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长城守护者,感受长城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光彩

admin

【文化中国行·前线故事】

编者注

瞧,蜿蜒在华夏大地上的古老长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坚固!

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长城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有序开展,长城保护水平不断提高,这一独特、珍贵的瑰宝已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感受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守护者,看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行动让长城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用脚步丈量城墙

讲述人:刘红艳 北京市延庆区石峡村长城保护员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北京段长城全长520公里,是全国保存最完整、价值最高、结构最复杂、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长城。

顺着长城脚下的山谷小路,可以到达我居住的石峡村。抬头望去,城墙雄伟绵长。放眼乡村,随处可见长城文化的元素。这个村子与长城的特殊关系,在漫长的岁月中悄然流淌。

_守护长城传承文明绘画_守护长城的人

金山岭长城。新华社

我是石峡村一名普通村民,但我更喜欢自己的另一个“不平凡”身份——延庆区首批长城护林员。自2019年5月正式上岗以来,这份责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每周五天巡山,橙色背心、鸭舌帽、垃圾袋、长柄夹都是标准装备。

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走,每次检查要走十几二十公里,未经开发的山路有时坡度超过40度,但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速度,路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像是我的老朋友。

我所工作的区域大部分属于长城未开放路段,吸引了不少“徒步爱好者”前来探险。虽然我能理解他们的爱好,但生命安全不是儿戏。我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提醒私自攀爬的游客注意安全,引导他们原路返回。此外,在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长城有任何变化,我和同事们都会立即拍照上传到长城巡查数据库,并请幕后的研究人员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为长城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

守护长城的人__守护长城传承文明绘画

孩子们在天津攀登黄崖关长城。新华社

早些年,一些村民会拆掉长城砖盖房,小孩也会随意爬墙推倒。但与此同时,也有村民默默守护家乡的长城,将倒下的长城砖一块一块地搬回长城。后来,村里成立了长城保护协会,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长城护城者”行列,共同保护长城。

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石峡村村民回信,鼓励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保护好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一宝贵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收到回信后都很激动,这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更多动力。

今后,我还会继续坚守在长城脚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每一段长城,因为我深知,保护长城,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变“拯救”为“预防”

讲述人:嘉峪关丝绸之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

嘉峪关是明长城的西起点,防御体系完备,建筑类型丰富,地域特色鲜明,是西北地区土长城的典型代表。然而,长期以来,风沙、雨水等自然因素以及周边地区农业耕种、城镇、工业建设等人为因素影响着长城的保存。

我出生在长城附近,长城伴随我成长。从事长城保护工作25年,参与过长城资源普查、长城保护修缮等重大项目,亲眼见证了长城保护工作从过去的被动守卫保护逐渐转变为主动研究保护、科技保护。

守护长城传承文明绘画__守护长城的人

甘肃嘉峪关开启“夜游”模式 为游客带来全新光影体验。新华社

对于嘉峪关土长城而言,抢救性保护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应急性保护措施,对长城本身的干预较大。预防性保护则通过有效的监测、评估和可逆性措施,抑制外界环境因素对长城本身造成的危害,防止或延缓长城本身的最终退化,有效保存长城所承载的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此,从2020年开始,我们打造了“日常监测-综合预报-预警-及时保护”的长城保护工作模式。

今年我们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在长城保护研究所长城巡护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长城监测预警平台(甘肃试点站)和长城监测云手机APP,同时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长城保护志愿者,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用实际行动弘扬长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实现“自由浏览整座长城”

讲述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哲

长城横跨我国15个省区,是世界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长城墙壕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如何对全线连续影像和精细三维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利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棘手的难题。

近年来,无人机的快速普及,让长城全线三维数字化成为可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研究团队利用无人机低空拍摄照片,对整座长城进行连续实景三维数据采集。截至今年5月,我们已采集了200多万张连续实景照片,平均分辨率为厘米级,覆盖了长城6000公里长的主体段及其附属设施。通过摄影测量软件对这些照片进行处理,便可得到长城的三维模型。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在建的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意味着我们初步实现了“全长城自由浏览”。

