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征婚交友、冒充国家工作人员等传统诈骗手段逐渐被公众所知;如今,不少不法分子将目光转向有求职、自我提升需求的年轻人,“海外招聘”“职称评定”“学历提升”等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逐渐涌现。
昨天,上海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助理鲁敏伟介绍,今年上半年,上海宝山警方共成功破获电信诈骗案件900余起,先后打掉两个“境外招聘”诈骗团伙,这是上海市首例此类诈骗案件。
新闻发布会现场
零门槛“出国工作”,税后月薪3-5万?
“你是做什么的?我们可以帮你匹配到合适的职位。”“我们去的是华人地区,所以不需要英文。”“我们可以优化你的材料,帮你联系签证顾问。”……
长期在上海工作的陈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出国打工”的信息,在添加客服好友咨询后,客服向陈先生承诺,可以提供月薪3-5万元(税后)的建筑工岗位,材料“一条龙”代理,费用仅为“第一个月的工资”。
图片说明:犯罪团伙引流的手段。
就这样,被“高薪工作”吸引的陈先生在对方的指导下,缴纳了2万多元报名费、办理费等中介费,参加了简单的网络面试。然而,等待4个月后,陈先生只拿到了一张旅游签证,并被“客服”列入黑名单。今年2月,怀疑自己被骗的陈先生向宝山公安刑侦支队报案。
接报后,宝山警方发现,落入“境外就业陷阱”的并非陈先生一人,立即调集精干警力,组建专案组。专案组经过缜密侦查,发现以蒋某为首的一家劳务中介机构是重大嫌疑人。3月6日,在外省市警方支援下,宝山警方奔赴当地集中收网,成功捣毁该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缴获涉案手机20余部,涉案金额300余万元。这也是上海警方在本市破获的首起“境外招聘”电信网络诈骗案。
经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姜某与崔某、李某等人共同成立两家劳务中介机构,在不具备出国劳务派遣资质的情况下,按照“交通招聘组”“客服组”“面试组”等分工招募人员、开展工作。
其中,“引流组”在各大社交网站、短视频平台发布提供免费咨询的海外招聘机构广告,吸引求职者。“客服组”则按照既定的“说辞”,承诺提供高薪的建筑工、服务员、保姆等低门槛职位,并虚构成功就业案例,逐步诱骗受害人缴纳报名费、手续费、签证费。“面试组”则负责冒充海外雇主,与受害人进行所谓的网络面试,进一步巩固求职者的信任,拖延办理进度。团伙成员还会先为游客办理旅游签证,之后以办理工作签证流程冗长、职位竞争激烈等理由,进一步诱骗求职者缴纳加急费、服务费等,实施“二次诈骗”,直至受害人察觉异常“拉黑逃走”。
图片说明:警员清点涉案物品。
目前,蒋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宝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其余16人均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伪造资质,诈骗团伙开设三家公司
涉及民生问题的诈骗团伙往往具有重复性。继上述“海外招聘”诈骗案破获后招工,保山警方继续深挖,今年4月又在外省捣毁了一个“海外招聘”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72名。这是今年我市破获的最大一起“海外招聘”电信网络诈骗案。
今年3月,家住宝山的梁先生向宝山公安刑侦支队报案,称自己长期从事木工工作,听说出国打工收入高,便在多个求职网站上搜索出国打工信息,并添加了一位资深“中介”为好友。但投入近3万元后,他等了半年却未能成行,怀疑自己被骗了。
图片说明:犯罪团伙转移社交平台流量。
刑侦大队反诈骗中心民警发现,梁先生未提交任何学历、技能证明,直接通过“网络视频面试”获得所谓“出国劳务岗位”,支付了签证费、律师费、交通费、服务费等2.88万元,随后签订了工作合同。中介公司出具了多个国家的初步资格审核和岗位匹配表,但中介公司始终以“材料不全”、“无合适岗位”等为由拖延受理申请。
以犯罪嫌疑人佟某为首的“境外招工”诈骗团伙浮出水面。经侦查发现,佟某等人设立的公司并不具备境外劳务派遣相关资质,出具的机票行程单、律师服务费、劳务技能培训费、公司合同、资质初审表、岗位匹配表等均为伪造。他们谎称能提供“门槛低、工资高、语言障碍”的工作,诱骗受害人支付高额“一站式”中介费,并以“春节假期”、“境外海啸”、“用工荒”等说辞拖延受害人上岗。
事实上,该团伙往往在承诺的处理期限内(一般为4-5个月)注销公司,将已付款的求职者列入黑名单,开除客服人员,只留下组长级以上骨干成员重新注册公司继续行骗。至案发时,童某等人已注册了3家类似公司,涉案金额共计400余万元。
目前,犯罪嫌疑人童某等14名骨干成员因涉嫌诈骗罪被宝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其余5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其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警方提醒:出国找工作需谨慎
宝山分局刑侦大队政委黄雷云介绍,“海外招聘”案件诈骗手段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们往往以工作环境好、收入高、办理速度快、门槛低等为诱饵,吸引求职者添加客服进行私信咨询,当求职者表示有意向后,客服团队会根据不同求职者的背景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诱导和说服策略,从而提升该职位的“吸引力”;其次,在收取办理费用方面,客服会先收取一两千元的报名费,等求职者实地考察或阅读相关材料取得信任后,再签订合同,收取数万元的服务费;随后,他们会向求职者提供虚假的雇主邀请函、资格初步审核表、岗位匹配表等看似正式的纸质材料,甚至真实的旅游签证,骗取受害人的信任; 最后,诈骗团伙会用拖延词,不断延长办理周期,从而为实施诈骗争取时间和空间。
那么,求职者该如何避免陷入“海招”陷阱呢?
警方还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你可以通过商务部官方网站查询相关劳务派遣公司是否被列入《全国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录》,该公司的正规性不能通过对方提供的表格信息来确认。
第二,各个国家的劳务派遣政策有所不同招工,具体求职政策可以通过相关国家大使馆或者官方网站核实。
第三,任何旅游签证都不能等同于海外劳务签证,求职者需辨别签证种类,避免受骗。
四是求职者应避免通过不明网站、非官方社交账号求职或付费,谨慎提供个人信息。
鲁敏伟表示,面对新骗局、新剧本,上海警方始终高度重视、依法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依托“磨剑”系列行动,结合公安部“暑期行动”,严密监测电信诈骗犯罪新动向,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钱包”。警方也提醒广大市民,警惕新型诈骗手段,“不信、不泄露、不转移”。
上海法律之声
上海法制之声是政法工作者的号召,我们拥有一批熟悉的政法工作者、基层公安干警、法官、检察官、法学教授。
从法治活动、重大案件,到公民关心的法治话题、民生信息,都可能被写进我们给你的法治声音“采集帖”。
由上海市委政法委、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聚焦法治热点话题,关注关心法治人士,传播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