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海
▔▔▔▔▔▔▔▔▔▔▔▔▔▔▔▔▔▔▔▔▔▔▔▔▔▔▔▔▔▔▔▔▔▔▔▔▔
烟台德海
执教背景
这次班是我加入石玉君名师工作室后在西竹小学开设的教学班。
我的导师石玉君校长提出了“应用”语文的理念,主张以语言为路径,注重语用,注重表达。我非常认同导师的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付诸实践。这次公开课就是“应用”理念的一个例子。
《烟台的海》是一篇描写文,在教学中,我试着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描写文的普遍特点,那就是“人景相依,情境交融”。从这个特点出发,我们找到了读懂描写文的钥匙,也找到了写好描写文的钥匙。
此后,我的很多公开课都尝试从文本的写作特点出发,将文本的阅读策略与写作策略结合起来,写作就是阅读,这对我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教学设计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第二课)
(邹庆,江苏宜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2、理解课文内容,欣赏烟台四季海景的不同特点和人的不同表情,体会烟台人对生活的热爱。
3、探索“概括-具体-概括”结构文章的写作规律,“角度不同,文法大同”,了解描写文的写作特点,“景与人融为一体,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情感”,尝试运用这两种写作知识来写自己身边的风景。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烟台四季海景的不同特点和人的不同表情,体会烟台人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描写文的写作特点:“景与人相融合,借景抒情”。
【教学难点】
1.同一个“扑”字,在不同的句子中用来形容大海的不同特点。
2、运用同一修辞手法(比喻)来形容烟台不同季节的海水的不同特点。
3、烟台人对不同季节生活的热爱。
【设计理念】
1、从文风入手,探索景物描写的规律——景与人的融合、借景抒情。
叶圣陶说:“教科书无非是范例而已。”我们在讲授一个作为范例的文本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个文本所代表的某一类文本的写作规律,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写作体系。
《烟台海》是一篇记叙文,文中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描写了烟台海的风光和烟台人在四季的不同活动和表现,展现了烟台人对生活的热爱。文中鲜明地体现了“景与人融为一体、描景抒情”的写作特色。因此,探究记叙文的一般写作规律——景与人融为一体、描景抒情,必然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从文本出发,掌握阅读策略——抓住主线,深入探究。
“教材不过是例题”也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全心全意去迎接文本,才能真正学会阅读策略和写作素养,从“这个例题”走向“这类文本”。
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围绕“景人合一,描写景物抒发情感”这条主线,进行课文探究。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课文时,课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出现了“扑”字,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阅读、对比,冬天,这个“扑”字描写了烟台的海有什么特点?春天,这个“扑”字描写了烟台的海有什么特点?再例如,在学习描写人活动的课文时,教师紧扣“顶着”和“勇着”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要冒着寒风和被浪打湿衣服的危险,与巨大的海浪一起拍照?以此引导学生体会烟台人的豪迈情怀和对生命、对美的热爱。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景人相融、以景抒情”的主旨被进一步凸显,“围绕主旨,用心挖掘”也成为学生读课文的一般策略。
3、从孩子入手,确立孩子的主体地位——从支持到释放,突出自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汉语是儿童的语言。在每一节汉语课上,我们都把儿童放在课堂的中心位置,把儿童学习汉语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从支持到释放,在传授与引导之间交替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篇课文具有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写作部分呈现出鲜明的写作特色:“角度不同,文法相似”,特别适合“先帮后放烟台的海课文中的阅读,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专心致志地看课文”,重点学习第二节的风景部分;然后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节的风景部分,通过比较,体会烟台不同季节的海的不同特点。同样,在学习“人的活动”部分时,教师也是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二节,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节,通过比较,体会烟台人对不同季节生活同样的热爱。真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也是学生“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
