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纷纷推出智驾险,是营销热点还是真能分担风险?

admin

为自动驾驶购买保险,成为汽车制造商当前重要的宣传方向,这能否真正减轻自动驾驶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

最近不少汽车制造商纷纷提供驾驶辅助安全承诺,突出“放心”“省心”乃至“最终保障”。

九派财经整理了当前市场上各家汽车公司推出的智能驾驶保险产品。在宣传的保障额度方面,阿维塔的六百万无忧计划是其中最高的。针对智能停车这一场景,比亚迪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不区分车辆是否行驶,并且不设定赔偿上限的最后一道保障措施。至于智能驾驶行驶过程中的责任划分,小鹏汽车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明确,该公司率先设立了行车保障期限,这个期限是从驾驶辅助功能成功启动时算起,一直持续到驾驶辅助功能退出后的五秒钟为止。

盘点车企百万智驾险:生效条件有限制,多为车险的补充方案_盘点车企百万智驾险:生效条件有限制,多为车险的补充方案_

不过这项百万智能驾驶保险并非完全覆盖所有风险。虽然广告中突出显示的百万字样很吸引人,但最终能得到的赔偿数额,需要车主达成特定的条件才能实现,而且必须先通过普通汽车保险来弥补部分损失。

一位智能驾驶安全领域的专家对九派财经的记者谈到,智能驾驶保险的最终目的在于借助新颖的保险方案,处理自动驾驶技术推广时责任界定、风险承担和社会认可度方面的难题。然而,当前状况是汽车制造商自身难以确保智能驾驶的稳定性,因此决定采取智能驾驶保险这一方式,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可能出现的损失。

一位汽车行业智能驾驶专家透露,由于技术瓶颈和商业推广需求,智能驾驶保险的规划未能遵循预期方案,实际情况中,智能驾驶保险的规划主要目的是刺激车辆销售。

如同汽车领域以往多次发生的情况那样,有家公司率先尝试新事物,其他公司紧随其后进行投资。一位汽车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对于部分制造商和特定产品而言,眼下是争取订单最关键的时期,所以短期内自动驾驶辅助技术对他们来说具备追赶的意义。

这种做法潜藏的弊端在于:申请补偿的手续繁琐,审核标准不清晰,容易削弱驾驶者的安全警惕,可能引发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也是某些汽车制造商不采纳该策略的缘由。

【1】生效前提:保障场景、特定客群及事故认定均有条件限制

当前市场上提供的自动驾驶相关保险,虽然都突出其智能化驾驶的保护功能,不过它们所覆盖的具体情况存在区别。

大部分汽车制造商提供的自动驾驶安全措施都包含自动停车和自动驾驶情形,长安汽车在2019年推出的自动停车责任保险,以及比亚迪最近推出的服务,仅对前者提供保障。

广汽等汽车公司针对停车状况,让客户决定是否购买车辆保险,在自动驾驶状况下,则规定车主必须准备足够的车辆损失保险和第三方责任保险,并且需要先通过保险理赔。

比亚迪所倡导的保障措施,仅限于停车情境,无需经过保险程序,没有金额限制,也不针对首任车主,由企业负责维修与赔偿。

这种底气的来源是两种场景下控制难度的不同。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对九派财经记者表示,汽车制造商本质上还是会权衡车险交易的利弊。在停车情境中,车速较慢且人员稀少,因此安全性较高。即便发生几起轻微碰撞事件,汽车厂商也能确保承担赔偿。

郭涛作为天使投资人指出,智驾险场景的不同构思核心在于风险可能性和补偿开销的实时调整。停车状况由于单次损失轻微且容易管理,而路上驾驶则关联重大伤亡风险。

某些汽车厂商会对客户群体加以约束。例如小鹏汽车规定,只有通过官方合作渠道购买车险的现有或新增客户,才有资格购买智能驾驶附加险,另外一些汽车品牌则限定,只有在特定促销时段下单的客户,才能获得这项专属福利。

事故责任认定是最终能否理赔的决定性因素,大部分汽车制造商规定,只有当车主承担相应责任,且事故由智能驾驶系统引发时,才能够获得赔偿,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判定标准是事故发生时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已经启动。

突破L2级和L3级之间的界限,意味着承担责任的方发生了变化。在L2级的辅助驾驶状态下,驾驶者必须随时准备控制车辆,是发生意外时的首要负责人,而在L3级的自动驾驶模式下,汽车制造商或智能驾驶技术提供商会成为智能驾驶引发事故的责任承担者。现阶段,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各类智能驾驶系统,都没有达到L3级的技术标准。

