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残疾人重获新生,外骨骼机器人带来新希望

admin

【为深化现代化改革打下基础】

光明日报记者 李红 黄汉新 张国胜

“我现在能熟练地用‘灵巧手’拿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还能控制手臂握手、翻腕。”近日,作为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外骨骼机器人项目的受益者,王兵对自己的进步欣慰不已。几年前,王兵在一场事故中失去了双手,小臂只剩下半截。从穿衣、吃饭,到刷牙洗脸,这些原本简单的动作,都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王兵拥有了一双可以用意念控制的“灵巧手”,解决了他很多难题。如今,他不仅能生活自理,还能写字,用“灵巧手”抓起笔,写出自己的名字。

这双“灵巧手”来之不易。2021年,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的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接到了多家大型三级医院临床医生的“意向订单”:他们希望将仿生手臂的“被动”运动方式改成“主动”,让“用思想移动物体”的科幻内容成为现实。以往的仿生手臂只能通过机械臂的自动操作带动患者做出相应动作,在现实生活中操作不便。医生们希望设计生产出一只真正智能的“手臂”:患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移动“灵巧手”。

“我们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攻关,迅速制定出技术方案,在相应的肌肉部位检测识别电信号,通过算法进行分析处理。”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谢海琼说,按照这个方案,“智能手”可以识别患者的动作意图,为其智能动作提供信号依据,并完成智能控制。

该所拥有多年相关领域经验,科研人员充足,这一科技突破进展顺利,但很快遇到一个大问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资金从哪里来?

作为一家新兴研发机构,研究院虽然获得了一些订单和人才补贴资金,但仍无法维持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的高额支出。科研项目的周期长、风险大,使得研究院很难从市场上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从学术到技术再到产业,这是研究院要跨越的一道难关。

“幸运的是,新区启动了新型研发机构优化转型工作,通过资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它们以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谢海琼说,去年以来,该院已获得多笔财政资金支持,助力这一科研项目顺利推进。如今,该院已成立公司孵化外骨骼机器人项目。

“公司进行市场化股权融资时,两江新区前期投入的财政资金将折算成相应的投资权益,不仅解决了新建研发机构的资金问题,而且实现了财政资金‘财政投入—科研产出—运营收益—反哺财政和机构’的良性循环。”两江新区明月湖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研究院改造组副组长张杰说,采用“政府引导+市场接力”的模式,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鼓励和规范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未来,我们将着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快速转型发展,围绕新区支柱产业加强科技支撑,深化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探索,畅通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化路径,让更多‘宝藏’、‘硬核’科技项目落地生根。”张杰说。

光明日报(2024年8月13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