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正在深刻影响和赋能我们的生活。8月12日起,为期一周的“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2024公益夏令营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文学青少年齐聚一堂。在构思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遇到“我能用AI来辅助创作吗?”“AI写作对我有帮助还是有阻碍?”的问题。
在一个以科幻创作为主题的夏令营中,“用AI生成作品”这一行为本身就颇具“科幻感”。事实上,这群思想前卫、意识先锋、对新事物发展趋势十分敏感的科幻青少年,是第一批关注、使用、体验AI创作的用户群体。他们对待AI的态度是“不吹牛、不夸张、客观看待”。
学生之声:艾未未更像是一位叙述者,而非创作者
“现在看来,现版人工智能在写作方面的最大优势在于完成‘校园作文’。”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集团)石厦初级中学学生李嘉琪坦言,在特定文本、主题的写作,以及资料检索、信息收集等方面,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但在需要发挥创造力的写作方面,尚未展现出特别明显的优势。
“我写的科幻小说,经常需要展现自己对未来世界的幻想。由于小说的虚构性,参考样本极其有限,我偶尔也会在想象的尽头碰壁。所以我曾经输入命令,让写作AI帮我生成未来的画面,从而帮助自己突破瓶颈。”山西师范大学学生赖如君谈及自己使用AI的初衷。
赖儒俊认为,AI能够按照既有的指令被动地表达内容,但文字往往缺乏灵感,无法创造出新颖的情节,文笔也平庸。“它们甚至经常会误解用户的意图,生成一段与用户需要完全不同的搞笑文字。AI的核心是人类构建的大型语言模型,它们模仿人类,为其他认知水平不同的人类解答问题,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叙述者,而不是创造者。”
河南大学学生陆希浩也有类似经历。“我在科幻写作过程中经常会用到AI,主要是帮忙收集一些信息,对于一些不太满意的表达方式,帮自己找到符合需求的描述和表达方式。我更倾向于认为AI是一个超级好用的搜索和排序工具,而不是一个优秀的创作者。”
人工智能不一定是助手,也可以是对手
或许目前人工智能在科幻创作上还没有表现出比人类作者更强的替代性,但一些“隐藏功能”的开发也值得关注和体会。“我们不一定把人工智能当成助手,但可以把它当成‘对手’。”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翰林学校学生李博晨提到,因为人工智能强大的搜索功能,在“打辩论赛”时,可以收集和积累大量论据和素材。同时,还可以把人工智能当成“模拟对手”,与其“辩论”,进一步完善自身辩论的逻辑性和体系性。“这样的人机结合,可以快速提高批判性思考能力。”
也有学生认为,人类要想真正掌握人工智能,让其发挥出极高的效率,必须用“问题”来引导人工智能,而不是用“指令”来控制它。“你输入一个命令,让人工智能就某个话题给你写一篇1000字的文章,这时候人工智能可能会崩溃。但如果你换一种问它的方式,给它提示或引导,它可能会继续给你提供素材。”因此,如果掌握了使用人工智能的规律,给人工智能设置合适的问题组合,人工智能可能会产生更高的效率和生产力。“如果把这个延伸开来,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新的职业,叫‘人工智能问问题大师’?”
直面和探索AI的实用价值,理解其当下的局限性,青年作家在掌握AI的“赛道”上已经迈出了相对领先的一步。未来或许还会出现青年作家与AI“合作创作”的科幻作品——这样充满“科幻内容”的场景,或许就在眼前。
撰文:南方都市报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