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作为全球第三大常见症状,眩晕包括几十种疾病,最熟悉的有梅尼埃综合征和耳石症,但还有一种发病率远高于梅尼埃综合征,却鲜为人知的眩晕疾病,就是前庭性偏头痛,又称偏头痛性眩晕,被称为眩晕中的“变色龙”。
前庭性偏头痛是妇女儿童中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成人前庭性偏头痛的终生患病率为1%,儿童患病率为3%,更年期女性发病率高达5%。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其引起的反复性眩晕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也是最容易引发焦虑、抑郁和惊恐发作的眩晕疾病。大量患者患有前庭性偏头痛,但在辗转多城多医院后,仍无法得到明确的诊断,更遑论有效的治疗。久而久之,很多患者发展为慢性眩晕,严重影响生活。
疾病特征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很多患者甚至大多数医生对前庭性偏头痛并不了解,因此无法给出正确的诊断。
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很有特点,首先它是一种复发性眩晕症,每次眩晕发作可持续5分钟至72小时,可表现为头晕,或有摇晃、不稳的感觉。
其次,这种病伴有明显的对光、声音或气味的恐惧,这是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偏头痛的典型特征,所以这种病名的真正含义是具有偏头痛特征的头晕,而不是伴有偏头痛的头晕。部分患者还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是前庭性偏头痛比较特有的症状。
最后,大多数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都有晕动病史,尤其是儿童时期的晕动病,成年后好转。70%的患者有偏头痛病史,但偏头痛和眩晕的发病是分开的,很少同时或先后发生。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都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多为母系遗传。祖母、母亲、患者本人及子女均表现出相似的眩晕、晕动病和偏头痛的特征,非常具有诊断意义。
眩晕变色龙
前庭性偏头痛虽然特征性明显,但常被误诊为耳石症或梅尼埃综合征,临床上除偏头痛症状外,还可出现前庭症状(如眩晕、耳鸣、耳塞、听力下降等),由于发病的特殊性、症状的多变性,被称为眩晕界的“变色龙”,极易误诊或漏诊。
作为眩晕界的“变色龙”,前庭性偏头痛可以模拟耳石症、梅尼埃综合征的特征。患者通常还会出现典型的位置性眩晕,即向一侧转动时感觉世界旋转。此时医生需要准确判断患者的眼球震颤是否由耳石症引起,因为耳石症的眼球震颤是一种具有明确特征的眼球震颤,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眼球震颤有所不同。
此外,前庭性偏头痛还会出现梅尼埃综合征的经典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耳闷等,因此很容易被误诊。区分这两种疾病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听力检查。梅尼埃综合征患者的听力曲线很有特征性,早期表现为中低频反复下降,晚期出现全频下降,而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听力多为双侧对称性高频下降或听力正常。因此,准确识别前庭性偏头痛非常重要。
原因
前庭性偏头痛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眩晕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基因导致的前庭敏感性和前庭过度兴奋。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前庭敏感度明显高于常人,所以会出现晕车、晕船、晕机等症状,不敢去游乐园玩前庭刺激项目,比如旋转木马、过山车等。这就好比中国传统武术铁砂掌,作为普通人,你当然不敢在滚烫的铁砂中练习,但专业人士对这种高温却毫无反应,原因就是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皮肤敏感度比常人低很多。
治疗重点
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以预防为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改善生活习惯。主要在饮食习惯方面,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应避免咖啡、茶、巧克力、发酵食品(如酸奶)、腌制食品(如咸菜)、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橘子、柚子等)、零食、饮料等,因为以上食物中含有兴奋前庭或刺激偏头痛发作的成分,食用后易诱发眩晕发作。生活习惯方面,还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长期熬夜疲劳,容易引起前庭敏化,降低发作阈值。
第二部分是药物治疗。用于防治前庭性偏头痛的药物有很多种。在没有伴随抑郁症的情况下,首选药物是钙离子拮抗剂,其中最常用的是氟桂利嗪。如果不能服用氟桂利嗪或氟桂利嗪无效,可以升级为抗癫痫药物治疗,最常用的是托吡酯片、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如果效果仍不理想,可以继续升级为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如舍曲林、文拉法辛、西酞普兰等。此外,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β受体阻滞剂也可用于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以上药物往往联合使用,具体用药方案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
第三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前庭训练。前庭训练的意义在于通过长期的前庭刺激,降低前庭敏感度,提高前庭阈值。相比于生活习惯的调整、药物预防,前庭训练的效果相对持久、稳定。在前庭训练过程中,一定要主动刺激自己,让自己感受到自己可以承受的眩晕感,不要担心这种眩晕感会带来不良后果,相反,它带来的好处可以让你受益终生。前庭训练建议每天完成一小时,分为3次。
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永远都不晚,难点在于及时诊断和长期治疗。我们看到很多患者患有此病,甚至发展成长期慢性头晕病。需要大力科普,让更多患者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让更多临床医生学习前庭性偏头痛的诊疗原则,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