4.从课程出发,融入立体目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它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阅读与写作交汇的“发源地”。
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欣赏烟台四季大海景色的不同特点和人们的不同表情,体会烟台人对生活的热爱,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描写性散文的一般结构和一般写作规律,并尝试运用这些写作知识去写身边的风景。
第二节课后,老师布置了如下作业:季节在变,风景在变,但我们的情感不变,那就是对家乡的热爱,对母校的怀念。请大家模仿这篇课文的写作风格,采用“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以“景物与人际交替”的方式写一写我们的校园。在毕业前夕,让我们把最美的文字,最真挚的感情,献给我们最美的母校。
这种教学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由“学什么”到“用什么”的转变,实现了从语文课堂到语文课程的升华。
【教学流程】
1.介绍旧知识,指出文本的特点。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烟台的海》。(一起读题目。)
2.本文为“概括-具体-概括”结构,全文共6节。第一节概括全文,指出烟台海域拥有独特的海景;第二至五节按季节变化的顺序,分别描写了烟台海域冬、春、夏、秋季的不同特点;第六节概括全文,升华主题。(论文:概括-具体-概括,冬、春、夏、秋季)
3. “一般-具体-一般”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节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的特点,而各节的写作方法往往相似。这就叫“角度不同,写作方法相似”。(板书:角度不同,写作方法相似)
2、感知大局,体会“文笔相似”。
1.请快速浏览文本第2-5部分,找出这四部分内容安排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2. 提醒学生:第二部分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其他部分呢?(先写海,即先写风景,后写人物。)(板书:海(风景)人物)
3、这是四段文笔上的相似之处,四段都是先写景,后写人,用类似的文笔描写了烟台四季大海的不同风貌。
3、从支撑到释放,学习“海”的特点。
1. 研究冬季的海洋。
1、先来欣赏一下烟台冬天的大海。展示自学要求:请您默读课文第二段,圈出描写冬天大海景色的相关句子,体会一下烟台冬天的大海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 交流。提示:交流时,先读一下你划线的句子,然后说说你从这部分句子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1)冬季,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庄严。
设想:从“深褐色的海面”感受到冬天的大海是庄严的。
答:如果把“深褐色的海面”看作是一个人的脸,那么他此刻的表情一定是严肃、庄重的,这就叫“凝重”。
(2)海浪犹如千万头发怒的雄狮,纷纷从北面的天空向堤岸涌来,溅起数尺高的巨浪,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有时甚至掀起岸边数百张沉重的石凳,抛到十余米外的路中央。
假设一:我感受到了冬季“百万愤怒的狮子”掀起的波涛。
推理答案:在作者眼中,冬天的波涛汹涌烟台的海课文中的阅读,像丘陵一样高耸,像狮子一样凶猛。
设想二:从“一次次不懈的冲堤”中领略到冬季烟台海的壮丽。
李答:“扑”字写得真好。巨浪如何扑向堤坝?(一波波,执着地扑向堤坝)当你读到这个描写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样的景象?
预设:巨浪如小山一般,一波又一波,向堤岸冲击而来。前浪刚触及沙滩,后浪便紧随其后,仿佛不将海岸摧毁便不会停歇。
答:“扑”字生动地展现了冬日大海汹涌澎湃、蔚为壮观的景象。(单读)
预设三:从“浪花溅起数尺,声如雷霆”中,感受到了冬日大海的壮丽。
李老师回答:是的,巨浪冲击着海岸,震动着大地,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单独阅读)
假设四:我从“海浪有时甚至能把岸边几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外的路中间”这件事情上认识到了海浪的威力。
答:“居然”二字告诉我们,海浪的威力和壮观的场面是意想不到的,令人难以置信。也只有烟台的海在冬天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单独阅读)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烟台冬日的海景吧。(图片在屏幕上显示)看着这壮观的景象,你想到了哪四个字?
预设:惊涛拍岸,山海翻腾,浊浪排空,万马奔腾……
4、让我们一起吟诵,再一次感受那汹涌澎湃的气势。
2.了解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海洋。
1、春、夏、秋季的大海和冬季的大海有何不同? 请默读课文3-5节,圈出描写大海景色的相关单词和句子,体会春、夏、秋季的烟台大海给你的不同感受。
2. 沟通。
预设 1:“海浪汹涌,一缕缕白色的泡沫从遥远的北方地平线追逐着海岸,嬉笑着。它们一碰到岸边的礁石和沙滩,就害羞地退去,然后又冲上来,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推理的答案:这里的“扑”和第二段中的“扑”有什么区别?
