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由澎湃新闻《新引擎周刊》主办的2024新质量生产力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李晓超在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既需要紧迫感,也需要耐心。”
8月15日,澎湃新闻《新引擎周刊》主办的2024新生产力大会在上海举行,主题为“新改革、新动能:跨越周期”。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晓超在会上表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虽然需要需求,但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抓住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才有持续的增长。更确切地说,只有抓住自主的、新质量的生产力的发展,国内经济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
李晓超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向自主新优质生产力转型的深刻转型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开放、武装产能,初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现阶段,我们需要有紧迫感,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主新优质生产力,形成新的后续动能。
“经过40年的开放,我国的科技进步和新质量生产力已经逐步接近国外,新技术也受制于国外,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生产力。但也要看到,自主新质量生产力技术的发展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市场认可等多个环节和过程。新生产力和技术创新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既需要前沿的基础研究,又需要与生产的结合。发展自主新质量生产力需要耐心,既要有紧迫感,敢于承担风险,又要有耐心,迈出稳健的步伐。”李晓超说。
他指出,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在迈向1万美元的过程中,新增优质生产力仍然更多依赖引进国外产品,但随着新增优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依靠自主新增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紧迫,日本、韩国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时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变。“能否顺利实现由进口为主向自主新增生产力为主的转变,直接关系到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同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从科研到市场等多个环节和过程,是一个缓慢的变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耐心。
“依靠自主新型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国家通常走在世界前列,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不会太快,但可持续性很强,这既是自主新型生产力慢变量的特点,也是自主新型生产力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现。”
李晓超指出,自主新质量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多环节、复杂的过程,科技进步本身就相当复杂,技术进步要转化为产出,还需要经过产业的形成、产品生产的完成、市场的认可,才能转化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自主新质量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一个缓慢的、释放的过程,不同于引进。
“发展新生产力,必须认识到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联动性和不确定性,不仅涉及发明创造、生产经营和资源配置,还涉及市场接受和认可,更重要的是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还可能存在预期不能满足的风险。因此,发展自主新生产力需要耐心和决心,必须清醒认识和尊重发展自主新生产力的法律法规,把发展自主优质新生产力的每一个环节做扎实、做细,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
此外,他指出,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调动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氛围、市场力量和制度环境。
“我们要在自觉尊重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上形成广泛共识,尊重颠覆性创新、小发明,对发展自主新生产力取得的成功要充分肯定,对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也要尊重,对发展自主新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肯定和保护。”
他说,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大量经济活动会小型化、个性化,需要很多小企业、小发明去满足某些群体的需要。发展自主的新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要充分相信市场力量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力量可以激发微观主体的积极性,而创新最重要的是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是有风险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自主新生产力发展需要健全完备的制度环境,没有好的制度作为保障,难以持续,也容易动摇。“自主新生产力发展是长期的、持续的、有风险的,需要有好的制度。要建立保障自主新生产力发展的机制,要让各类市场主体和个人公平公正地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自主新生产力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制度。”李晓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