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鸣
一
这本书读一百遍,其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世界上能读上百遍的书很少,除非是专家研究的名著和经典,比如《红楼梦》、《周易》、《易经》、二十——四史等等,还有学生课本上需要背的文章。 读了一百遍以上。
但我认为书至少要读三遍,粗读、精读、精读,这样书才有出版的社会价值,读才能有精神上的裨益。 粗读就是打开一本书,粗略地看一下,看看外观是否精致,梗概是否精彩,目录是否缜密,作者的简历是否有灵性,定价是否实惠,然后做出决定。 无论这本书值得购买、借用,还是以其他方式拥有,粗略地阅读一下就可以最终决定暂时或永久拥有这本书。 细读就是详细阅读文本,有意识地进入作者的思维和视野,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情感起伏。 这是一个学习和感知的过程。 精读是沙里挖金的过程。 就是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作者生活的时代,追踪作者的履历,寻找作者的生命旅程、思维旅程、文化旅程和精神旅程,在作者的精神家园中提升读者。 加深对时代、社会的深刻理解。 然后不断地问读者自己,如果他们是自己,是否也能像作者一样行事,像作者一样写出文字。 在这种自我质疑中,他们不断强化自己的判断能力,成为作者。 写作时的情感制高点能够使阅读知识得到消化和吸收,提高在语言、情感、思想、写作方法等方面化作者精髓的能力。
书读三遍才能将物质(书本身)转化为精神,三读缺一不可。 一读是代表性和基础; 二读是深度和进取; 第三读是转化与升华。 由于读者和作者的思维不同或者技巧不同,很多书往往经不起三读。 初读后,搁置; 读完第二遍,就失去了魅力; 读三遍后,读者想读四五遍,回味无穷,是一部佳作。
这几年我读了很多杂志,也读了一些作家的作品集。 经过粗读和细读,无法激起精读的兴趣和价值,读后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 。 我暗自认为,著名作家李一鸣的《在路上》(百花文艺出版社2022年8月版)堪称一本超越三读的精品文集。
二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为什么加入了“渤海文学交流团”。 我有不少文学微信群,都有消息请勿打扰的设置。 如果有时间看每一组的动态,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到十行,眼睛的速度跟不上手滑动的速度。 有些群还有公众号推文,有兴趣就看几篇。 我很尴尬,不敢离开这个团体。 群主大多都是熟悉的文友。 退群会让人看不起,所以我就让那些群长期占用我手机的内存空间,消耗我的流量。
渤海文学交流群还设有公众号,推送文学作品。 我发现这个群体和其他群体不一样。 首先,推送的文章质量比较高,读起来很过瘾。 读完后,你会感到神清气爽、舒畅,能达到大有裨益的境界。 二是气氛比较活跃。 群里的成员会大胆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用担心得罪作者。 他们会以一种非常平和的态度来批评和讨论。 无论好坏不好,作者也能以平静的态度接受群里的成员(读者),群里不会出现文人的轻蔑态度的争吵。 三是有知名人士担任“渤海文学”公众号顾问并为该公众号撰写文章。 这三点是很多群体都没有的。 很多群都是表扬群、点赞群。
我也尝试在群里评论,发自内心地寻找每一篇文字的优点,审视每一篇文字的不足。 通过简短的文字评论,我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当我想在这个公众号上发文章时,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和审阅,不断地问自己是否经得起群里文友的审视,是否能得到几个人的指导。 无形中,投稿的位置和高度都得到了提升。 这就是这个团体给我的好处。
更幸运的是,著名散文家李一鸣先生两次肯定了我拙劣的散文作品,这也激励了我再次创作。 我在群里第一次读到先生的文化散文《忆江南,路过无锡》,就被先生行云流水的文笔所吸引。 文笔每一个要点都精彩; 每一个声音都栩栩如生,声音叠字栩栩如生; 文化在行走中自然流露,没有任何突兀,读者与作者并肩前行,在风景中,在历史的流逝中。 表达感受。 语言的艺术更是精湛、精彩、神秘。 大地上,是泥土的气味,让人陶醉; 空气中,湿润如雨、雾气,使人感到舒适。 天空中,是空灵的哲理烟台周易比较好的,启迪着人们的神经。 这种语言风格像禅师一样引导着我,我顿悟了,看到了自己写作之外的文学宇宙是多么广阔。
