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观察奥运频道、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联合推出《走近巴黎奥运》专栏,感受巴黎“更开放的奥运”理念,见证新时代中国体育健儿展现的良好精神面貌和高超竞技水平。
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作为乒乓球项目20名裁判中唯一的中国籍裁判,来自上海体育大学的朱玲刚刚回国。本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是一场充满中国元素的比赛。
一方面,陈梦和孙颖莎都是中国选手,另一方面,主裁是来自中国的朱令,一般来说,裁判和运动员都有“回避”政策。不过,决赛的两名选手都是中国选手,而朱令又是国内乒坛唯一一位同时拥有国际级裁判长和国际级金牌裁判资质的裁判,这样的安排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十年耕耘
朱玲除了担任奥运裁判,主要工作是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副教授,现在她正在全力备战9月份即将开始的学员课程。
10年前的南京青奥会,是朱令国际级裁判生涯的开始。赛前,朱令通过了国际白卡裁判考试。2017年,朱令晋升为国际蓝卡裁判,蓝卡是当时国际裁判的最高级别。2019年,国际乒联推出国际金牌裁判,蓝卡不再是最高级别。2023年5月,朱令通过国际金牌裁判考试,成为全球20名金牌裁判之一。
10年的时间,朱令从国际乒乓球裁判序列中一名普通的白牌裁判,成长为世界顶级裁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付出了人们常想像的努力。
在朱令看来,成为国际乒乓球裁判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国际裁判等级考试的题目都是英文,这对于大部分出身运动员的中国裁判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很多中国乒乓球裁判员的专业水平很高,但由于英语水平有限,裁判等级上升缓慢。相比之下,来自欧洲的裁判在语言上就有很大的优势。截至巴黎奥运会前,欧洲是金牌裁判最多的国家,共有12名金牌裁判。
朱令是乒乓球运动员出身,为了学好英语,她总结了自己的“绝招”:“学英语要坚持,要大胆。我还是白牌裁判的时候,每天学习,大胆问问题,英语老师、主裁判,甚至同事,我才不管别人的看法,只要学到知识就行。”这种日复一日的努力,甚至感动了她的英语老师。老师感慨道:“你的未来一定大有可为。”10年后,朱令成为用最短时间取得国际金牌裁判级别证书的中国乒乓球裁判员。
走出去,引进来
2012年,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施之浩曾对朱令说:“要想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你就必须走出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中国是世界乒乓球第一大国,但在乒乓球裁判领域,当时还只是追随者。
朱玲发现,国内很多乒乓球裁判课程和教材更新速度较慢,为了补充最新内容,紧跟国际形势,她经常翻译国际乒联英文网站,更新教学计划,把最新的资讯灌输给学生们。
“我的初衷是走出去,一步步成为国际顶级裁判,并把最新的乒乓球规则和知识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2024年巴黎奥运会,朱玲在执法前的准备中了解到乒乓球规则的一项新变化。这项变化是发球前抛出的球不能有明显的旋转。2021年东京奥运会马龙与奥恰洛夫的比赛中,马龙就因为这条规则被判发球违例。这条规则在巴黎奥运会进行了修改:只要选手没有明显的抢球动作,抛出的球即使有旋转也不会被判违例。朱玲坚定地说:“从巴黎回来后,我会把这些规则的变化一一教给我的学生,这是我走出去的初衷。”
朱玲认为,及时了解规则的变化非常重要。她说:“乒乓球是小球运动,细节极其重要,规则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影响球员的技术框架,甚至比赛结果。如果中国基层裁判能时刻掌握最新的国际规则,那么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从小就能在先进规则的约束下成长,等到他们长大参加国际比赛时,技术和打法就不会受到规则的影响。”
有感情和激情
巴黎奥运会后,朱玲将回到上海体育学院继续教学工作。自2006年进入上海体育学院任教以来,朱玲一直致力于推动本科生和研究生乒乓球裁判员的培养。朱玲认为,了解一项运动,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这项运动的规则。讲授规则,既可以普及乒乓球运动,又可以培养乒乓球裁判员。
目前,我国乒乓球裁判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并不亮眼。乒乓球比赛裁判员一天要执法多场比赛,最多的一天执法10多场比赛,报酬也不高。朱令说:“现在在上海,由于财政体制等原因,执法一天乒乓球比赛的工资大概在400元左右,我带的学生在外面教乒乓球,一个小时能挣300元。”朱令认为,做裁判是“低薪高劳”,裁判需要有对乒乓球的热爱和激情。
事实上,即便是像朱玲这样的国际顶级乒乓球裁判,在提升的道路上,除了花费时间,也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朱玲透露,她2022年10月就去新加坡参加国际裁判考试,花费不菲,包括往返的交通费。为此,朱玲表示:“希望能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或者补贴,支持年轻人参与乒乓球裁判工作。乒乓球裁判也是整个乒乓球运动的一部分。”
(作者袁其晨为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陈国强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