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续写新荣光

admin

中新网赣州7月15日电(张慧婷)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永恒的时空坐标。

1934年10月,在赣南苏区,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世界的壮举,催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编织出了永不褪色的“大地红丝带”。

如今,“红丝带”继续飘扬,红土圣地底色更加绚丽。云石山脚下、长征渡口、白石故址,人们纷纷积极寻根问祖;工业园区、田野间、社区街道,到处洋溢着经商创业的声声喧哗。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赣州的新长征路上,980多万赣南儿女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初心使命,以奋发有为、争当第一、行善积德的昂扬姿态,迈开新步伐,续写新的辉煌。

历史不会忘记那团越来越明亮的红色火焰

夏日的于都河波光粼粼,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地纪念园屹立于江畔。全国各地干部群众纷纷来到这里,在长征渡口驻足、瞻仰纪念碑、打卡“草鞋图”……公园管理处主任钟敏说:“纪念园已经成为展示长征历史的重要窗口、了解长征精神的重要基地,2019年以来,累计接待线下游客和红色教育培训学员800余万人次,线上访问量1000余万人次。”

赣南是共和国的摇篮,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8.6万余名长征出征者中,5万余名来自赣南;赣南10.8万余名革命先烈,有一半牺牲在长征路上。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正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激励和引导党和红军一次次在绝境中求生存,一次次在挫折中愈发勇敢,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史诗激荡世界,精神穿越时空。发源于赣南的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扎根于赣南大地肌理。如今,赣南把弘扬长征精神作为重大使命,高质量推进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重党性、重政治、重忠诚、重担位的红土圣地。

7月1日,情景音乐舞蹈史诗《长征组曲》在赣州长征剧院首演,雄伟激昂的旋律、悲壮壮丽的画面再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令观众热血沸腾、掌声不断。

长征大道、长征广场、长征桥、长征剧场……在现代化的赣州城里,随处可见“长征”的标签,将孤儿托付给马前卒、17棵“信仰树”、至死不渝不背叛、舍身守护“谎言”纪念碑等英雄般的红色故事在这里随处可见。

赣州深耕家门口红色“富矿”,打造“红色首都”“长征出发点”等品牌,多种形式盘活、创新推介长征文化资源,让红色情怀历久弥新,让长征精神深入人心。

目前,长征民族文化园(赣州段)已完工22个项目,完成率95.6%,长征路线串联的一批重点展园、展带基本完工。各地正积极建设完善长征文化相关设施,加强保护修缮,丰富展示手段,让珍贵的老遗址能“说话”,让展示的文物能“说话”。

在赣州文艺的花园里,长征题材文艺精品频频走红。赣州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八子从军》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演出数百场。戏曲电影《八子从军》将于今年10月在全国公映。大型红色文化旅游史诗《长征第一路》从“影院小世界”走进“群众大舞台”,在省会南昌开通主题地铁列车。动画片《长征先锋》在100余家电视台、新媒体播出,累计点击率1.3亿,签约5家海外平台。

“寻根共和国·重走长征路”赣州红色教育培训招募推介会落户广州、“新长征再出发”2024赣州25公里徒步暨“我的云长征”活动在市区开展、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红色体育文化研讨会在瑞金举办……近段时间,各项各具特色的长征主题活动密集开展,赣州将长征文化宣传推广与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红色体育、红色培训相结合,致敬长征、在“诗与远方”礼赞长征,“铭记革命魂·重走长征路”“新长征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和“新长征再出发”“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等红色培训研修线路影响力与日俱增。

理想信念之火一旦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守护这团火、追逐这团火、传承这团火,成为一代又一代红土地儿女的集体意识。

“从爷爷到爸爸再到我,我们三代人早就把黄队长当成自己的家人了。我会嘱咐子孙后代,继续守护烈士墓。”崇义县乐东乡乐东村村民何清阳一家坚持守护烈士黄队长墓。他相信,红军长征部队离村时留下的“女剑”,一定会守候远方的亲人。今年4月3日,家住福建龙岩的黄才海也来与“男剑”“相约”。等待90年后的“重逢”,是对忠魂的真挚告慰,也是长征精神的延续。

