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王晓伟
6月18日荣登全球资本市场市值冠军宝座的英伟达,却未能守住阵地,公司股价震荡回落,市值三天内蒸发逾4300亿美元,市场一度弥漫着“英伟达是否倒闭”的疑问。
从表面来看,高管频繁套现、部分投资者获利回吐是英伟达股价下跌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美股频繁大举增持、回购的镜像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回购增持一直是美股尤其是科技股上涨的重要推动力。以回购为例,今年以来,苹果、Alphabet等科技巨头已批准了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的回购计划,减少流通股成为推高股价的催化剂。支持回购的还包括价值投资标杆沃伦·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今年一季度就斥资26亿美元回购股票。
另一方面,英伟达CEO黄仁勋、CFO等高管频频减持,对公司股价造成负面影响。据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表格显示,黄仁勋在6月28日至7月2日期间通过出售股票获利约1.69亿美元,当时卖出价格在118.98美元至127.66美元之间。
从目前多数机构的判断来看,此次回调被定性为“健康调整”,Nvidia的快速营收增长、健康的现金流、利润增长等,都是股价大幅上涨的坚实后盾。
更大的底盘在于行业地位。目前,Nvidia 占据数据中心 AI 芯片市场约 80% 的份额。OpenAI、微软、Alphabet、亚马逊、Meta 等科技巨头都在争相使用其处理器来支持自己的 AI 模型。Nvidia 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甚至比乔布斯发布 iPhone 4 时的市场份额还要夸张。
但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确实对AI热潮后的下跌有所警惕。从历史来看,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时期,主营通讯设备的思科股价从2.27美元左右上涨至80美元,涨幅接近34倍。虽然从基本面来看,思科业绩确实保持了高增长;但随后连续几年下跌,股价腰斩,互联网泡沫破灭,最终估值回归。
从最高超过43倍的股价涨幅来看,英伟达的股价涨幅已经超过了互联网科技泡沫时期的任何一家美国公司。AI泡沫是否会破裂,或者至少回归理性,成为市场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这也是包括“木姐”凯茜·伍德在内的华尔街明星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从产业逻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英伟达的估值正走向十字路口。垄断往往既是暴利的来源,也是颠覆的起点。一方面有反垄断调查的预期,甚至会不会面临类似标准石油分拆的命运还是未知数;另一方面,AI客户也渐渐不愿意被芯片“掐死”。不仅有微软这样的巨头在大力投资AI芯片,还有华为这样的“替身”领头羊,未来英伟达的潜在竞争压力或将增大。
近日,微软创始人盖茨指出:“AI的门槛并不高,技术改进必须让利给用户才能支撑高估值,而英伟达只不过是一家芯片设计公司。”在他看来,硬件公司往往很难长期做到“别人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市场历史上的“3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几乎都是To C商业模式的原因。
Nvidia给中国科技企业带来很多启发,比如摩尔定律下持续强劲的研发,比如从提升产品的科技属性到提升消费者属性的跨越,当然还有黄仁勋强调的危机意识和创业精神:“如果我们不全力以赴,Nvidia将在30天内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