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一清、宋亚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标准与考试评估处高级项目导师)
标准推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国际汉语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肩负着为世界提供标准、规范的汉语参考的使命。提升汉语文化全球传播的标准供给能力,有利于拓展汉语应用领域,提高汉语服务能力,增强汉语传播力,实现汉语的国际价值。
国际汉语教育标准提升汉语传播的可视性。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丰富多彩的文化的载体、相互学习的工具。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汉语的使用场景也越来越多。在海外,汉语标识、中国艺术装饰随处可见,这些中国景观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载体。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组织、商贸、学术研究中的许多人也用汉语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凸显了汉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应用价值。随着汉语国际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国际上对汉语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例如,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全球最权威的汉语水平考试,已逐渐发展成为评价和认证汉语在生活或工作中使用情况的标准。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374个HSK等国际汉语考点。 但作为一项考试,HSK所能发挥的标准作用还远远不足以支撑汉语的国际应用,亟待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权威系统的系列国际汉语教育标准。
国际汉语教育标准提升汉语教育国际认可度。近年来,在汉语传播的拉动和推动下,汉语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海外汉语学习需求不断上升,并逐步向“低龄化”、“本土化”、“职业化”转变。据中国对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统计,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学习汉语人数超过3000万人。标准指导教学、服务发展、促进传播。因此,为世界提供规范的国际汉语教育标准,既是中国作为汉语大国的责任,也是汉语服务世界的有力保障,有助于提升汉语的国际认可度。例如,2023世界汉语大会期间,《职业汉语系列标准研发成果》正式发布,助力“汉语+职业技能”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大提升汉语的适用范围。
国际汉语教育标准提升汉语数据准确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大量标准化的语言数据作为语料,但基于汉语数据的人工智能发展遇到了汉语数据不足、文本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例如在人机对话方面,由于缺乏标准化的语料和训练数据,导致人机对话不够准确、自然,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国际汉语教育标准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扩大汉语语料库,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智能技术的学习和推理能力,拓展汉语的国际传播能力。
构建汉语国际传播标准引领路径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工作,应以基本政策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国内外各级各类教育主体为基础,按照“标准引领、专业规范、多边合作、需求驱动、学术支撑”的原则扎实推进。具体来说,一是提升国际汉语教育标准质量和效率,二是构建国际汉语教育标准体系,三是提升国际汉语教育标准服务能力,四是提升国际汉语标准的国际传播水平。国际汉语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应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的要求,不断提升标准质量、提升标准价值、更新标准适用性。
光明日报(2024年7月28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