长征起源合唱团“用心唱”、长征起源宣传团“用心讲述”、长征起源演艺团“用匠心演”、长征起源小红星演绎团“传递童心”……“长征”是红土地儿女最难忘的记忆。于都县以“红军后代+宣传骨干+志愿者”的形式,打造了一支宣传创新理论、讲好长征故事、播撒思想种子的“轻骑兵”。从乡村到城市、校园到机关、线上线下,长征精神伴随着他们忙碌的脚步和情感的诠释,传得越来越远、声音越来越响。

初心不改,党和人民更加亲近

瑞金西部的云石山,素有“长征第一山”之称,山下风景比以前更好了。在云石山乡党委的带领下,各村落实“书记带头”行动,通过“党支部+基地+企业+农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目睹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纷纷组建红色治安巡逻队、红色调解队、红色宣传队,通过“村村有戏”传递党的好声音,齐心协力奔跑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长征史,是党和红军紧密依靠人民、同人民同生共死、同甘共苦、同人民结下深厚友谊的斗争史。

长征前夕,苏区的父亲、妻子、儿子、丈夫、兄弟,争相参加红军,家家户户都加入进来,做了二十多万双草鞋,不让自己的战士光着脚上战场。为了帮助红军修桥过河,他们捐了门板、床板、棺材板,甚至用自己的血肉去“架桥”,整个过程没有泄漏一个字。大家都奉献出一切来支援红军,义无反顾地护送红军,依依不舍地和红军告别,期盼革命早日胜利,渴望获得解放,过上好日子。

时光如水,那些曾作为红军远征的临时浮桥,如今变成了坚固美丽的民生之桥;那些曾为成长理想遮风避雨的破旧土坯房,如今变成了白墙黑瓦的宜居房屋;那些曾浑浊的井水,如今变成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那些曾在黑夜中照亮前行方向的松枝火把,如今变成了安全明亮、暖心的灯火;那些留下无数深深浅浅脚印的狭窄土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柏油马路……

深知新中国成就来之不易、感恩戴德、勤劳务实的赣南人民,齐心协力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今,“水、电、路、气、房”等民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市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国家是人民的,人民是国家的。从长征到新中国成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和人民一起想、和人民一起干。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化作干部群众同舟共济的场景,遍布赣南每个角落。

“全国扶贫先进个人”袁寿根致力于“让脐橙造福当地人民”,与百万果农一起推动赣南脐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国杰出工程师”熊大河,他的17项专利见证了我国“磁选”走向世界,退休后仍每天深入车间指导年轻一代……在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密切联系群众。

“我们努力打造‘快意快意’政务品牌,培育一支作风好、技能强、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队伍,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赣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邓永芳说。在产业园区,“领导落实到位、责任单位抓具体、帮扶小组服务到位”成为一种潮流;招商项目,有专门的工作小组“蹲点”式推进,有助理、代理人“管家式”跑腿办事;政企圆桌会、政企人才双向交流、特使走访企业……一系列务实创新、有力有效的举措,为园区企业解决了就业、销售、员工出行、子女入学等问题。

“‘红色物业管理’建立以来,主动牵狗遛狗的居民多了,乱把狗停在楼口、电动车乱充电的现象少了,住在这样的小区里,我们觉得很安心。”会昌县香江明珠社区居民刘金阳说。在城市社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现有无物业管理的小区从“无人管”变成了“共治”,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自发参与创建“红色物业管理”和“红色物业管理委员会”,争当“红色管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幸福感“就地升级”。

2023年,赣州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3.8%。一项项惠民政策、一项项扶贫攻坚、一项项惠民工程,让城乡居民的腰包越来越肥,人民生活“稳中向好”。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发展成果共享,党同人民心更加贴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筑起了更加厚重的红色国家“铜墙铁壁”。

