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华尔街日报,作者:卜树青,原标题:《苹果拐点来袭?二季度iPhone销量下滑或明显放缓,AI掀起新一轮换机潮》,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尽管iPhone在中国等主要市场表现不佳,但苹果第二季度业绩仍有望出现回稳迹象,投资者密切关注该公司寄予厚望的“苹果智能”,期待AI成为苹果重拾增长的新动力。
苹果将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1日美国股市收盘后(北京时间周五凌晨)发布2024财年(2024日历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财报。
目前华尔街的共识是,苹果第二季度 GAAP 营收为 844.8 亿美元,同比增长 3.3%,考虑到苹果在过去六个季度中有五个季度营收下滑,这样的增长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华尔街还预计苹果第二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35美元,同比增长7.4%,远高于第一季度的0.7%。作为苹果最大营收来源的iPhone销售额为389.5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远小于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0.5%)。
摩根大通预计,苹果第二季度 iPhone 和总营收有望超过市场预期,为进入 AI 驱动的换机周期奠定基础。苹果不仅在延续过去的成功,还在积极布局由 AI 驱动的激动人心的未来,这可能会将其股价推向新高。
摩根大通分析师萨米克·查特吉(Samik Chatterjee)等在上周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将苹果列入“积极催化剂观察”名单,并预测其股价在今年年底将升至245美元,到2025年底将进一步升至265美元,较上周五收盘价分别上涨12.4%和21.6%。
iPhone即将走出销量泥潭吗?
Chatterjee 认为,苹果第二财季营收将达 853 亿美元,每股收益 1.38 美元。其中,iPhone 销量将达约 4400 万台,营收 399 亿美元,均好于市场预期。
他表示,如果第二季度iPhone销量和总营收均超出预期,则可能缓解投资者对苹果估值过高的担忧。
中国市场销售放缓给苹果股价带来压力,但投资公司CFRA认为,第二季度可能是苹果销售下滑的结束,随后将出现复苏。
CFRA在最新展望报告中表示,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命运正在改变”,降价推动iPhone在中国的出货量增加。
根据 Visible Alpha 汇编的预测,分析师预计苹果第二季度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将下降 2.6%。
不过,CFRA 表示,在备受期待的 iPhone 16 发布之前,苹果仍处于收入低谷。
苹果的下一张王牌——AI,它现在在哪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财报发布前,就有消息称“Apple Smart”将延迟至10月份发布。
这意味着 9 月份发布的 iOS 18 和 iPadOS 18 不具备 AI 功能,今年首批出货的 iPhone 16 机型也缺乏新的 AI 功能,需要 10 月份进行软件更新才能使用 AI 功能。
苹果表示,新功能可能有助于 iPhone 16 的销售,投资者将关注苹果在周五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的反应。
据媒体报道,苹果计划在 2024 年底至 2025 年上半年之间通过对 iOS 18 的多次更新推出全系列苹果智能功能。除了 iPhone 和 iPad 之外,苹果智能功能还将集成到 Mac 电脑中。此外,Vision Pro 也正在开发中以加入苹果智能功能,但该设备要晚些时候才会发布。
AI引发的手机换机潮,对苹果来说意味着什么?
尽管如此,Chatterjee 仍然乐观地认为,苹果有望在 AI 驱动的换机周期中保持主导地位,尤其是通过 iPhone 和整体营收表现。
我们预计苹果向投资者保证,AI替换周期将于2025财年(9月底)正式开始,并在2026财年进一步加速。
该周期将受到 2024 财年好于预期的收入推动,为其提供更坚实的起点。
苹果设备庞大的用户群意味着更换周期将带来可观的销量增长。
摩根大通预计,尽管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降低,但 iPhone 销量仍将在 2025 财年和 2026 财年创下新高。
Wedbush分析师表示,新一轮iPhone换机周期预计将推高苹果市值至4万亿美元。
展望未来三个季度(第四财季),Chatterjee 预计苹果营收将达 955 亿美元,每股收益将达 1.62 美元,均高于市场预期。继今年初下滑之后,这一预测标志着苹果营收有望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服务业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虽然iPhone仍是苹果最大的收入来源,但其服务业务也在稳步高速增长,第一季度占苹果总收入的26%以上。
华尔街认为,服务业务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苹果新的增长引擎。
按照华尔街的一致预期,苹果第二季度服务业务营收可能达到239.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摩根大通认为,苹果服务业务有望超出市场预期。
Counterpoint 表示,App Store、Apple Care+、Apple Music 以及捆绑订阅 Apple One 都为苹果带来了拐点增长。再加上苹果用户对 iOS 生态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即便 iPhone 销量放缓,服务业务仍将为公司带来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