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8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制作与药同源的香珠、香坠、用六神丸制作精油皂、练就易筋经体验中医运动养生智慧……25日,青少年在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各种方式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
当日,首届上海青少年传统文化嘉年华“小小中华生活体验官——中医生活方式展示活动”举行,主办方在现场精心设置了讲座体验互动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方式体验区,内容涵盖香文化、声韵疗法、药食同源、植物染色、易筋经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海中医文献图书馆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共同为青少年搭建亲近、深入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让青少年通过体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主办方希望通过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中医外治方法,锻炼动手能力,训练动作协调性,培养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感度。
上海市中医药青少年科普基地25日正式揭牌。(中新网记者陈静摄)
同日,上海市中医药青少年科普基地正式揭牌。上海市中医药文献馆副馆长王海莉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合作,希望通过合作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喜欢中医药,最终用中医药来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据悉,上海中医文献图书馆自2017年成立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以来,已连续6年开展“上海中医文化进校园”青少年中医文化推广项目。王海莉透露,未来上海中医文献图书馆将通过形式多样、深入浅出、趣味横生的课程,帮助孩子们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脏腑与体表的关系、各类食物、情绪、运动与健康等关系,带他们观察身体的变化,感受中医的科学性,爱上中医。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曹飞表示,上海中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上海中医文献图书馆的专家们把上海中医理念和健康知识带给孩子们。
在讲座及体验互动区,纪录片《上海中医流派》为小朋友们讲述了众多名老中医的故事。王海莉告诉记者,从2014年起,上海中医博物馆就开始拍摄《上海中医流派》系列纪录片,最初是为了保存名老中医的视频文献。从2020年开始,上海中医博物馆开始对上海中医不同专科的百年历史进行回顾,展望未来的发展。纪录片拍摄了中医、针灸、妇科、伤科等在上海的发展,希望让观众领略百年来上海中医流派群体的独特风采和变化。
据介绍,6年来,上海中医文献馆拍摄了57位当代海派名医,照片拍摄时他们大多年近八十岁,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精湛的诊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成为当代海派中医的杰出代表,在国内外有着较大影响。
小孩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研磨六神丸。(中新社记者 陈静 摄)
中医非遗生活体验区活动丰富多彩。在六神丸制作技艺体验区,上海雷允上六神丸非遗普及老师李建锋手把手地教小朋友们如何制作每粒仅含3.125毫克六神丸的精油皂:先用小研钵将六神丸仔细研磨成细粉,倒入融化的皂液中再加入几滴自己喜欢的精油,调出想要的颜色;将调好的皂液倒入模具中,等待皂液冷却凝固。在等待脱模的时间里,李建锋给小朋友们讲解了六神丸的传承和走向世界的历程。小朋友们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六神丸精油皂,左看右看,开心极了。
李建锋说,六神丸创制于19世纪60年代,至今已传承了七代,一直都是手工制作,清朝时期,六神丸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甚至远销非洲。
在抓药体验区,中医专家向孩子们演示如何使用天平秤,如何看懂秤杆上的刻度,如何称出规定数量的药材。孩子们跟着专家一点一点地尝试。薏米、茯苓、山药……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天平,分辨出了中药材。当一个孩子成功称出10克薏米后,不禁欢呼起来,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在江南文人香体验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领小朋友和青少年制作与香药同源的香珠、香牌,了解中国香的历史和功效,感受历史的重量和大自然的馈赠。小朋友用手不停地揉捏准备好的香泥,将其做成一个个圆圆的香球;再在模具上滴上少许精油,将香球压成祈福图案,用牙签扎洞,待香泥完全干燥后,一颗香珠就诞生了。清麓书院吴庆教授告诉记者,小朋友这次制作的香珠配方取自古传世避瘟香的配方,其中的主要成分是苍术、细辛等,还加入了檀香等。可以佩戴或焚烧香珠来净化空气。
吴庆教授给小朋友们讲解香药同源的知识。(中新社 陈静 摄)
带孩子参加中医体验的王先生说,集中体验和了解中医文化,不仅让孩子增长了见识,也让他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带孩子亲手制作精油皂的张女士说,小小的六神丸其实也有160年左右的历史,而且都是手工制作的,中医确实很神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