于是,我大胆地加了老公的微信,没想到他秒了。 原来,李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平易近人的文学大师。
三
8月,新闻先生的散文集《在路上》出版,立即在网上下单。 很快,一本装帧精美的书被快递员用温暖的手送到了我的手里。 那篇散文《忆江南,路过无锡》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当然,先生的书需要粗读、细读、精读。
粗略地读完,我感到老师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在路上匆匆的脚步坚实而稳健,他留下的背影生动而雄伟。
细细读来,丈夫的亲情、爱情、友情、社情、家国情、喜怒哀乐、心中的爱意,都如笔下流淌的泉水。 第一卷《那些人》和第二卷《那些事》里的文字,都是在路上收获的感情。 《岳父的眼睛》是那么的清澈和慈悲,那么的真诚和睿智,成为了作者生命中永恒的光芒。 这样的赞美,不亚于对生下他的父母的情感。 在《在路上》一文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农村男孩的艰苦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奋斗。 母亲的勤奋,母亲的崇高胸怀:孩子,你好好学习,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妈妈看着“我”上学的背影,不亚于朱自清的“背影”。 面对困难和嘲笑,妈妈总是微笑着昂着头走过去。 还有“我的”弟弟,他早早辍学,为弟弟妹妹打工。 王先生写的文字虽然平淡朴素,但从那个时代出来的人为什么不感慨万千呢? 一种悲伤油然而生。 庆幸的是,一家人共同经历了那些磨难,才赢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就是爱。 在先生的笔下,这位睿智、娴熟、聪明的女士以一种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方式走向读者。 “婚期”越来越近,让人期待又兴奋,激动又颤抖。 这一切都源于爱情的美好。 读完这一章,原来我的丈夫不仅是一位文化学者、文学教授,更是一位情感强烈、渴望美好爱情的热血男人。 天空、云彩、阳光、风……一切都在祝福着他们,为他们创造着幸福和美丽。 爱情如火山般热烈、热烈,令全世界羡慕。 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它也是“我”的家,里面装满了“我”的爱。 《不止一季》能否证明作者对妻子的深情? “我”生来就是为了二十三年后成为“你”的丈夫! “我”的诞生,就是为了等待“你”的到来。 面对爱情,忘记自己,目的是与一个“你”融合。 简陋的房间里的爱情是多么美好。 作者用一把钥匙打开了爱情之门。 这把爱情的金钥匙承载着作者四季的爱。 它是纯洁而温柔的。 太阳如树叶般轻轻落下,月亮随风飘扬。 漂浮的。 这里我不需要引用作者的原文。 王先生的描述的原文语言比我的描述更精彩。
我在部队的时候,爱人在家生孩子,没有赶回家。 几个月后,我的妻子拍了一张抱着儿子的照片并将其邮寄给军队。 我举着照片,心里还在想着我的配偶牵着谁的家人。 孩子在哪里? 几分钟后,我想起那是我的儿子。 现在我当了父亲,当我告诉别人的时候,世界上还有我这样不起眼的父亲吗? 所以,我永远不会知道,《产房前》里的丈夫有多焦急,担心妻子的安危,期盼那一声响亮的哭声。 这一声哭声从遥远却又很近的地方传来,直达作者的内心。 这一章应该说是先生最美的文笔,用纯净的白云轻轻地表达了父爱和成为父亲的喜悦和激动。 这是用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用灵魂感悟创造的过程。
我就这样仔细地读完了整本书。 仔细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又读了一遍。 路上,世上最难的事就是成长; 在路上,我收获了亲情和爱情; 在路上,我感受到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和牵挂; 在路上,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是父母对我的期望; 在路上,是,是不断的延续,履行责任,传承亲情,延续血脉。 路上是一条漫长的路,无论是宽还是窄,平坦还是崎岖,直还是弯,断还是裂,我们都需要走好它。 这就是我们上路的目的。
