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烟台营养师培训,全市拥有综合医养结合服务机构241个,综合医养结合床位2.2万多张。 创建8个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县(市、区)和7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单位。
自2016年烟台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坚持“家庭医疗为主体、机构医疗为补充、家庭医生以承包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保障机制体系为支撑,总体思路突出规划引领,注重模式创新,推动医养结合深度融合发展。护理。
坚持“三个到位”,树立大健康、大健康理念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创新选择。 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大健康、大健康理念,把医养结合放在健康烟台建设中的重要位置,统一思想认识,完善规划设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组织架构,加快医疗养老双向互动、融合发展。
烟台市老龄化程度较高。 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岁以上登记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 面对严峻的养老形势,我市把医养结合作为养老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纳入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工作。 优化整合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做好医养结合的强烈愿望。 共识。
我市出台《烟台市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烟台市建设省医养结合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等文件,集医疗、医疗保险、养老等为一体政策上,做好上下级的配套衔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 规划到2022年,全市将拥有综合医养结合服务机构260家以上、床位3万张以上,建立完整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和制度规范,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人民的。
烟台市政府成立了医养结合示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3名市领导任副组长,2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 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度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市政府指定一名副市长负责统筹医疗、医药、医保工作,确保各环节统筹协调、统筹推进。
探索适合烟台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
医养结合中,“养”是基础,“医”是保障。 围绕“护理”到“医疗”、“医疗”到“护理”双向互联,着力打通四个关键环节,打造医养结合的烟台模式。资本、技术。
一是努力打通医疗机构进入养老的渠道,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养老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与至少2家、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与至少3家养老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95%以上的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服务协议。 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 全市已推出职工长期护理保险,涵盖医疗费用和日常护理费用,标准为每人每月特护最高7050元、住院最高2250元、居家最高1750元关心。 目前,全市已有100家医疗机构被认定为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单位,累计为残疾人减免1554万元。
二是努力打通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的渠道,让行业龙头在医养结合中发挥更大作用。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资金优势,鼓励国有企业与三级医疗机构联手建设医养结合机构。 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联合毓璜顶医院在全市多地建设医疗养老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周期医疗保障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服务。 民办医疗机构在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医疗保险、人才培训等方面享受与公立机构同等待遇。 烟台皇家花园高级公寓投资7亿元烟台营养师培训,设计医疗护理床位4000张,提供康复保健、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高端服务。 目前,全市122家民办养老机构中,90%以上是中医护理一体化。
三是努力打通信息技术助力医疗的通道,让智慧的力量在医养结合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建设,投资1亿元建设完善烟台市居民健康门户,提供网络化健康数据查询服务。 目前,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均已纳入平台,已采集信息数据超过50亿条。 积极发展医疗健康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医疗、护理服务内容和产品,实现服务内容多屏互动、同步共享,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 浮山区福汇社区投资600万元建设3000平方米的社区信息化医养服务中心,包括呼叫中心、一站式智慧健康舱、家庭服务中心等功能区,为居民提供面对面、零距离“一站式”综合服务。
四是打通基本需求与特色需求相结合的渠道,让市场调节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以家庭和社区医疗为主体,依托医疗保健机构,提供专业、全面的分级诊疗和康复服务。
一方面,夯实家庭医疗基础。 完善社区医疗、护理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区护理服务设施与健康、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布局、互补共享、互补共享。 组建了由签约家庭医生、老年能力评估师、营养师等组成的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医疗救治、康复训练等10大类50余项的一体化医养结合服务,覆盖全市70%的老年人口。 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设日托中心、敬老院等,与周边养老机构发展“嵌入”。
另一方面,依托医疗、护理机构满足独特需求。 实施城市医疗护理能力提升工程,改造扩建现有医疗、养老机构,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医疗、护理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建、改建、扩建综合医养结合机构108个。 针对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大力发展高端医疗、护理机构。 烟台范丽娜养老院投资1000万元,坚持私人定制、个性化护理,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精神慰藉、健康管理等服务。
强化“五保”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根据养老发展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
强化金融安全。 市级筹集医疗卫生产业引导资金15亿元,保留65%以上的福利彩票公益资金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每张床位补助1.29万元。 对养老院医院实行奖励补贴,每百张床位补贴20万元,最高补贴200万元; 每个内科室补助10万元。
实行家庭医生合同保障。 社区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 目前,全市已有3032家医疗机构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团队1925支,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1%。
实行税收优惠保护。 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综合医养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自用房产房产税、自用土地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营利性医养结合服务组织、机构按照规定享受国家对中小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家庭服务业提供的其他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各类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有线电视建设费等,水、电、热、燃气等实行居民价格。
加强土地供应保障。 按照人均土地不低于0.2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养老服务设施。 制定新建住宅小区规划时,每100户不少于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配套用房20平方米。 2016年至2019年,力争实现省公益性养老用地指标990亩。
注重专业人才保护。 支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专业。 支持滨州医学院争创全国首批开设卫生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校,获批省内首个国家老年医学培训基地。 目前,已培养医疗、护理人才3000余名。 依托范丽娜养老院引进的德国护理模式,每年培养4000多名医护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