通过实景三维数据的采集,我们可以了解遗址破坏的分布情况。例如,基于2019年和2024年左右的两张实景三维数据,我们发现甘肃长城存在明显的历时变化,结合沿线盐度指标的采集,我们摸清了遗址破坏的分布规律。利用好细节数据,我们还可以开展多种全线统计和跨区域对比研究,比如长城陡度的调查和对比。大数据还可以带来一系列新发现,挖掘隐藏的长城资源,识别濒临消失的遗迹。

_守护长城的人_守护长城传承文明绘画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潘家口水库拍摄的长城。新华社

此外,数字文物在博物馆展览、公共数字展示中的应用也是文物数字化的必要环节。在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由12600根数控升降柱组成的沙盘,可以快速变换各地长城地貌,直观展示选址智慧、病害特征、侵蚀过程等,成为“博物馆镇馆之宝”。

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是多功能的,可以支撑长城保护工作从资源普查、病害监测到公开展示的全过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长城遗产的大规模数据资源突破了过去各地碎片化信息采集的限制,将带来新的文化旅游增长点、新的遗产认知、新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手段。

拉起智能“防护线”

讲述人:山东省淄博市文物服务中心文物保护科副科长高伟

第一次看到齐长城,是2019年到淄博区太和镇上班的时候,齐长城屹立在高山之上,犹如一条巨龙,令人震撼。

齐长城横跨山东半岛,是中国现存最古老、遗迹最准确、保存最完好的古长城。齐长城淄博段位于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交界处,是齐国南部的咽喉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这座古长城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齐长城由于年代久远,长期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齐长城也早已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保护难度较大。

过去齐长城巡护工作主要由我和同事们负责。淄博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56处,除了日常的文物巡护工作,我们还承担着文物保护管理研究、项目考古调查探索、博物馆运营等多项任务。巡护压力比较大,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巡护工作容易发生危险。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迷路了,好不容易走到山下,车子爆胎了,我差点儿崩溃到极点……

2022年,淄博市开发了“淄博齐长城”智慧巡护系统,淄博区按照每公里一人的标准,在齐长城沿线村庄选取设立了43个公益岗,实现了全区15段共计43.11公里齐长城遗址全覆盖监测管理。智慧巡护系统为巡护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实时开展高效的人工巡护工作,巡护员在实地巡护过程中,可以实时记录、汇报齐长城巡护状况。此外,系统还开发了在线卫星影像比对功能,实现线上线下双巡护。

“淄博齐长城”智慧巡护系统的成功实施,不仅为齐长城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多部门协作,推动智慧巡护系统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成为长城的“活地图”

讲述人: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罗和平

今年是我从事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第20年,最让我自豪的是,我熟悉固阳每一段秦长城的位置和特点。

我踏上这段旅程纯属偶然。2004年,上级文物部门对固阳秦长城康土沟段实施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当时,我只是固阳县文物管理所的一名临时司机。每天听着工作组讨论长城,我渐渐对这些城墙和烽火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从“门外汉”开始,一点一点地学习、探索。

2006年,包头市开展固阳秦长城调查,我自愿参加调查。经过近一个月的步行调查,我不仅了解了整个固阳秦长城的实际情况,还掌握了摄影、绘图等业务技能。很多人不理解我,当时我作为临时工,一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元,为什么值得这么辛苦?但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乐在其中。

2007年,国家开展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我再次加入其中。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调查,文物点由原来的30余处急剧增加到159处,摸清了固阳县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格局和现状,成了别人眼中一张“活地图”。

一路走来吃尽了苦头,翻山越河,露宿街头。2021年初,我在干活时不慎摔倒,右手腕骨折。当时,市里正在大排查文物安全隐患。为了不耽误工作,我穿着防护服,配合市文物部门,跑遍了全县6个镇的文物保护单位,最终圆满完成了工作。

现在,我想把长城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只要有时间,我就义务给人们讲解长城的文化知识,被游客称为“金牌导游”。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刘猛、董成、王秉亚、宋锡群、刘谦、赵秋丽、李志晨、高平光明日报通讯员刘柳江、王宇

光明日报(2024年8月14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