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回归朝廷后对其他朝廷命官批评愈发频繁,其原因何在?

admin

平原虽未守,功业甚大,远道而来,不负吾望,奉命穿鞋,不求脱帽。

颜真卿在朝廷中表现得温和、善良,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拥护者,他知道自己的家族与孔子的八个颜姓弟子有渊源。但自从他从平原归来后,对其他朝廷官员的批评就变得更加频繁。正常政治生活的重要标志是礼仪的正确命名和朝廷行为的得体。颜真卿回到的朝廷已不再是两年前玄宗统治下的辉煌朝廷。现在,肃宗控制政府的不是长安或洛阳,而是在长安渭水上游的军事总部凤翔,由少数剩余的军队和唐朝官员支持。玄宗仍然在世,有关肃宗篡权和派系阴谋的谣言仍然隐约可见。这种不寻常的暂时情况引起了颜真卿的高度警惕。 到了第八个月,他仍然在朝廷,对他的同僚提出了几项投诉,弹劾一位在朝廷上喝醉了,另一位在朝廷上粗鲁无礼,还向皇帝抱怨另一位在太子面前骑马的人。他甚至批评了皇帝的行为。有一次,他反对皇帝在某些仪式上使用头衔;另一次是建议皇帝在长安重建的唐代寺庙前哀悼三天,该寺庙曾被安禄山摧毁。

颜真卿坚守抗敌,加上其兄弟颜允藏任监察御史、颜允南任分封尚书,给他带来的声誉,对宰相崔瑗、李琳、苗晋卿等人构成了威胁。公元757年末,长安、洛阳收复后,已为皇帝的唐玄宗接到奏请,要求回长安,而颜真卿则被贬到长安东北100公里外的山西通州任刺史。《唐史》称其贬官是“宰相恐其所为”。显然,两种观点都有道理。

为什么颜真卿在回到朝廷之前,要接受如此棘手的儒家角色?为什么他要以自省的方式拒绝刑部尚书的任命,并批评朝中他所察觉到的每一点小过失,从而疏远自己的支持者?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应该知道何时进,何时退。留在平原县,必定意味着死亡。但在这些可以理解的举动中,颜真卿为皇家保持完美面貌的想法落空了。孟子说:“生,是我所欲;义,是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吾当舍身为义。”颜真卿选择了活下去,但他知道有人为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在给堂兄颜杲卿的奏折中写道:

你与真卿被困敌境,相隔万里,大义不容辞,天道难明,我没死,你却死了,这多悲哀啊!

安史之乱颜真卿一门牺牲__颜真卿与安史之乱有怎样的关系

颜真卿未能在平原烈士一事,困扰了他一生。三十年后,当他真正死在另一支起义军手中时,他告诉俘虏他的人,他会“至死谨守兄长之义”。

758年春,颜真卿从通州调到通州以东40公里的蒲州,晋封为丹阳郡(今江苏南京附近)开国侯。官军已收复两京,安禄山已死,史思明暂复归顺朝廷。颜杲卿另一幸存儿子颜全明从叛军监狱获释,返回洛阳取回父亲遗体,葬于长安家族墓地。颜真卿命令颜全明寻找他的部下、妻儿以及在常山郡两年间跟随颜杲卿和袁履谦的随从和被扣为人质的颜家亲属。颜全明从蒲州带回三百余人,颜真卿慷慨捐钱,陪同他们到达目的地。

《祭侄吉明文》

颜全明还带回了其兄颜季明的头骨。756年冬,常山陷落后,颜季明被叛军斩首。在侄儿颜季明的头骨运回长安安葬之前,颜真卿为其写了一篇悲壮而激昂的悼文: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三日,十三叔银绿光禄大夫奉命到蒲州执行军事事务,蒲州刺史、清车都督、丹阳郡守、开国侯真庆,为其已故侄子的灵祇奉旨饮下,谥号赞善大夫吉明:

您生来德行高尚,宗庙以珊瑚玉点缀,阶台庭院以兰花玉点缀,时时慰藉人心。您只盼望战争胜利,却无意为乱军作乱,起兵攻打百姓。

你父亲忠心耿耿,封常山为郡。我奉命封常山时,也在平原。亲兄弟爱我,托你传话。如今你回来,我便开图门关。图门关一开,祸患大减。奸臣不来救援,孤城被围。父被困子死,巢翻蛋碎。天不悔祸,谁来责?想着你的苦楚,百条性命又如何赎得了?唉!

