批评性投稿数量持续上升。经过调查发现,NHK……
招商银行对日本养老金融领域进行的系列研究(一)——聚焦日本老龄化现象:探讨其发展趋势、应对策略及国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