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届高校毕业生预计 820 万创新高,求职陷阱需警惕

admin

新华社北京一月四日电招聘信息,记者王莹报道,教育部门近期发布通告,指出二零一八届普通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预计达到八百二十万之众。这一数字较之去年的七九五万人,再度刷新历史记录。眼下,各地求职活动逐步启动,鉴于初出茅庐的学生们往往欠缺社会历练,他们时常会碰上形形色色的骗术和圈套。今年求职期间,务必对这些隐患保持高度警觉。

招聘信息_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求职陷阱_毕业生求职骗局防范

陷阱一:借招聘骗取个人信息

如今存在不少倒卖个人隐私的掮客机构招聘信息,为了搜寻到更多目标明确的资料,常在互联网上散布伪造的职位征召广告,以此招徕应征者,随后从大量投递的履历中筛选出求职者的详细资料。

求职者浏览职位发布时,务必要核实企业背景,确认其合法性。职业顾问指出,履历中涉及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络地址等个人资料,无需过于详尽,应侧重于职业履历的描述。

陷阱二: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等费用

应聘者去面试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以各种名目向求职者索要钱财,比如要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保险费、押金、手续费等。求职者把钱交出去之后,这些单位要么马上消失不见,要么找各种理由不安排工作,等骗来的钱攒到一定程度就跑路了。有些中介机构为了骗取求职者的信任,会跟一些诈骗公司或者没有实体的公司联手搞欺骗活动。收取一定费用后,声称招聘名额已满,并保证会尽快推荐合适工作,要求求职者留下联系方式,但实际上并不打算履行承诺,接着用各种理由推脱。

正规机构的招聘面试通常不收取报名费,除非是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考。体检环节一般需要应聘者自行选择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完成,费用也由个人承担。若任何公司要求求职者支付这两项费用,务必谨慎对待。报考事业单位时,务必在官方招考平台上进行登记,切勿使用非官方的网络渠道。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求职陷阱_毕业生求职骗局防范_招聘信息

陷阱三:扣留个人重要证件

部分公司在筛选人才过程中,以必须经过组织审批等借口,让求职者上交身份证、学历证明、毕业证书等关键文件,并表示会暂时收存这些材料。

证件包括身份证、学历证明等,任何机构都无权扣留这些文件。面试时,尤其是初次,建议仅携带复印件。若用人单位坚持查看原件,展示后必须立即收回。无论何种借口,都绝不能将证件原件交给任何公司留存。证明文件仅用于用人单位确认应聘者资格与履历,正规公司没有必要留存应聘者文件正本。

陷阱四:只“试用”不聘用

企业会对新入职员工设定考察期,此阶段双方进行相互了解和磨合。部分公司为压缩开支,在业务高峰期会大量聘用成本较低的应届生。试用期满后,他们会找各种借口不通过考核或直接辞退。还有些机构,在实习考察阶段完全不发放报酬,甚至索要培训费用。

按照制度要求,所有组织和公司的实习及试用人员,企业都需给予报酬,员工在试用阶段的薪酬不能少于本机构同类岗位最低的薪资标准或劳动合同上商定的八成。建议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认真审阅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薪酬待遇、工作职责、合同时长和福利保障等关键信息。

毕业生求职骗局防范_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求职陷阱_招聘信息

陷阱五:只签就业协议,不签劳动合同

刚离开学校的学生,因为对社会的运作方式了解不多,同时也不熟悉国家的劳动合同法规,常常在求职过程中与企业签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他们在公司进行了长时间的努力工作,进行了几个月的实习,结果却遭到公司无缘无故的辞退或者集体裁员,而且没有得到任何经济补偿。

防止《就业协议书》误作《劳动合同》使用,需注意其不具备同等法律效力,仅凭此书,学生入职后的权益无法确保。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之规定,确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合同。若已形成劳动关系,但未同时签订书面合同,则必须在开始工作后一个月内补签书面合同。

陷阱六:中介公司声称帮找到好工作

一些不法掮客瞅准了在校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又盼望进入知名公司获得优厚薪酬的心态,发布承诺保证进入五百强企业的宣传,并索要高额的代理费用,然而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帮助学生获得理想职位,收取的各类开销也不予退还,更有甚者,中介人消失无踪,令学生承受多次打击。

切记告诫即将毕业的学生,务必远离非法的劳务掮客,切勿轻信不劳而获的虚假承诺。对于大学生寻找工作,首要确认该职业介绍机构是否具备《职业介绍许可证》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授予的营业许可。合法的中间商除了持有中介资质证明外,通常会在前台等显著位置展示其营业执照。对于网上的中介机构,更要保持高度警觉,切勿轻易采信。

毕业生求职骗局防范_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求职陷阱_招聘信息

陷阱七:受骗进入传销组织

非法组织通常先让学生假扮销售员开始工作,接着要求学生支付一笔提货费用,之后再诱导他们去欺骗其他人。部分学生在高额回扣的引诱下,甚至会对同学朋友家人实施欺诈。一旦受骗上当,往往陷入困境难以抽身,最后只能自己承担经济损失。

传销常有这些表现,或同时存在几项:加入时强调发展他人是任务之一;收取高额费用;场所内人员情绪亢奋。大学生需提高警惕,远离此类组织。一旦发现是传销,应马上停止工作,立刻报警处理。

陷阱八:海量网络求职广告,让你收入轻松过万

如今,许多人都能在互联网上看到形形色色的招聘宣传,部分虚假站点借招聘之名诱骗求职者点击,从而骗取钱财。例如常见的“刷信誉”工作,宣称“单次任务仅需五分钟”“报酬在十元到五十元之间”“每天工作两小时,收入轻松上万元”。联系上之后,对方提供了工作申请表和流程说明,工作内容涉及购买充值卡提升信誉,信誉达标后能拿回现金,并且有额外佣金奖励,但实际操作中,求职者付款后佣金和本金都拿不到。

求职者需要懂得辨别平台是否安全可靠,要核实招聘内容的真伪以及发布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网络求职时,务必选择信誉良好的大型平台,这类平台更具公信力。其中,通过应聘企业官方网站进行确认最为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