我蒙天佑,将牧人迁往河关,明如泉水的我又攻下常山,我带上你的首级和棺材,与你一同归来。我为你离去而悲痛万分,悲痛不已。我等着,等到能预知你归宿的那一天。如果你的灵魂有知觉,你就不会后悔做客这么久。唉,真悲哀!请好好享受吧!

安史之乱颜真卿一门牺牲_颜真卿与安史之乱有怎样的关系_

颜真卿,《悼侄吉明图》,纸本水墨

_安史之乱颜真卿一门牺牲_颜真卿与安史之乱有怎样的关系

作为一件艺术品的《纪念我的侄子》

致侄儿季明的奏折手抄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装裱于锦缎之中,上面有名人题字,还有数十枚历代藏家所制的印章。致侄儿的奏折手抄本上有九个题字,年代从元朝(1279-1368 年)一直到 18 世纪。1283 年获得此卷的先玉舒(1257?-1302 年)声称,他发现宋徽宗(约 1101-1125 年)的小宣和印和圆形天水印仍可见。1301 年从先玉家获得此卷的张炎记录道,小宣和印和题字已被笨拙地切掉,只剩下受人喜爱的圆形天水印。如果这个印章证据正确,则证明它曾被收录在《宣和书法书》中。 该卷轴上还带有两枚显眼的印章,让人联想到唐高宗(约 1127-1162 年)统治时期的女性收藏家:武则天(1115-1197 年)和刘贵妃。在元朝入侵之前,该卷轴很可能是宫廷藏品。在整个元朝,该作品在艺术家兼高级官员赵孟頫(1254-1322 年)的圈子中流传。该卷轴上有他的印章,以及他的朋友舒贤裕和周密(1232-1298 年)的题词。虽然卷轴上没有明代题词,但可以看到明代收藏家的印章,该卷轴在几本明代艺术目录中都有提及。1694 年和 1724 年的两篇题词描述了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初的一批私人收藏家。 此卷上有乾隆落款,且在1793年《续石渠宝笈》中就有记载,说明此卷在乾隆年间曾被清宫收藏。

概括《侄儿奏疏》的收藏历史,唐五代时期,此画极有可能在颜真卿家族中私传,十一世纪末,富商长安收藏家安世文收藏了此画,连同颜真卿的其他几幅作品。十二世纪初,此画进入宋代宫廷,南宋灭亡后才在公众面前出现。此画在民间流传,乾隆年间再度成为皇家藏品。此画一直留在宫中,直到1948年,才与故宫博物院其他旧藏一起被国民政府官员没收,运往中国台湾。

《祭侄文》的审美接受

《殉侄》的魅力在于其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草草的笔法,朴素的文风,描述了个人行为的伟大,以及颜真卿泪流满面的控诉的真挚情感。《殉侄》的开头,字迹平和,草书易读。但随着《殉侄》的展开,字迹变得匆忙,最后几行是草书的匆忙潦草。线条模糊,到最后,用于涂抹的线条和字体都变大了。在描述常山沦陷时,颜真卿的悲痛使叙事的停顿变得非常明显。 他先写了“奸臣挟持百姓不救”,然后又擦掉,重新写了“奸臣不救……”但是他又无法把王承业做的惨事写清楚,便又把“挟持”二字擦掉,简单地写了“奸臣不救,孤城被围”。

_安史之乱颜真卿一门牺牲_颜真卿与安史之乱有怎样的关系

《侄表》的声誉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对书法美学的影响。北宋诗人、官员、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曾评价《侄表》的文学与视觉双重影响:“鲁公祭季明表,文笔动人,书法动人。”要理解黄庭坚的审美标准(至今普遍接受),首先必须认识到《侄表》不是一件具有常规审美特征的艺术作品。甚至可以质疑它是否能算作艺术作品,因为它只是一篇悼词的草稿。在大多数不懂传统文学艺术价值观的人眼中,它只是一张写着字、有修改痕迹的纸。笔画边缘没有艺术处理,文字结构也毫无张力。 但对于文人审美批评来说,这些特征却是一件伟大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

