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争夺战正酣:移动端用户超6亿,何为原生应用?

admin

AI应用的争夺战,打到哪儿了?

如果将整个人工智能领域比作一处金矿,那么基础建设部分,包括芯片和计算能力,就是提供挖掘工具的“卖铲子”角色;模型开发方面,如同“卖地图”,指示金子的藏匿位置;至于应用开发,则是直接进入现场进行淘金,从而实现金子的价值转化。

近些年AI工具的使用者数量持续增长,QuestMobile的统计资料表明,到2025年8月,手机端AI工具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6.45亿,电脑端为2.04亿。原生应用程序中,那些用户量过亿的软件,其月度环比增长率普遍为1.3%。

什么是“AI原生应用”?这指的是从一开始就将人工智能视为主要推动力的应用,其基础结构、运作原理、用户互动以及商业策略都是围绕AI功能展开的革新,豆包、DeepSeek、GPT、Perplexity都是这类应用的实例,正因它们非常专注,也被看作是衡量市场对AI认可程度的重要载体之一。

不过,经过分析好几个排名,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国外的初创企业持续推出领先的AI原生产品,而国内的排名靠前的项目多数源自知名企业,其中一些甚至是老产品加装了AI功能后的改进,例如阿里的夸克、百度的文库,由初创公司开发并进入大众注意力的原生AI产品其实相当少。

表面上看AI应用领域人声鼎沸,实际上权力基本掌握在几家大企业手中。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初创企业开发AI应用,未来还有发展空间吗?

AI应用爆发,仍是巨头游戏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的应用实现了迅猛发展,虽然当前尚未有精确的统计资料,不过业内人士推测,全球人工智能应用的总数已经达到数十万个,这些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即企业服务型和面向消费者型。

为了更清晰地掌握人工智能应用的长远发展动向,我们参考了2025年国内上半年人工智能应用的热度排名(信息来自:Xsignal)。这份榜单中排名靠前的二十个应用可以归纳为三个类别:由大型企业直接开发的应用(共十二个)、传统大型企业产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一个)、初创企业独立开发的应用(七个),其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属于初创企业。

前三甲分别是豆包、DeepSeek和夸克,而在前十名中,创业公司所开发的原生应用,除了DeepSeek,只有聊天辅助应用Lovekey键盘入围。

有位投资者直言,要论实质,DeepSeek算不上纯正的初创企业,它主要受益于母公司幻方量化的资源与团队援助,因此,排名榜单上那些争斗的初创企业占比还得进一步缩小。

为了继续考察这一现象,我们另外参考了硅谷知名风险投资公司a16z公布的全球前100名人工智能应用排名。

这个统计涵盖了iOS系统和Google Play平台的信息,但由于缺少Android市场的部分应用,因此与国内排行榜上AI应用的排列顺序有所不同,例如国内排名靠前的腾讯元宝、360旗下的纳米AI搜索都没有出现在这个榜单中,而一些知名企业原有的产品结合AI功能的应用却进入了前十名,比如美图公司早在2008年就发布的美图秀秀,以及字节跳动在2020年推出的醒图。

然而,国内外的排行榜都表明:前三位保持不变,知名企业的应用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该榜单由澎湃发布,列出了2025年全球值得关注的百大AI应用程序,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榜单上主要集中了硅谷的顶尖科技企业和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四家公司推出的AI应用数量占据了将近四成的比例,字节跳动凭借拥有12个自主开发的AI应用,在数量上遥遥领先。

深入剖析这些排名,巨头的AI业务领先地位,部分源于其业务种类的优越性。

现在人工智能产品的关注点分布很不均匀,对话助手类型的产品占据了明显的主导地位,国内几乎每家主要科技公司都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例如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助手、腾讯开发的元宝机器人、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以及百度的文心一言。

而大模型六小龙只有部分公司推出了聊天机器人产品。

有业内人士说明,聊天机器人具备的通用功能能够招徕众多使用者,不过它还需要消耗大量计算资源、进行数据加工以及算法的改进,这些开销是某些初创企业选择不开发聊天机器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转换到其他类别,大型企业的AI应用整体上也要比初创公司的产品表现更出色些。以虚拟角色和视频制作这些方面来说,字节跳动旗下的猫箱以及快手旗下的可灵,它们的产品都明显领先于初创企业中的同类应用,就算MiniMax推出的虚拟角色软件星野,虽然也相当有竞争力,但仍然要排在那些大厂产品的后面。

另有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的后起之秀,其实是过往知名产品的再度活跃,知名企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使传统应用焕发新生。例如阿里的夸克,百度的百度网盘、百度文库等,这些产品本就具备庞大的用户基础,现在加上人工智能的“新身份”,又吸引了一批关注。

夸克在转变为“AI超级框”之后,着重突出AI对话、深度搜索以及AI工具的整合,应用范围包括写作、PPT制作、问题解答等,因此广受学生和职场人士喜爱;百度网盘作为云存储服务,融入AI技术后,实现了图片自动分类、字幕制作等便捷功能,显著提升了用户的工作效率;百度文库是职场人员常用的办公工具,其2024年的营业收入超过了WPS,今年5月,其“智能PPT”功能的使用量曾一度位居全球首位。

创业公司做AI应用,为什么后劲不足?

