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专家点评】
作者:唐宇阳(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具有线性特征的文化遗产。中华长城从春秋战国到明朝,历经12个历史时期,历时2000多年,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霞村村民回信时指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精神和团结坚忍不拔的爱国情怀”。这是我们做好长城保护工作的根本方针。
长城保护基本理念不断完善。75年来,长城修缮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从将长城视为古建筑、以“完美形态”进行保护,到古建筑与古遗址两种形态并存、以古遗址为主要形态、突出人文景观特色、以现状保护为主要任务。至今,以最小干预手段、消除安全隐患为重点的长城现存状态保护理念基本确立。
1952年,政府组织开展北京八达岭等长城重要路段的维修保护工程。当时,罗哲文先生就八达岭长城修缮草图向梁思成先生请教时,梁先生提出,古建筑的维修要有古意,要“修旧如旧”,修缮时保持原貌。特别强调,长城不能全部换新砖新石,决不能用水泥。有些破损处,只要不危及游人安全,不必全部修缮。“古堡落日”更有韵味。1986年,北京密云区司马台长城维修保护工程,首次采用钢结构支撑加固的方法,对仅有四面断墙、断壁残垣的敌楼进行加固。得到了来华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这里的修复符合国际文化遗产的修复原则”。2016年,长城的维修保护工作受到社会高度关注,通过组织大讨论,达成“保护长城遗址,保存优于维修,维修优于修复,修复优于重建”的共识。
针对长城现状地形气候复杂,土石木草材质简陋,营建方式灵活多变,病害损毁严重等特点,人文思想、科学技术、传统技艺的深度融合,将推动长城养护保护理念取得新进展。
长城保护的技术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长城的维修保护已由传统的维修工程发展为融合多学科、多技术的多元化模式。长城的修筑源于当地,虽然以土、石、植物为基本材料,但衍生出土坯、土石、土草、砖石、砖草等多种材料变体和组合,营造技术的地方特色十分突出;受自然侵蚀、历史环境变迁等多重因素影响,长城部分部位存在坍塌危险,亟待探索合适的保护技术。近年来,长城保护已逐渐由大面积维修转向以消除险情、维护安全为目标的点状抢救、研究性修缮、预防性保护等技术方法。例如,北京迄今已开展60余处长城点位抢救性保护,建立了严格限定项目范围、全程协调监督的技术流程,使长城点位抢救性保护成为常态化做法。近年来,多地开展长城预防性保护,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典型场景云监控、日常人工巡检、年度例行维护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长城保护的技术路径。
长城价值阐释与展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长城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保存长城本身并延续其价值,实现价值阐释与展示,传承与弘扬长城文化。过去长城的维修保护更多侧重于长城本身,很少涉及其价值展示与文化传播。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保护、研究、阐释、展示一体化将是长城保护迈出的新一步。
长城保护是一项既需要坚守底线又需要持续创新的文化事业。长城曾经是政权中心的防御堡垒,曾经是文明与战争的交锋之地,但如今它早已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和平的使者。筑牢保护底线、创新保护方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刘猛、董成、王秉亚、宋锡群、刘谦、赵秋丽、李志晨、高平光明日报通讯员刘柳江、王宇
光明日报(2024年8月14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