要理解平凡的书写行为如何传达有意义的情感,我们可以看看中国鉴赏家用来描述艺术家思想表达程度的术语。一组经常用来评估《祭侄文》中作品传统美学特征的对比类别是“巧”和“拙”。这组对立的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公元一世纪的字典《说文解字》将“拙”定义为“不聪明”。虽然“巧”和“拙”等术语在严格评价行为的意义上保留了其原有的含义,但当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时,它们的含义就会发生逆转。例如,庄子批评孔子“狡诈虚伪”,意思是狡猾和虚伪。相比之下,《南史》称赞 16 世纪的学者崔灵恩“笨拙而朴实”。 虽然这些术语标准含义的翻转出现在《庄子》等道家文献中,但它们并不局限于道家思想。在儒家术语中,笨拙是真诚或朴素的自然表现。

在唐代书法作品中,“巧”与“拙”被广泛用作书法评价的审美术语。虞世南在《书志书》中称赞两位古代书法家“巧拙有致”。窦猛为其兄注的《书书赋于李子歌》中,将“拙”定义为“不循巧之道”。

书法批评中的“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一个人在执行预先计划和有意图的笔法、构词和构图时产生的产物。而“拙”则指不经过任何预​​先计划,直接表达书面元素。这两个创造性术语与两种不同的握笔方法有关:“功”要求笔尖与纸张之间保持精确的角度,“拙”则要求笔尖与纸张保持垂直。人们通常把这两种握笔方法称为“侧边”(侧笔)和“中边”(中笔),或“直边”(直笔)。传统上,人们在写草稿时通常使用侧边笔。这种握笔方法可以通过调整笔放时的角度来动态调整笔画的宽度。这种表象的形成取决于倾斜的握笔方法和笔尖落在纸上时形成的锐角。 字内笔画的交汇呈现一定的角度,整个字的结构呈现由左向右的运动趋势。一般来说,个人的笔迹整体外观可以用一个长方形来形容。书写时毛笔中心需保持垂直,特别适合表现篆笔画的一致粗细。篆以圆润的笔画收尾,强调曲线笔画形式。字体布局趋向对称,整体字体形状通常是高大的长方形或椭圆形。基于以上原因,边笔、草书体可以归类为“方”,意为人造、机械,违背自然规律;相反,边笔、篆体可以归类为“圆”,意为自然、有机,符合自然规律。 由于皇家认可的王家书法为侧笔,但考虑到其他原因,宋代的儒家改革者选择了颜真卿的书体作为主要书体,因为颜真卿在写《祭侄文》时仍然使用侧笔。

我们来比较一下王羲之在《祭甥图》中用过横笔法和正笔法的一幅作品。如唐本王羲之《和书》中,一横的笔尖从“安”(1/4)字的正中央穿过,即为横笔法(“1/4”为:第一列第四个字,下同)。左上角的尖角表明这笔画是以一定的角度开始的。由于呈一定角度的毛笔下端在纸上时而下压时而上翘,所以笔画本身的下缘时而粗时而细。而《祭甥图》中的一横,如“丹”(4/8)字,其笔画末端圆润,看不到笔画末端的痕迹,笔画本身的粗细明显没有调整。

安史之乱颜真卿一门牺牲_颜真卿与安史之乱有怎样的关系_

颜真卿与安史之乱有怎样的关系__安史之乱颜真卿一门牺牲

王羲之《平安帖》唐本

从技法上看,王羲之用横笔,在儒家的道德审美境界中是“方”和“巧”;颜真卿用中笔,是“圆”和“拙”。因此,从儒家改革家的角度来看,王羲之的风格虽然精巧,但仍是算计和表现的,因而是庸俗的,是宫廷艺术矫揉造作和空洞表现的缩影。相反,颜真卿的书法行为缺乏感官表面的感染力,而是一种纯粹的表达和人性善良的自然流露。所以,黄庭坚说《表侄》的书法“动”,就是说“拙”增加了作品的真诚感,从而产生了他与颜真卿之间的共鸣。

颜真卿与安史之乱有怎样的关系__安史之乱颜真卿一门牺牲

(本文节选自倪亚梅《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杨建如、朱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本文经授权发表,原文注释省略,现标题为编者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