其实,AI应用的格局,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大厂“垄断”的。

创业初期,新创企业的本土软件并不逊色于行业巨头,“AI六小虎”依靠持续更新和机变策略,一度占据上风,Kimi在知名度上甚至超越了文心一言、豆包、腾讯元宝等同类产品。

不过,当前行业已面临关键节点,许多专家指出,领先企业逐渐掌握主动权,这背后存在三个核心因素,分别是技术革新,商业策略以及平台枢纽地位。

赵江杰是研究Agent应用算法的资深专家,他说明开发AI应用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算法层面、用户界面和支撑环境。在这之中,最关键的是算法层面的构建,也就是大型模型的功能实现

现在,大模型的能力正在经历第三次迭代。

GPT的出现标志着大型模型迈入第一个阶段,即通用对话;随后,将强化学习与后训练强推理模型相结合,开启了第二个阶段,以OpenAI的o1为开端,DeepSeek的广泛关注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事件;今年,随着智能体的迅猛发展,大型模型进入第三个阶段,将智能体能力作为核心攻关方向,在LLM与强化学习路径的根基上,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推理本领,增强其适应性和普遍适用性,从而在现实环境的更多任务中实现智能体的实际应用。

赵江杰谈到,各个大型模型在初期版本时功能几乎没有差别,到了第二版时期OpenAI和DeepSeek在私有化与公开化方面领先一步,不过其他公司也很快迎头赶上,现阶段第三版还在起步阶段,存在大规模强化学习训练的工程难题、长距离推理能力以及可验证训练环境搭建等难题,但OpenAI的gpt-5,Google(deepmind)的Gemini deepthink已经显示出非常强的逻辑分析本领,接连在IMO、IOI等难度极高的数学国际赛事中赢得金牌,几乎达到了顶尖人才的水平。

这就说明,在处理用户的普通工作方面,众多模型都能很好地满足用户要求,只是遇到复杂工作才会显现出差异。当大模型的能力相仿时,领域探索与优质资料,直接决定了AI应用能达到的高度,而国内面向消费者的场景中,关键数据大多掌握在互联网巨头公司手里。

随着用户对复杂任务需求的增加,创业公司在此时逐渐失速。

_“老登”应用,霸榜AI_“老登”应用,霸榜AI

同时,未跑通的商业模式,也放大了创业公司的压力。

赵江杰谈到,AI应用的开销包含多个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投入的人力资源,其次是市场宣传和用户拉新,再者是持续的服务管理与更新,还有用户运用过程中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在这些开销里,通过接口调用产生的费用是最主要的,尽管各大人工智能服务提供商都在努力降低价格,但为了应对大量用户的访问,相关的支出依然十分巨大。

但目前TOC市场用户的付费意愿普遍低迷。

国内众多平台企业,比如爱优腾(广告+会员)、抖音(广告)、淘宝(竞价排名)以及美团(商家推广费),主要依靠广告和流量进行盈利,这种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让用户直接为AI应用支付费用,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位资深的AI行业投资人明确表示,当前国内消费者为AI TO C应用付费的渠道,基本上是缺失的。

而OpenAI、Anthropic、Perplexity这些初创企业能够开发出多个市场领先的本土人工智能产品,这同它们的终端用户对于人工智能服务愿意付费使用的情况有很大关系。OpenAI曾经透露,GPT在今年的收入有望接近百亿美元。

对比之下,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看作是全局人工智能布局的一个环节,在短期内没有必要过分关注经济效益。

生态入口,则是大厂的另一张王牌。

潞晨科技负责人尤洋谈到,知名企业凭借自身品牌影响力和海量用户基础,例如字节在短剧领域的布局、腾讯在社交和游戏方面的积累、阿里在电商板块的运营,都拥有强大的内容传播途径。这些公司短期内无需过分关注成本效益,能够借助大量推广活动来吸引新用户。

