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论文非考核指标,不唯海外经历帽子,获院士高度赞赏

admin

在此处,研究工作的完成情况不作为团队负责人评估的依据,即便在公认的三个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也不会获得额外报酬。对于攻读学位的学生而言,也没有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只要在学术探索过程中积累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就能够顺利结业。

当潜心钻研根本学问、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成为这里的传统,不拘泥的学术成果自然涌现——今年仅在顶尖国际期刊上就已刊载了十篇重要研究。

在此,海外背景和人才特殊身份并非获得职位的关键要素。通常情况下,是否具备研究重大科学议题的意志和才能,是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美国科学院院士艾利特·迈耶诺维茨最近访问了上海,他开创性地把拟南芥这一“模式生物”介绍给了植物学界,还赢得了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沃尔夫农业奖和引文桂冠奖,他对这里评价很高,称其为“世界一流研究所”。

这里是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这个机构被称作中心。它不走寻常路,采用非常规方法,这成为了它被称为世界一流的原因。

【微环境】

辛秀芳研究员刚加入中心时年纪最小,担任研究组长,但单位给予她的初始研究经费,数额大大超出了通常的预算限制。

新成立的科研团队短期内难以获得显著成果,导致项目申请受阻。若资金匮乏,部分实验将无法开展。正因拥有持续稳定的科研支持,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辛秀芳对此深有感触。

青年科学家群体中,45岁以下的人创造力最为突出,表现非常显著。中心在支持青年科学家方面,不仅在启动经费上投入巨大,力度很强,而且在招收研究生环节也给予了很多照顾和优先考虑。

凌祺桦研究员在加入中心前,单位就安排了一位同事协助他,从购置仪器到招收弟子,他基本没费什么心思,刚抵达国内便立刻顺利展开事务。

刚开始工作,我看到自己所在的工作场所的规模,与那位资深教授的办公室相仿。现任中心党务负责人兼副主管的张余研究员表示,从今年开始,为每位青年团队负责人指定了指导老师,在他们独立开展科研的关键初期,协助他们明确学术路径,支持他们申请国家资助,并处理实验室运营事务等。

1885年,菌根共生现象被发现后,人们普遍认为植物通过提供“糖”来作为共生真菌的主要碳源,这一观点也被写入了教科书。不过,王二涛研究员在英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就意识到“糖”理论难以说明菌根共生营养交换的实际情况。他对此表示了不同看法,并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但是,在那个时期,他的这一推测并没有得到同行的支持。直到在中心组建了自己的研究组,他依然没有放弃这一想法。

我们倡导无拘无束的钻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心主任韩斌表示,根基深厚的学问需要能够忍受孤独,而热爱是首要的推动力,所以应当珍视这种不受束缚的钻研。

能否将酿酒酵母的十六条染色体制成一条?从前,当覃重军研究员提出这个惊世骇俗的主意时,他几乎没在酿酒酵母领域发表过任何文章,算是个局外人。即便这样,这个研究项目也没遇到任何阻碍。每当研究经费出现短缺,都是中心帮他解决了困难。他最终成功领导团队研制出全球首个仅含一条染色体的酿酒酵母,这项成就入选了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名单。

同样地,王二涛研究团队在海外最先阐明,所谓“脂类物质”是植物提供给共生真菌的核心能量来源,这一发现印证了他当初不被认可的科研猜想。

王二涛在实验室工作。

植物生长有其自然规律,若强制每年发表文章,反而不利于重大发现的形成。所以从2009年开始,中心决定每五年对研究组长进行一次考核,并且考核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内容要依据国际同行的专家评价。

五年一次的长时段考核,我无需赶制简短浅薄的文稿,反而可以沉下心来展开周全的钻研和发现。王二涛这样表示。

何祖华院士记不住人脸长相,却总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出水稻的病症。中心一直倡导专心钻研,多年来他不断与水稻的致命病害稻瘟病斗争。2006年首次成功分离出一种能抵抗多种稻瘟病的基因,经过长期细致的研究和验证其作用原理,最终在2017年和2022年分别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科学》和《自然》上公布发现,为该领域带来了重大进展。这项成果培育的能够抵抗病害的新品种,目前已经种植的面积超过了六千万亩,成功达到了对稻瘟病进行高效环保的治理目的。在植物研究领域,微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的空间范围虽然不大,却拥有与众不同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植物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实际上都是针对它们自身所处的微环境。