在全国的省市中,山东是我最常去的省份。 除了菏泽,山东其他城市我都去过了。 我也在很多县级市留下了我的足迹。 我的朋友、笔友、文友、亲戚遍布山东各地。 我曾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局写过一篇文章《还有三十年》。 浓郁的儒家文化、孔孟之乡的待客礼仪、豪爽率真的举止,彰显了齐鲁文化恒久的魅力。 像青岛啤酒一样清爽,像即墨老酒一样淳朴; 雄伟如泰山,流淌如趵突泉; 像黄河一样汹涌,像海岸线一样蜿蜒。 先生的这本书《在路上》再次让我领略了齐鲁文化,追忆了山东的人文风情。 “名仕章秋”让人向往质地脆嫩、嚼起来爽口、回甜悠长的山东大葱; 继铁锅、文物、泉水之后,还有慷慨激昂、慷慨激昂的李清照,章丘因此而闻名。 《那些地方》第三卷就是这样的文本。 丈夫就像一位导游,带领我回忆山东,走向更广阔的山河。 但他更像是一位大师,神奇地开启了我的视野,打开了世界之窗,让人们膜拜他。 他在我面前举起一盏灯,让我可以走在路上。
四
文学是作家通过社会经验和生活对社会进行总结、思考、审视、提炼后的再创造。 当传播到社会时,引起公众的思想情感共鸣,激起人们的情感兴奋,从而成为社会的动力。
路上,不仅有风景,还有风浪; 不但有善,也有恶; 不仅有真理,也有谬误; 不仅有美,还有丑。 李一鸣先生通过《在路上》向读者呈现了真善美的风景。 每一篇文字都是他对生活的记录、心情的表达,然后过滤再过滤、提炼再提炼,呈现出一场文化盛宴。 当然,这样的提炼还需要读者和老公共同思考、共同欣赏。 《一个人的创业史》让人心酸又愤怒。 为什么一个好心的人却总是被人利用而导致失败?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 读完后,我真想问老公:我表弟今天在哪里? 一份关心,一份思考,留给公众。
这种社会经历或许就是王先生从医学院教师转为学者,再转为文学管理员的原因。 也算是弃医从文,走鲁迅先生的路了。 医生只能治愈人的身体,而文学却可以治愈人的灵魂。
文化是历史之根,英雄风流人物是文化之魂。 李一鸣先生写的苏轼、文天祥、王懿蓉、李清照、张养浩,都是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另一面。 苏轼已经成为各个年龄段女性崇拜的男神。 李清照也是一位说过“男何不带吴钩,收关山五十州”的侠女呢? 张养浩以“盛,民苦;死,民苦”的千年叹息矗立在人民心中。 生动、生动、饱满、进步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人物如此,小动物也同样生动、精彩。 在山东省宁津县,“板球”已成为该县的文化品牌。 两只蟋蟀打斗,好似“关公大战秦琼”,又好似常山赵子龙大战西凉马超。 数百回合,无胜负。 一切打斗都触目惊心,狼群冲来,蜂拥而至,触动心弦,让人平静,让人感到生命垂危,让人热血沸腾。 就这样一只小虫子,给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苦难,演绎了那么多人间的哭戏。 不仅在历史上,在现实中,也有一种精彩之后的“痛”!
“痛”可以组合成很多词,比如快乐、痛苦、仇恨等。 这三个“痛”,作者三言两语已感受得淋漓尽致。 说起痛苦,真正受苦的人,都是在风雪中不停前行,顽强地抓住生命的绳索,向理想攀登。 “2015年我在滨州黄河边,2011年我在烟台海边。我认识了几万人;我和几千人交往过;我和几十个人有过密切的交往。” ;又有多少是知心朋友?我的山东兄弟。还有美丽的我的青春,在那片土地上泼洒;我成长的身影在那片土地上跋涉;泪水、汗水、血滴在那片土地上一滴一滴地浸透。我爱过,恨,渴望离开却又充满不舍。土地。” 每个人都有“一与千”的经历和过去。 这是《9月9日追忆山东兄弟》还是《遍植山茱萸树少一人》? 这就是先生笔下浓浓的怀旧之情。 这样的情感在《那些事》第四卷中,在与他人的书面交流(评论和对话)中也表现得“自然”、“平和”、“超然”。
情感、文化、怀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李一鸣先生《在路上》的风景,如巫婆般可怕,如神性般迷失,如诗一般美丽,遥远而遥不可及,需要抬头看了看。
五
1怎么比42大呢?