预设:第二段的“扑”字,是海浪像发怒的狮子一样,重重地扑向堤岸,这个“扑”字形容海浪的威力之大,场面之壮观。第三段的“扑”字,是海浪像顽皮的孩子一样,轻轻地扑向堤岸,仿佛在嬉戏打闹,这个“扑”字形容海浪的轻盈可爱。(棋盘:轻盈)
总结:是的,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场合,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预设二:“夏天的烟台的海水常常平静如镜,像一位静谧温柔的少女。”
答:作者把冬天的海比作百万头愤怒的雄狮,描写了海的壮丽;把春天的海比作顽皮的孩子,描写了海的轻盈;把夏天的海比作文静温柔的姑娘,描写了海的宁静。作者用同样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烟台不同季节的海的不同特点。这也是“角度不同,文笔相似”吧。
预设三:“清晨,太阳像被水洗过的红气球,飘浮出水面,在海面上拖出长长的倒影。海边的每一场日出都让人陶醉。
答:与“如痴如醉”结构相似的词语有哪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人们欣赏着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景色,禁不住为之陶醉,这样的场景,才叫浪漫。
预设四:“立秋一到,海水立刻变得格外的蓝,天空也显得格外的清澈,和昨天相比,空气中立刻弥漫着一股秋天的凉意。”
答:湛蓝的海水、清澈的天空,让人感受到秋季烟台海的浩瀚。
3.概括“海”的特点。
烟台的海在不同的季节给人不同的感受,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海的特色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一起朗读,感受这些美妙的画面吧。(小组朗读)
4.突出自主性,学习“人的活动”。
1. 那么,人们看到这美丽的海上景象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请回到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到描写“人们”的部分,思考一下:为什么人们会冒着寒风去欣赏这壮观的景象?为什么他们会不顾衣服被打湿的危险,与巨浪一起拍照?
2. 沟通。
预设一:因为这是烟台最壮观的海景,所以人们顶着寒风前来观赏,因为人们想把烟台最独特、最美丽的海景永远留住,永远留在记忆里。
李老师回答:是的,这就是勇敢的烟台人民对美、对生命的热爱。(板块:热爱生命)
摘要:海浪拍岸的景象,因为有勇敢的崇拜者而显得更加壮丽;勇敢的烟台人,因为有巨浪作背景而显得更加豪迈,共同构成了今年冬天最独特、最壮丽的风景。
预设二:“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渔民们脱下冬装,驶过平静的海面,前往养殖区播撒希望的种子,期待收获的季节。”
李答:人们在海上播下了什么希望的种子?(希望明天更美好,希望未来更幸福。)
摘要:在人们的眼里,春天的大海像孩子一样轻盈,像孩子一样充满希望。
预设三:“入夜,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客,脚下,海浪与堤坝低语。”
摘要:夏季人们欣赏美丽的风景,享受美好的生活。
预设四:“告别了冬天的庄严,春天的清爽,夏天的浪漫,秋天的海面更加充实忙碌,渔民们扬帆出海,货船也扬帆起航……”
答:烟台人眼里的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充实、忙碌的季节。)
摘要: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忙碌的喜悦,人们的生活因大海而更加美好。
5.概括整篇文章,明确写法规则。
1.总结规则。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烟台的海》,作者为什么既写海,又写人呢?
设想:烟台的海,因烟台人而更加美丽;烟台人,因烟台的海而更加美丽。
摘要:是的,人与海相依相融,构成了烟台一年四季独特而美丽的海景。现在我们再读题目,我们读的不只是烟台的海,更是烟台的人。
人物与风景的交替,是山水写作的一般规律。
学生们一起阅读主题。
2、情感升华。
简介: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辽阔的背景,是气势磅礴的舞台,一代代烟台人在这里演绎着气势磅礴的活剧。
烟台的大海风景如画,冬季,巨浪如百万头愤怒的雄狮;春季,海浪如顽皮的孩童;夏季,大海像一位温柔娴静的少女;秋季,蔚蓝的海水、万里无云的天空,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烟台的海是辽阔的背景,也是壮丽的舞台。在这壮丽的舞台上,你看到烟台人上演了哪些气势磅礴的现场戏剧?(拍照、播种、漫步沙滩、垂钓……)
摘要:每一幅画,每一个场景上都写着四个字:热爱生活。
6.尝试书写、传输和应用规则。
季节更替,景色变幻,不变的是我们的情感,不变的是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不变的是我们对母校的思念。请模仿这篇课文的写作风格,采用“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以“景物与人际交替”的方式写一写我们的校园。在毕业前夕,让我们把最美的文字,最真挚的感情,献给我们最美的母校。
学生作品
美丽的校园(王萌萌)
时光荏苒,小学六年即将过去,我们即将毕业,即将离开这所美丽的母校。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股不舍之情。
