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作者: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
编者注
6月12日,“彭家弄坊四合院”作为中国遗产保护项目代表,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杰出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成立至今已有190年历史,其颁发的“国际杰出奖”被誉为全球最严格的建筑奖项之一。他们认为,“彭家弄坊四合院”是建筑保护与更新实践的杰出典范,希望该项目能成为保护历史真实价值的标杆,尤其是成为各类城镇振兴的可持续方式。
传统村镇、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是全国各地面临的难题,既符合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又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是项目组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衡量团队水平的标尺。《彭家弄坊小院》项目主持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受本刊特邀撰写文章,介绍该项目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2012年初,我应邀带领清华团队来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开启了为期13年的城市“保护更新之旅”。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景德镇陶瓷十分熟悉;但当我真正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这座城市迷宫般的街道、建筑,甚至每一砖一瓦时,心里却有太多的疑惑和好奇。为了真正理解这座城市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我和研究生、清华规划设计团队对整个景德镇地区特别是老城区进行了细致的调研,逐渐理解了这座古城几百年来空间生成与传承的底层逻辑。
1. 千年御窑的“民窑活化石”
明清时期,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当时,御窑厂难以独立完成皇家所需的大量瓷器的烧制,于是将部分瓷器交给私窑生产,由此出现了“官窑、私窑”的产业生态。于是,围绕御窑厂形成了“一窑十坯”的陶瓷生产组织单位,并逐渐遍布古城。其特点是围绕一两座窑房修建十座左右的坯房,陶工们在此集中拉坯、立坯,同时,周围窑口的陶坯也集中在这里,等待统一烧制。如果有两座窑口,陶工们就“轮班工作”,当第一座窑口停止冷却时,便开动另一座窑口,从而形成高效、连续的大规模生产。 可以说,正是这种模式成就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辉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并塑造了其独特的空间细胞和肌理。
但随着御窑功能的消失,这一模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工业化的陶瓷生产线让手工制瓷逐渐没落。到上世纪80年代,古城内的老窑炉逐渐荒废,周边的空间环境日渐衰败,“官窑、私窑”的历史逐渐被大多数人淡忘。而“彭家弄坊”所在的陶阳里,正是这段历史最好的“民窑活化石”,蕴含着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彭家弄坊大院”虽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在荒废之后,历经风雨、人为火灾等破坏,作坊已成废墟。是否保护它、如何保护它,成为摆在我和我的团队面前的难题。经过调研,我们和业主决定将这个千年御窑厂旁的“民窑活化石”保护起来,并希望以此为契机,探索一条兼具文化与绿色的古城保护更新之路。
为了确保“彭家弄坊大院”保护修缮后能够正常使用和保存,我和我的团队花了近7年时间,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完成了街区遗产研究、结构检测、修缮设计、工程施工等多项工作,终于让这座见证昔日民窑作坊繁华的院落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2.“所有必要的历史信息都应受到保护”
由于“彭家弄坊”所在区域属于御窑厂遗址保护范围,地下埋藏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这些文物的干扰,成为此项目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项目定位上,为延续院落群的肌理与内部空间的格局,我们与项目业主进行探讨,将其未来功能确定为客栈、商业、文化展示。在工程设计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手段与技术,实现“该留的留,能用的用”,力求实现文化传承与城市品质提升的高度融合。
面对这样一个建在数百年陶瓷文化层堆积的场地上的项目,我们首先采用了“浅埋结构基础加固”技术,减少了基础开挖深度,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文物埋藏层造成破坏。其次,我们对院内设备管线采取了创新的布置方式,将电力、供暖、通风、给排水等管线布置在建筑二楼或屋檐下。一方面满足了现代建筑设备的需求,另一方面避免了因设备管线开挖而导致的地下文物的破坏。本项目中的两栋新建建筑也利用了场地内原有的建筑基础,避免对地下文物层进行进一步的干扰。
此外,荒废已久的土坯房结构变得极为脆弱,大部分已被判定为危房,面临拆除风险。为了将御窑厂周边的重要历史信息传承下去,我和我的团队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它们保留下来,同时最大限度地再利用这些断梁断墙,减少建筑垃圾和碳排放。比如,车间院内有一栋土坯房,年久失修,原有的木质结构已基本损坏,无法承受荷载。为此,我们在修复土坯房框架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独立的轻型结构体系作为荷载支撑。这就如同给老树搭建了一个支撑,让它在新的环境中稳稳站立:既保留了原有民窑建筑结构的历史信息,也确保了土坯房未来的安全。
