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晚报 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道
请点击上方蓝字来烟台街购物
新华电影院位于烟台市朝阳街南口东侧,昔日在烟台市人人皆知。 是烟台最早的电影院。 它的前身是英资仁德洋行兴建的粤宫电影院。 它于1932年开业,并经过多次整修。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院更名为新中国电影院。
20世纪30年代和194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成长和成熟时期。 电影艺术从娱乐性转向反映生活现实。 各种电影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也涌现出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 老百姓谈论的影视明星的名字,比如赵丹、孙道临、王心刚、王丹枫、王晓棠、张瑞芳、白杨等等,人人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他们,不亚于如今的明星——追逐者。
1957年起,我就读于解放路小学(现养正小学)。 放学后我常常不直接回家,而是背着书包沿着海岸向西,再向南,最后到了朝阳街。 新华电影院门前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如果剧院关门的话,现场真的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20世纪80年代的新华语电影
我的爱好是浏览电影海报、电影预告片和电影内容介绍。 有的电影还会有四屏贺岁画面式的电影介绍。 这时,我就会像一个贪婪的猎人捕获了猎物一样高兴。 广告窗很高。 我踮起脚尖,抬头从头到尾看图,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我兴奋极了,感觉自己正在品尝一顿丰盛的大餐。 。
学校还定期为小学生举办电影,学生票5毛钱。 电影《小穆克历险记》、《上甘岭》、《鸡毛信》、《上海保卫战》、《红孩儿》、《英雄儿女》、《烈火中的永生》、《永恒》等当时都看了,还有中法合拍的儿童故事片《风筝》、古装故事片《追鱼》、《秋人遇仙记》、《每次看电影,学生们都兴奋极了,几乎比过年的时候还要高兴。
我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电影观影活动。 放映时,我突然想去厕所小便,但班主任不让我去,理由是我需要维持纪律。 尽管我再三请求,也不被允许,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尿在裤子里了。 回家的路上,我拖着湿透的裤子,独自走在路边,充满了委屈和无奈。 当我看到妈妈时,我泪流满面。 想想,老师确实有点刻板和教条,对一个八九岁的小学生太严厉了,有点不人道。
在那个年代,看电影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学校一年到头总有不少的观影活动。 对于我们来说,很多电影只能怀着兴奋的心情观看。 电影票的价格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 学生票5分钱。 普通成人票根据座位品质分为1角1分、1角3分、1角7分。 早上、午餐、晚上各有两场电影,晚上有时还有加票。 好电影太多了,我却无能为力。 我只能看预告片来解解渴。
但生活总是有惊喜。 有一次我得知,我母亲在锁城童鞋厂的同事刘阿姨的妻子刘叔叔在新华电影院当收票员。 放学后我多次偷看电影院门口。 当我发现刘叔叔在门口值班时,我就高兴了。 勇气走到门口烟台电影院夜班招聘,用胆怯而又充满希望的眼神看了刘叔一眼。 叔叔看到我,微笑着跟我打招呼,让我直接进了剧院门口。 我大喜过望,走进漆黑的剧场,找到了一个空座位。 大多数时候,我坐在走廊上看电影。 这样的事发生了几次后,妈妈知道了,严厉地批评了我。 我再也不敢去刘叔叔那里占便宜了。
1968年2月,我被招入烟台钟表厂电镀车间当工人。 当我上夜班的时候,我的主人告诉我,合金组屋后面有一扇私人门,可以直接通往电影院。 那天晚上吃完晚饭,我悄悄打开后门,躲进放映室。 坐在前排的我,一时间被屏幕上的灯光晃得眼花缭乱,只看了几分钟,就从后面溜回车间,连正在播放的电影都没有看清。 回想起来也算是一种别样的经历。
电影无疑是那个时代人们梦想的精神食粮。 名人的照片和《大众电影》杂志也成为热门商品。 同事、同事之间的话题总是离不开电影。 有人看完电影后,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要求他给大家讲讲剧情。 说话的人很得意,手舞足蹈,垂涎欲滴,而听的人则饶有兴致,饶有兴趣,听后还意犹未尽。
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电影”
新华电影院大门右侧有一个小画室,是专门为影片绘制广告海报而设立的。 画室的主人是一位端庄优雅的女画家,名叫于明。 她有一个弟弟,是烟台民间艺人。 世界著名相声演员于惠周。 走进电影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琳琅满目的广告海报。 广告海报的转换周期也随着影片的演出周期而变化。 短则三四天,长则五六天。 这些都是于明画的。
有时候烟台电影院夜班招聘,当我走到电影院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站在那里仔细地观察于明的画作。 她修长的双手挥舞着灵活的画笔,像魔术师一样变换着不同的形象。 广告页面上出现了绚丽多彩的色彩,与女画家优雅的气质和绝美的容颜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 如果那个女画家今天还活着的话,也该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婆了吧?
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也能画出这么美丽迷人的画该多好啊! 1971年,负责总厂宣传工作的张黎光老师邀请我到他的画室帮忙画一张广告海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难得的锻炼机会。 海报正面是一位精力充沛、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手里拿着冲锋枪,傲然站在屏幕上。 背景是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烈士的像。 手稿已经打好了,我只需要上色就可以了。 由于这是我第一次画画,我感到很胆怯。 在张老师的鼓励和我的不懈努力下,经过几天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这张大型广告海报,实现了我的夙愿。 这幅近两米高的油画据说后来被挂在了装配车间的墙上。
20世纪80、90年代,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变化,新华电影院改造成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新华迪斯科广场”。 1998年停业,新华电影院告别了辉煌的声光。 阶段。
目前,烟台市朝阳街、锁城古城等重点项目改造正在有序推进。 我们期待新中国电影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世界面前。
您可能还想阅读:
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不可磨灭的家乡记忆。 烟台晚报“烟台街”版希望所有热爱这座城市本土文化的人都能收到佳作。 作者在投稿时必须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可以寄出稿费。
投稿邮箱:ytwbytj@126.com
来源 | 烟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