更为重要的是,知名企业的非人工智能开发应用并非空白创建,先前已拥有一定用户基础,仅需对既有产品实施智能化改造,便可在原有服务中获取用户,又可借助领先平台优势快速获得成功。

例如,在推出人工智能概念之后,到了2024年12月,百度文库的人工智能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940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6%,和上个月相比增长了83%。

而初创企业的初始产品要获得成功,完全依赖“初期推广”。比如Kimi曾通过投放短暂走红,但缺少持续留存方法,最终难以持续。

去年,Kimi、豆包和文小言被称作“AI原生三强”,根据AppGrowing的数据,Kimi去年10月的广告支出为2.2亿元,整个第四季度的总支出达到了5.3亿元。今年第一季度,Kimi的下载量相比上季度减少了3.9%,平均每月有833.8万次下载,这主要是因为DeepSeek的推出,同时也和宣传推广的减少有关,第一季度用于宣传的预算只有1.5亿元。

尤洋明确表示,某些知名企业单个产品的月度宣传推广开销,或许超过了众多新兴企业获取的全部资金。

当前情形中,初创企业开发的人工智能原生软件想要脱颖而出,其挑战性不言而喻。

AI应用市场,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吗?

尽管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市场局面却已逐渐明朗,然而就整体而言,其用户数量和盈利前景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Sensor Tower最新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分析报告》表明,今年前六个月,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包括智能助手与内容创作工具)的安装量总计17亿次,较上一季度提升67%;应用内付费(IAP)产生的收益约为19亿美元,年度增幅超过100%;用户整体使用时间累计达156亿小时,日均8600万小时,总互动频次为4260亿次,平均每人约50次。

这些数据反映出,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依赖程度和购买意向都在明显增强,当前市场距离饱和状态还有很大空间。

同时,技术门槛的降低也给了创业公司更多机会。

工作人员阿明表示,借助先进模型的帮助,一个规模不大的技术小组或者单独的程序员,仅需几天时间就能制作出具备全部功能的智能软件。

赵江杰还指出,今年Cursor、Claude Code、Codex这类AI编程工具进步显著,得益于模型在编码和代理方面的能力增强,如今这些工具已能基本涵盖全栈开发工作,用户只需输入指令即可实现简短编程(即vibe coding),能够构建中等难度的项目框架,这极大降低了AI应用的开发时间,或许两三天就能完成原型制作。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业公司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并非没有机会。

赵江杰觉得,新创企业的决定过程快,做事效率高,可以集中精力把某个产品做好,对市场风向和客户意见的回应比老牌公司快得多。这种优势让新创企业更容易不跟老牌公司硬碰硬,而是专心做某个小领域的专门市场。

尤洋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之前所有应用的演变过程,认为即使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拥有先天的有利条件,初创公司仍然能够找到发展机会。

很多现在有名的企业级软件,最开始也是从新创项目开始竞争上来的。比如说电脑时期,微软控制了操作系统市场,不过也出现了像Adobe、Autodesk这样的专业软件领导者;手机时期,苹果和谷歌主导了系统领域,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小众应用,以及后来成为大企业的字节、腾讯、阿里、Meta等。

他主张,人工智能纪元的格局将出现等级差异,核心基础部分例如先进行业训练平台巨无霸模型,以及构建超广范围计算资源集团,仅限于少数企业参与,而服务层面则会被主要公司和数千家新兴机构共同占据。

当然,并非所有人工智能相关产品都有发展机会。他建议初创企业在开发这类产品时,需要评估是否能够同时达成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场景高频刚需。

诸如知识培养、资料查询、文章构思等都是用户经常接触的范畴,像Perplexity这类问答平台以及Sora这类视频应用都属于此类范畴,而某些通用型人工智能产品,由于缺乏独特性,用户在初期兴趣消退后容易弃用。

其次,用户的投入产出要合适。

当今部分办公配合型人工智能软件颇具优势,能够迅速增强使用者作业成效,有时还能带来经济利益。

诸如AiPPT.cn这类辅助制作演示文稿的应用广受欢迎,说明只要能切实满足用户需求,人们就会持续依赖这类服务。

最后,技术成熟度必须与场景容错度匹配。

人工智能在内容创造、编程工作等方面展现出非常适合其的生成才干,使用者对此类需求旺盛,并且对于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错误有一定的接受空间,与医疗、自动驾驶这些必须保证绝对准确性的领域相比,这类领域更利于初创企业迅速开发出可应用的产品。

当前AI领域的发展尚处萌芽时期,大型企业凭借其规模、生态体系及资源优势掌握着主导地位,而初创企业则能通过技术创新和细分市场的深度开拓,寻求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