3. 建筑保护的“最小干预”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彭家弄坊”作为“民窑活化石”的遗产价值,我们在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上严格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保证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此次改造工作始终坚持对多个时期建筑的独特风貌与记忆载体的保留。例如,对于传统民居,设计恢复了当地典型的院落格局;对于1949年以后新建的民居,设计保留了其砖木结构、小开间格局,立面上则保留了木门、窗楣等富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元素,充分展现出该地区发展的历史层次感;对于原有土坯房改建的建筑,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土坯房框架,并利用框架搭建内墙分隔空间,尽量保留历史的痕迹与细节;对于传统商业建筑,采用当地带阳台的“下店上藏”形式,同时顺应现代商业的需求。
建筑功能上,设计尽量延续单体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保留作坊的历史气息。例如东北侧沿街部分继续作为店铺使用,南侧彭家巷沿线的院落原本为民居,改造后依然保留民居功能,但改造为半开放式的文化客栈。此外,院落间的空地则被改造为开放式的文物展示场所,传播民窑历史文化。这种混合功能受到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广泛欢迎。
4.项目建设的“刺绣技艺”
在项目设计、建设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要“精耕细作”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建筑勘测、结构检测、数据归档,完整记录了彭家巷的遗产信息,每一寸墙体、每一根梁柱的位置、状态,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为了体现景德镇多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木结构建筑工艺,我们专门聘请了当地的老工匠,采用传统木结构建筑工艺对“彭家弄作坊大院”的木构件进行维护和修缮。我们充分保留了经评估为质量良好的木结构。当原有木结构因年久失修或火灾等原因无法再使用时,我们将受损部分拆除,采用榫卯连接、墩台连接等方法,将旧梁发挥到极致。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新构件进行修缮,但我们坚持不做“假古董”。比如在修缮彭家弄内部的会客室时,我们坚持只对所有新木进行上漆,以凸显与旧木的区别,同时保留当代建筑工艺与传统的对比。虽然在设计之初我们曾担心效果不佳,但最后在会客室中呈现出来的真实的历史记忆,深深地打动了很多来访者。
此外,我们还根据每面墙体和屋顶的具体损毁程度、原有的砌筑方式等,设计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修复过程中,我们尽量利用原有的老窑砖、老瓦,比如在修复砖墙时,我们精心挑选了大量废弃的老窑砖作为材料,这些具有釉面外观的老窑砖,不仅保留了景德镇“窑砖墙”的独特记忆,也减少了新烧砖带来的浪费和碳排放。
老房子再利用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节能性。例如,彭家弄传统建筑的屋顶和墙面往往较薄,夏热冬冷,隔音效果差,难以适应现代功能的需求;同时,老房子的地面潮湿发霉,容易产生异味。我们精心模拟和优化了采光、通风效果,在保留历史结构的同时,提升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实现传统与现代真正的共生。
另一个问题是老建筑的梁柱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新建的房间隔断墙很难与其无缝衔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用特殊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为此,在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我与团队紧密合作,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最终在景德镇呈现了一个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再利用项目。
2024年6月,“彭家弄坊四合院”作为中国遗产保护项目代表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杰出建筑奖”。这不仅是对我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历史名城保护与更新的高度认可,更是全球建筑界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肯定。
衷心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规划师、设计师团队投身到城乡遗产保护事业中来,尊重每一个城乡历史元素,通过城乡遗产“刺绣式”保护和创新型活化讲好中国故事,让历史街区和城市发展的记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怀旧之情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
保护改造后的庭院室外空间。作者提供
使用传统技术修复木制部件 作者提供
原有晾衣架水池保留作为庭院景观。作者提供
光明日报(2024年7月7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