我爱我的母校。
春天的校园,春意盎然,生机盎然。小鸟们从南方回来,哼着小曲儿,天空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校园里的含笑树结出了果实,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娃娃,长着乳白色的头,咧着嘴笑。如果仔细闻一闻,还闻得到清香。以前上体育课路过这里,总会摘一颗果子放在鼻子前闻一闻。淡淡的清香顺着呼吸流进心里,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再远一点,就会有几棵桃树,开满了粉色的桃花。轻轻一摇,小小的花瓣便会飘落下来,犹如一场“桃花雨”。校园里的春天,浪漫而美好。
夏日炎炎,阳光洒在操场上。我们在操场上奔跑、玩耍、挥洒汗水。虽然又热又累,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东方明珠社区的一棵大树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像长辈一样看着我们玩耍,还开着红红的小花,给这幅“夏日校园画卷”增添了几分生机。校园里的夏日,就是青春活力的代名词。
秋天,金风送爽,硕果累累。我们都很喜欢秋天,天气不冷不热,微风徐徐。也正是在这个季节,桂花悄悄地绽放了,金色的花瓣像上了一层蜡,摸起来很舒服。远远望去,整棵树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戴着闪闪发光的饰物,在风中翩翩起舞。上课时,我常常闻到楼下飘来的花香,总让人神清气爽,让人想多学点东西。这淡雅清淡的秋天,真是赏心悦目。
冬天,气温骤降,地上结满了白霜。清晨,常常可以看到学校操场上白雪皑皑,同学们心情大好,穿着白衣踩在草地上,留下一个个大小不一、花纹各异的脚印,直到把霜全部踩光。但有时,那个叫“冬天”的孩子又来了个顽皮的心情。前几天,阳光明媚,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所有的花都枯萎了,唯有腊梅在寒冷中绽放,与孩子抗争到底。我们也像腊梅一样,不畏寒冷,坚持来学校,只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只为了自己的春节快快乐乐。冬天的校园,顽皮而庄重。
我舍不得离开这美丽的校园;我舍不得离开这四季美丽的风景;我舍不得离开这群可爱的同学;我舍不得离开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评论与赞赏】
《烟台的海》课后,请同学们模仿课文“一般-具体-一般”的结构,按照四季变化的顺序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王萌萌的作文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
一是景物描写生动有趣。
春天,含笑的果实(其实应该是花)“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娃娃,奶白色的脑袋,咧着嘴笑,仔细闻的话,甚至还会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几棵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轻轻一摇,细小的花瓣便会飘落下来,犹如一场‘桃花雨’。”
夏天,大片的栾树“伸展到我们的校园里,像一位长者一样看着我们嬉戏,并绽放出红色的花朵,给这幅‘夏日校园画卷’增添了几分生机”。
秋季,“桂花悄悄绽放,金色的花瓣像上了一层蜡,摸起来很舒服,远远望去,整棵树就像一位身着闪亮饰物的曼妙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冬天,“天气这么冷,百花都凋零了,唯有蜡梅在严寒中绽放,与孩子斗争到底”。
年轻的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隐喻、拟人等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校园画卷。
二是人景交融,景中有情。
小作者选择的场景都和他自己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描写场景的时候他会很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感受,读起来很真实,很有感情。
她这样描写含笑花开的情景:“以前上体育课的时候,我总会路过这里,摘一颗果实放在鼻子前闻,那淡淡的清香会随着呼吸流入心里,心情瞬间变得无比舒畅。”
在写到桂花时,她说道:“上课的时候,我经常闻到楼下飘来的花香,这总是让我精神振奋,让我想要学习更多东西。”
我最喜欢的是她对白霜的描述:“冬天,气温急剧下降,地上覆满白霜,清晨常常可以看到学校操场被白雪覆盖,同学们兴致勃勃,踩在洁白的草地上留下一个个大小不一、花纹各异的脚印,直到把霜全部踩烂。”
当景与人相联系,便产生了一种别样的韵味。含笑、桂花、白霜,一切都变得更加可爱。就像《小王子》里的那朵玫瑰,因为小王子给她浇水、给她捉虫、深深地凝视着她,在小王子心里,她和千万朵玫瑰都不一样。
不同的是我们隐藏在其中的情感。
我们爱我们的校园,爱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块泥土、每一块石头。因此,校园里的含笑、桂花、操场上的白霜,都成为我们情感的载体。当我们写它们,写与它们有关的人和事时,其实也是在表达我们对母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