所以,汽车公司的规定里清楚要求司机时刻注意道路情况,随时准备操控车子,要是驾驶者不依照《使用指南》来开车,比如“视线和手都离开”、没有及时接手驾驶等,保险公司就不会赔偿损失。

有车主提出疑问,自动驾驶的关闭流程不够清晰,判断标准的不明确让车主感到困惑。一旦事故突然发生,驾驶员几乎没有时间应对,如果刹车系统察觉到人为控制就自动停止工作,自动将驾驶权交还给司机,这样就不能符合汽车制造商所说的“系统运行期间”的赔偿要求;如果车主不进行干预,又会被认为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及时切换到智能驾驶模式,同样有可能会被拒绝赔偿。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在相关会议上谈道,所谓人机协同驾驶,实际上是人在操控车辆,而智能驾驶保险保障的是NGP自动驾驶模式,因此人在驾驶时智能驾驶保险不提供保障,当人机协同驾驶模式终止后,在NGP自动驾驶状态下直至该模式停止后的五秒内,智能驾驶保险是有效的。

郭涛对九派财经记者表示,智驾险的推出意味着技术风险的社会化分担体系已经建立,不过当前迫切需要健全三个核心基础规范。

必须清楚界定升级前后责任认定标准,明确软件版本变更引发系统故障时责任承担方。

接下来需要制定人机协同驾驶情形下的操控权归属规范,明确方向盘转动力度的界限值,以及专注度检测的参考数据等核心要素。

另外要一致事故前三十分钟系统记录的法律证据标准,涵盖信息无缺漏确认以及安全传输过程核准。

【2】百万之“名”:大部分智驾险是车企的增值方案

长安汽车提供的“自动泊车责任险”属于责任险种,其余的智能驾驶保险实际上是汽车制造商自行设计的附加服务。

当前市场上提供的保障项目包括针对智能驾驶的特定保险,这些保险发挥作用的基础是车主已经购买了强制保险和商业保险,赔偿金额仅限于车主在扣除各类车险赔付(例如强制保险、商业保险以及驾驶意图险等)后的剩余损失部分。

一位保险销售员对记者表示,现在多数车主在购买车险时会包含商业险、交强险和驾乘险这三种险种,商业险通常涵盖300万元保额的第三者责任险,2万到5万元保额的车上人员责任险,以及20万到30万元保额的医保外用药和车损险,而驾乘险一般会选择300万元保额。

选择保险计划跟驾驶者个人的风险倾向有密切联系,一位来自上海的保险业务员透露,不少驾驶者会挑选400万上下保额的意外险,每座保障额度在60万到80万之间。

有专家透露,这种组合基本上能够涵盖大多数意外事件的赔偿,而且经过对各家智能驾驶保险条款的归纳,智能驾驶保险的启动前提中,对车主选择投保的险种也有约束,例如所有公司普遍规定车损险必须完整投保,小鹏汽车在其条款里还特别指出,车辆保险里针对第三方的责任险额度需达到一百万元或以上。

郭涛强调,一般交通事故在获得车辆保险赔偿后,真正动用高额赔偿的可能性小于百分之五。所谓的百万保险金,主要针对的是非同寻常的紧急情况,而不是普通的轻微损坏和频繁发生的维修需求。

巨额资金承诺只是概括性指标,实际处理需依据超出车辆保险补偿的数额,以及各类保险的限额。车辆保险理赔会波及来年保险费的核算。行业专家指出,非涉及人员伤亡的事故,保费调整幅度不大,但涉及人员伤亡时,次年保险费用会显著增加。

【3】理想状态下的智驾险:应从研发里“长”出来

产品的设计思路受基因影响。一位汽车智能驾驶领域的专家告诉笔者,为智能驾驶功能购买保险,其费用不应由客户承担,也不应由销售团队负责,而应由企业研发团队承担,其依据是“研发能力加上保险赔付等于企业向客户承诺的产品性能”。

从那个层面来看,理想的自动驾驶保险,要依据汽车制造商的详细研发状况和实力来制定,这样更能明确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限制条件。另外,行业必须建立一套更为公正的评估规则和操作程序。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曾经倡议主管单位迅速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清晰界定不同智能驾驶等级的事故责任归属,同时制定智能驾驶保险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南,以此向保险公司和汽车制造商提供明确指引,促进智能驾驶保险业务的规范化进程。

有业内人士指出,应由交通管理部门、保险机构以及汽车制造商三方合作,建立一套专属的、不容更改的、客观的、可精确测量的评估机制,而不是单纯依赖汽车厂商的主观判断,该规范即便存在些许不均衡,也必须满足前述各项条件。

九派财经实习记者林婉娜 记者舒家奎

编辑万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