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综合体的露天阳台被改造成屋顶花园;文化场馆顶层被打造成“奇幻屋顶百老汇”;城墙门口迎着“透风”,可以看露天电影、打卡艺术装置……近期,南京不少区利用露台、屋顶、城墙门口等公共空间,打造暑期文旅消费场景。这些上“天”、进“地洞”的城市“碎片”,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小幸福”。
不止南京,近两年,很多城市都开始在城市“残破不堪”上“做文章”,打造“金边银角”“诗情画意”:在上海,垃圾车停车场被改造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洛克中央篮球公园;在北京,海淀区田村地区不仅被改造成休闲空间,还开设了传承当地历史文脉的“小窗口”;在南宁,全市桥梁均使用了48条地下通道;在香港,在寸土必争的皇后大道东,汕头街休息区所在的仅几百米的街道上散落着近10个袖珍公园……
城市以“零碎”为切入点,打造更加绿色、生态的街区,创造更加生动、多元的场景。这不仅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关爱与用心,也从细节处改善提升了城市形象,为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增添色彩,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放松身心、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传递绿色理念,更可以通过举办自然课堂、环保科普活动这些载体,让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无论是从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发展趋势,还是从城市开放空间越来越少的现实来看,城市更新都在转向“精雕细琢”。碎片化的地面空间从闲置被冷落,到被改造成形态各异的“口袋公园”,桥下空间从被冷落被开发为多种功能,屋顶、露台等公共空间也被“激活”利用……这些城市“残垣断壁”以各种形式被重新激活,不仅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也为回应民生期待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可操作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微更新、微改造、微创造”的过程也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许多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一般都会通过“旧物置换”、“旧物更新”等形式,征求民意,甚至邀请居民参与其中。城市中的人们不再仅仅是这些公共空间改造的“见证者”和改造后的“使用者”,而是自主参与,成为“创造者”和“实施者”。城市通过“废旧”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践行人民民主全过程,让人民更多参与城市和社区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