李一鸣先生的书,包括序言在内,共43章。 前言引导全书。 作者根据自己的艰难经历再次表达了写《在路上》的过程,以及为什么叫《在路上》? 因为:“在路上”不正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乃至行走在地球上的人类的精神追求吗? 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路上”的旅程充满艰辛,但也充满希望和憧憬。 为了寻求真相,他们走遍了世界各地。 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让他们心中充满无畏的使命感和庄严的责任感; 学习求变的目标使他们的脚步变得轻快而坚定。 这是先生思想情感的高度,也是一个散文家的崇高使命。
自序就是先生心中的“1”。 成长线、社会线、文化线勾勒出先生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遇见过的人。
我暗想,文学读者心目中的“1”应该是这本散文集的最后一篇《哲学意蕴与人文情怀》。 本文是鲁迅先生在鲁迅文学院向学生们发表的讲话。 情感与理性相容,道与艺术共生,也是李先生文学经历的励志心声,也将成为众多作家文学追求的灯塔。 同时,本文也统御了先生的文学情结烟台周易比较好的,孕育了他的文学情怀,抒发了他的文学情感。
文学的“原则”就是写、勤写、不断写。 “写就是硬道理,在写的过程中,自然会有突破。” 写什么? 爱,是广阔天地中所蕴含的深情和真爱,首先是用爱去感动人。
文学的“道”是什么? 人文素养,作者需要具备人文素养,必须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人性化”、“人性化”虽然是两个简单的词,但却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高度和思想内涵。 作家通过“人文知识”传达“人文精神”,读者通过“人文知识”获得“人文精神”。 这就是从“人化”到“人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文学反映了人的灵魂。
文学中的“技巧”是什么? 生活充满了哲学、哲学、哲学、哲学。 这些都是“技巧”。 它们并不神秘,也不高端。 它们存在于我们的空气中,在我们的眼睛中流动,在我们的大脑中循环。 “蜀”是王先生笔下的一种音乐,空灵,似有若无,有一种温柔的美感。 这种“本事”不会是空洞的道理、罗嗦的语言、空洞的情感。 是生活中的“半开的花”和“未满的月”,是期待和想象的美,是尚未完成的“技法”。
基于这些情感和道理、道和技巧,从先生与其他作家的书信往来和读后的评论中都可以看出。 《从依水而居到依水而思》和《人文雅言》将“情”与“理”、“道”与“术”紧密结合起来。 前者是一封信,后者是我读后的感想。 我读完之后,它们变成了美丽的文章。 情如波,理从心飞,道化自然,术广传。 读完《大江之上》后,丈夫感慨道:“大自然的雄伟,生命力的混沌和充沛,生命的一体感,强大的生长同化力,都是人工湿地难以模拟的。” “根芽各异”先生读完《河之上》后,用全景思维概括了全书的精髓:“生与死,清与浊,魂与形,贫与富,得与失”。 、取与舍、智与愚、说与做,在快与慢、长与短、大与小、平凡与陌生、来与去、平静与虚幻、常与变、过程与变化等多重关系中思考人生。结果、困惑与理解、遗忘与记忆、精神与物质等,思考人生,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寓意深刻,词虽近而意深远,细节往往引人瞩目,令人领悟。” 不说原著,读完老公的这段话,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位大师,将这幅全景画的所有细节描述得淋漓尽致。
这本文集中再添几十部作品也没有问题。 王先生的文笔构思充沛,布局布局巧妙。 它们都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 但这是王先生精选作品的呈现。 每个文本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无论有多少作品,都只能是分母“1”下的分子,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和成千上万的枝叶一样。
《哲学意蕴与人文情怀》是对李先生文学履历和追求的诠释,也是他人生的高度。 它也是一盏闪亮的灯塔,指引着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方向。
六
读了第三遍,李一鸣先生的《在路上》就成了一本“休闲”书。
应该说,我对我的丈夫和出版商感到非常抱歉。 这么漂亮的一本书,除了封面,内页都被我的素描彻底改变了,空白处都填满了批注和批注。 其中有很多生僻词汇,一些我从未见过的成语,以及我似曾相识的名言,我都做了注释和解释。 我什至在文字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感想,与作者交流。 这是精读后留下的痕迹。 几年后,证明我认真地读过先生的作品。
我把这本《在路上》闲置在我的桌子上。 无论有多少杂志和文献,这本书总是名列前茅。 首先,因为它的“小”,淹没在大幅面的书报资料中,就会失去它的高度和威严。 放在上面会非常显眼。 其次,当我工作累了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在短暂的闲暇时间里拿起它来读一读,我会获得安慰和愉悦。 主要是把标记和擦掉的部分读完,然后把注释的文字背下来,做到“温故知新”。
我觉得书读完三遍后,应该加上“休闲阅读”。
(谭国伦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书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