何祖华在观察水稻。

无需频繁汇报研究进展,相信研究人员为获得重大突破会不断钻研。在机构宽松包容的氛围中,学者们毫不松懈,聚焦国家核心任务,积极攻克尖端科学难题。尤其是青年学者在此平台上进步显著,通常五六年就能取得突出成就。

【生长点】

生长中心,是植物研究领域的一个特定术语,指的是细胞增殖最为活跃的区域。核心致力于构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分子植物学“发展核心”,这要求必须持续聚焦世界科技最新动向,研发出超越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

过去十年间,该机构每年度均会组织战略探讨会,会议期间禁止携带电子设备,各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交替进行陈述,发言的中心内容仅围绕植物学研究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议题展开。

韩斌在中心战略研讨会上发言。

提及“双碳”议题,人们往往联想到减少排放,这固然关键,却可能对经济发展带来制约。国际上,另一种环保策略已获普遍认同——即增强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纳与封存功能。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便已着手推进这一尖端领域,其科研进度与国外顶尖小组几乎同步,其中包括荣获诺贝尔奖的詹妮弗·杜德纳研究集体。

我国植物科学综合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顶尖行列,我们是否有能力提出植物实现高效碳吸收的解决方案?植物高效碳汇研究机构负责人王佳伟表示。

提升光合作用效能,有助于增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亦可促进农业收成增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叶绿体,不过对于转录叶绿体基因的“蛋白质装置”的构造,科学界长期未能明了,此乃公认的全球性科研难题。去年,张余及其团队与同行们成功解析了该构造,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改良叶绿体。前路虽然艰难,但张余明确表示将持之以恒地推进研究。

植物碳汇除了光合作用,土壤也是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根须与微生物在土壤深处进行着不为人知的交流,这种互动一直难以被直接观察。周峰研究员及其团队首次发现了根须如何吸引微生物在其表面定居,并制作了相关的分布图,这一重要成果对于提升土壤碳汇能力具有显著价值。

早在1888年,科研人员就了解到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互相依存,把空气中的氮资源转变成它们需要的养分。不过怎样让玉米、水稻这类非豆科作物也能固氮,这个科学问题长期没有解决。比尔·盖茨对此问题十分重视,并且提供了资金支持国外的相关研究。王二涛的研究小组也持续努力要解决这个生物学上的挑战。凭借他们先前的研究成果,农业专家成功选育出了与菌根结合效果更好的水稻品种。大量水稻种植实验证实,即便化肥用量削减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收成依然保持稳定。现阶段,王二涛堪称这一行业的杰出代表。

长久以来,水稻的收成与耐受力相互制约。林鸿宣院士及其团队会同他人,全球首次倡导一个新观点:若将水稻的赤霉素调节至适度中等状态,便能同步增强其抵御盐碱和高温的能力,并且提升其收成水平。

含中等浓度活性赤霉素的水稻(右)耐碱性较强。

现在这个“大科学”阶段,各种从粒子物理到引力波的新成就,都是集体协作的结果。

单独行动很难完成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能展现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韩斌这样认为。研究中心按照“直指全球科技顶尖”的领域规划,既支持无拘无束的钻研,也推动各类形式的协作。

张余从攻读博士后学位开始,就致力于解析第四种植物RNA聚合酶的结构,然而这种酶的量非常少,一直很难被分离出来并提纯。事情出现转机是在食堂里,他与王佳伟的一次交谈,不同研究思路的碰撞产生了新的想法。他们随后与浙江大学的人员合作,共同努力,最终成功解析了第四个结构域。

张余(左)和王佳伟在讨论。

辅酶Q10是广受欢迎的一种营养品。陈晓亚院士及其团队与上海辰山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联手,借助辰山植物园充沛的植物种类,对134种不同科的植物标本进行细致考察,最终研发出一种能生产辅酶Q10的水稻新品种系。

国际间的科研协作不受地域限制。首次完成根系微生物“分布图谱”绘制,是华瑞两国专家协同研究的结晶,双方维持了五年的紧密配合。仅凭任何一方都难以具备的科研条件,让我们能够稳步推进研究,也勇于探索突破性的新思路。瑞士洛桑大学的尼克·盖尔德纳教授指出。

虽然在国内属于顶尖水平,但跟那些高手如云的队伍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韩斌表示。

植物的生长需要依靠持续的细胞活动才能实现。基础研究的每一次进展,都在不断拓展学术领域的新范围。在他们眼中,要创建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分子植物学领域的新起点,就必须勇于探索前人未至的领域,并且不断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