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燕白猪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莱州市畜牧兽医站、莱州市瘦肉型猪研究所联合培育,2007年5月经国家畜牧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起源与分布
鲁烟白猪中心产区为山东省莱州市,主要分布在以莱州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鲁烟白猪推广销售至山东省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潍坊市,辽宁省大连市等周边15个县(市)。
育种材料
鲁烟白猪的育种材料主要有烟台黑猪、长白猪和茂猪。其中,作为鲁烟白猪母本的烟台黑猪,于1986年至1995年进行了“烟台黑猪育种”研究,选育了7代,形成了150头的核心群,其中公猪20头、母猪120头作为鲁烟白猪的母本育种群。长白猪选用天津市宁河原种场丹麦长白猪,公猪12头、母猪20头作为鲁烟白猪的第一个父本育种群;茂猪选用天津警备区青光农场和高青县长兴育种场15头茂母本公猪。
技术路线
1、杂交阶段1993~1998年将适应性好、繁殖力强、肉质优良的烟台黑猪与瘦肉率高、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的丹麦长白猪进行杂交,再与体型较长、后肢及臀部肌肉发达的比利时施佐格母猪进行杂交,培育出优质瘦肉型猪新品种。经过三代选育,培育出烟台猪合成系,拥有核心繁育群150余头,家系10个,基础母猪600头。
2、杂交固定阶段1999年至2005年对烟台猪合成系(公猪18头、母猪150头)进行杂交固定,采用群体继代繁殖方式,实行系外不完全封闭、系内循环、家系内均等留种、随机配种、世代明确、性能测定为主,对优良家系适当多留后代,注重优良公猪的利用。养殖基地群每年选择一代,群体近交系数控制在5%以内。对各代种猪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育肥性状、肉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经配种后,形成体形外观一致、生产性能稳定、200余头核心养殖群、1000余头基础母猪的鲁烟白猪。
在育种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在整个育种过程中烟台黑猪养殖,实行不完全封闭群体演替与世代重叠相结合的方法。育种群体不完全封闭,即必要时可从基础群或世代外引进高产优良个体加入育种群体。在保证基础群各家系有效含量的基础上,对优良家系适当多留后代,对平庸家系少留后代,坚决淘汰遗传缺陷严重的家系。同时,对上一代主要入选性状突出的优良个体,通过有计划选择选出其优良后代进入演替群体,加速新品种的选育。
集团结构
截止2007年5月,养殖基地群现有鲁烟白猪1100余头,养殖核心群200头,三代以内无亲缘关系的家系12个,主要分布在以莱州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外貌
1、外观特征鲁烟白猪头中等大小而直,颊肉不明显,耳中等大小而略向前倾斜。体形较长,背腰平直,腹部不下垂,四肢中高,后躯和臀部肌肉发达。被毛全白色。有效乳头7~8对,分布对称,排列整齐,乳头细腻发达。公猪前躯发育良好,睾丸发达。
公猪
母猪
2、体重及体尺 2005年莱州市畜牧兽医站对鲁烟白猪种猪场的鲁烟白猪体重及体尺进行了测量,结果见表1。
生产业绩
1、繁殖性能在正常饲养条件下,鲁烟白猪130日龄性成熟,160日龄用于配种,发情周期19~22天,发情期3~5天,妊娠期113.87天。根据2005年莱州市畜牧兽医站对鲁烟白猪良种场70头鲁烟白猪的检测结果,见表2。
2、育肥性能据2006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莱州市畜牧兽医站对60头鲁烟白猪育肥试验,30~100kg阶段平均日增重为(814.6±5.03)g,料重比为2.94±0.03。对8头鲁烟白猪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3。
品种推广利用研究
鲁烟白猪适应性强烟台黑猪养殖,中等营养水平即可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每千克增重能量消耗为33.5MJ,粗蛋白为385.5g。鲁烟白猪养殖过程中,养殖单位对其进行了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见表4。
鲁烟白猪养殖过程中,采取研究示范的方式,陆续推广到辽宁省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潍坊市、大连市等周边15个县(市),共推广鲁烟白猪11400余头。鲁烟白猪占莱州市生猪产量的60%~70%,占烟台市生猪产量的30%左右。鲁烟白猪已成为烟台市及周边地区养猪业的优势品种。
品种评价
鲁烟白猪具有耐粗放、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产肉率高、肉质好等优点,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选育,提高其整齐度,作为优质猪生产的母本或用于优质猪配套体系的培育,具有良好的养殖和市场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