在兴国县长岗乡长岗村,一栋栋低矮斑驳的土坯房引得人们驻足。这是长征途中牺牲的烈士马桂章的祖屋。沐浴着暖阳,马家几代人建起了两层青砖大房、三层小房,却舍不得拆除这栋闲置多年的土坯房。三栋房屋呈“品”字形矗立着,成为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现场教学点。马家人们自告奋勇,担任导游。当有人问起这栋土坯房是否要拆除时,回答是:老房子里蕴藏着马家的回忆,也蕴藏着党的恩情。我们会把它当做传家宝,永远珍藏。

继续奋斗,继续走新的长征路

“秋风十月凉,中央红军出征忙碌。夜渡于都河,大捷于新田古壁。”陆定一诗中提到的新田大捷,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场战役。新丰县新田镇白石村,就是这场战役的发生地。

90年后,白石村成为全国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村里高标准建设了长征第一战核心展示园区,村容村貌气质焕然一新。沿着园区缓缓而行,洪超烈士墓、兵团指挥部、战壕、炮楼等旧址串连在一起,精致的红土式民居与街道上悬挂的红旗交相辉映。游客听真实的党课、走长征路、吃红军饭、住红军营房。醒目的红墙画《长征精神永远闪耀》凝结了过去战争的辉煌,也展现了现在的奋进。

长征是一场扭转战争形势、开辟新局面的伟大远征。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中央红军从赣南苏区出发,历经两年多时间,跨过十几个省、翻越千山万水,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战略转移,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为红军长征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赣南人民,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鼓舞了奋斗的斗志,以“走在前面、争当第一、做好事”的昂扬姿态,加快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奏响“搞好江西”的最强音。

我在全国各地走访,看到改革创新热潮不断涌现,感受到蓬勃的活力。

中国稀土集团做强做实现代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火热”,用央企力量助力赣州稀土产业做大做强。赣州高举新型工业化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7510”行动计划,打破常规,“滚石头上山”,加快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发展动力转变,“1+5+N”主导产业推进集聚。

在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机器设备全速运转,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攻关海上风电重大项目技术难题。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研究院,该院落户赣州三年多时间,迅速完成筹备,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老区大力培育高质量新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在赣州国际陆港,一列列满载“赣州造”和“中国制造”的列车随着汽笛声陆续驶出,奔赴亚欧市场。这座“凭空”建成的国际物流枢纽,已开通中欧(亚)班列常态化,辐射22个国家、151个城市,连接5个边境口岸。乘着这股风,地处内陆的赣州大步迈向开放前沿,以“加速”速度与世界接轨。

定南(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一批批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专业球队和足球爱好者乘坐赣深高铁来此比赛、训练、交流。赣州积极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与湾区深度合作。格力电器、陶氏科技、大自然家居等知名企业争相落户赣州,“周末工程师”、“技术副总裁”等湾区人才纷纷涌入赣州。

寻乌县文峰乡尚家村树木塘废弃矿区,这里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存。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战争创伤、支援国家建设等原因,赣州曾一度遭受大面积水土流失。长期的“绿色革命”让昔日的“红色沙漠”变成了“江南绿洲”。“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见证了红色赣州的绿色崛起。

以长征精神为强大动力,瞄准一个又一个“靶心”,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赣州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催人泪下的蝴蝶转型答卷: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民生问题得到更好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振兴发展的赣南,正加快建设省级副中心城市,成为中部地区后起之秀。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06亿元,位居全国第62位,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赣州连续11年获全省综合考核先进单位,连续8年位居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考核第一名,社会治安、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名。

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市对口支援干部座谈会上,第六批中央单位干部接过对口支援“接力棒”,纷纷表示要尽心尽力当好“赣南老表”,把优良传统带进新征程,发扬新时代优良作风,创造出不辜负前辈期望、不辜负历史、不辜负赣南人民的新业绩,共同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昔日长征起点,重新整装再出发。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苏联精神、长征精神和苏联干部优良作风,紧紧围绕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赣州“三大战略、八大行动”落地实施,决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更加壮丽的红土力量,谱写更加精彩的赣州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