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价格不涨并非好事,收入增加才是关键

admin

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消费品价格没有上涨,大家用自己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不是的。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不仅要关注物价是否上涨,还要关注自己的收入是否上涨。物价不上涨,收入就很难上涨。

一个人的收入花掉之后,就变成另一个人的收入,另一个人产生收入之后,又花掉,就变成第三人、第四人的收入,这种从收入到消费的循环,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

只有收入高了,个人消费才会增加,一个人消费越多,其他人的收入就越高。在这样一个健康的社会里,可能会有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物价会上涨。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大家的收入预期都在上升。

消费品价格上涨__涨价对消费者的影响

如果失去了收入增长的预期,经济就很容易出大问题。

日本给我们一个教训,过去二三十年,日本工人的工资几乎没有上涨,经济也停滞不前。

我们来看具体数据,1988年,日本劳动者平均基本工资为每月23.19万日元,到了1999年,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1999年达到了30.06万日元。然而从2000年开始,日本正式陷入通货紧缩状态,2000年以后的20年间,日本平均基本工资一直在29万至30万日元之间徘徊。

2019年,日本的人均基本工资创下历史新高,但这个峰值却与20年前相差无几,仅为30.77万日元。也就是说,20年后,日本的人均基本工资只增加了7000日元,也就是每月增加了300多元人民币。

工人收入难以提高,是因为企业无力向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企业无力提高面向消费者的价格。

比如日本著名的百元店Daiso,至今很多商品的售价仍为100日元,约合5元人民币,一双筷子、一个杯子、一条洗脸巾……无数的生活用品都可以在Daiso以100日元的价格买到。

_涨价对消费者的影响_消费品价格上涨

大创维持了100日元定价模式多久了?简单查一下,大创在1977年制定了“全场100日元”的经营策略。

就连以模仿大创起家的名创优品,近几年也拼命涨价,很难找到个位数价格的产品。而且从1977年至今已经过去了近50年,大创的价格依然是100日元一枚。这种稳定让人心寒。

更有意思的是,Daiso作为一家来自发达国家的公司,在海外开店时,发展中国家的售价也比日本高。比如Daiso在泰国销售的产品售价为210日元,而在菲律宾则为190日元。同样的产品,你在东京Daiso购买实际上会比在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更便宜。

涨价对消费者的影响_消费品价格上涨_

在这样的环境下,降本增效成为众多日本企业的最优解决方案。

在机器人自动化领域,日本企业是世界领先的,日本企业非常擅长用机器代替人,实现自动化,不断节省人力成本。

比如日本有一家著名的寿司连锁店叫Mutenzo,它的定价策略跟Daiso类似,寿司每盘100日元,也相当于5元人民币。那么便宜为什么还能赚钱呢?原因之一就是给顾客做寿司的人不是真人,而是机器人。

_涨价对消费者的影响_消费品价格上涨

每个饭团都是标准化的,自动揉面属于重复性工作,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因此,用机器人代替员工可以节省大量运营成本。

在这样的寿司店,顾客吃完饭去结账的时候,不会有服务员过来数他们点了多少盘子,店里会有自动回收盘子的机器,顾客把盘子放进机器里,它就会自动帮你计算出这顿饭的价格。

整个过程需要的人越少越好,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很多企业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通货紧缩之后,还没有破产,就是因为他们拼命地削减成本。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都很难过得轻松,必须高度警惕,不能像当年日本那样,陷入物价不断下跌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