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周很艰难,我们决定清楚地了解公司的情况,但市场反应并不乐观。”
当地时间 8 月 29 日,在德意志银行举办的加州技术会议上,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科洛伊 ·基辛格表现出罕见的负面情绪。
巨额亏损、工厂建设受阻、股价大幅下跌、裁员危机......接踵而来的负面消息,让这家半导体领域的明星公司陷入了四面八方的两难境地。
事情的转变是迅速的。
十年来,英特尔一直被视为全球芯片行业的“巨头”,其创始人之一 Gordon ·摩尔提出了影响芯片行业半个多世纪的“摩尔定律”,甚至在 2023 年,获得迄今为止《芯片法案》最大补贴的英特尔,仍被视为支持美国“重塑芯片制造业”雄心的中流砥柱。
不幸的是,这个关于重塑美国芯片辉煌的故事随着英特尔越来越糟糕的性能而处于崩溃的边缘。
受青睐的情报:机会和必然性
早在两年前,CHIPS 法案就生效了,其雄心是“让美国高端制造业回归”。
这份长达 1,054 页的文件被《纽约时报》(2022 年 7 月 27 日)描述为“美国政府几十年来对产业政策的最重大干预”。
“美国发明了半导体。三十多年前,美国占全球芯片产量的 40%。后来,制造业被掏空,半导体制造走向海外。今天,这项法律将半导体带回美国......在未来几十年,我们将再次引领世界。在签署 520 亿美元的 CHIPS 法案时,拜登在演讲中描述了美国的“芯片梦”。
现在,距离 CHIPS 法案实施已经过去了两年。
根据美国白宫 8 月 9 日给出的成绩单,美国商务部宣布已与 15 家公司达成初步协议,在该法案 390 亿美元的半导体制造直接激励计划中提供总计超过 300 亿美元的补贴。
根据 SIA(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自 2020 年首次推出 CHIPS 法案以来,半导体制造商已在美国 25 个州推出了 80 多个新项目,私人投资总额近 4500 亿美元。
CHIPS 法案制造业补贴分配明细,数据截至 2024 年 4 月 来源:彭博社
因此,拿补贴去美国建厂,就成了近两年来美国“芯片梦”的具体实践。
其中,英特尔不仅是直接获得最多资金的半导体制造商,而且还与《芯片法案》紧密绑定,美国独立智库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一篇文章认为,“对于华盛顿的许多人来说,《芯片法案》的成败将取决于英特尔。
英特尔之所以被看好,成为《芯片法案》中最耀眼的明星企业,不仅是现实和历史的必然,也是美国政府梦想大局中的偶然。
“美国至少可以依赖英特尔,没有英特尔,就不会有任何美国公司生产尖端处理器。”美国塔夫茨大学(United States Tufts University)国际历史副教授米勒曾在《芯片大战》(Chip Wars)一书中描述英特尔在美国芯片行业的崇高地位。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还称英特尔为“美国冠军半导体”,将英特尔描述为“唯一一家能够制造尖端芯片的美国公司”。
这一光荣的历史地位使英特尔从一开始就成为 CHIPS 法案的重点。
在那之后,随着法案的推进,拜登政府很快发现,除了押注英特尔之外,他们没有太多选择。
相比之下,美光、Microchip Technology 美国等本土企业以及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等海外厂商都已正式宣布投资美国,巨额投资和高调的建厂仪式也为《芯片法案》增添了色彩。
《纽约时报》此前报道称,台积电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芯片工厂处于“生产困难”中,面临文化冲突、劳资竞争和政治压力等挑战。
前台半导体公司建设专家吴子豪告诉“硅基研究实验室”,延迟生产其实在跨国、跨地区运营中很常见。短期内,海外企业去美国建厂,主要面临两类问题:一是施工端缺乏专业的施工人才。
“在美国,你不能像在自己的土地上那样要求任何东西。”例如,他说,“例如半导体洁净室的建设(注:半导体洁净室,也称为洁净室,是芯片产能建设的关键环节,芯片制造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非常高,洁净室的目标是满足特定的生产需求), 美国少一点。”
第二个是运营方面,包括供应链成本和原材料的人力。供应链问题主要带来运费成本,但在芯片制造的总成本中占比不大。“其实是人更麻烦,”吴先生说。
台积电以严格的工作节奏著称,在运营端有自己的就业准则,“你可以派中国和台湾的工程师,但美国有工会来保证本地就业。”
同时,从补贴金额来看,尽管政策吸引人,但台积电和三星等亚洲半导体厂商在美国的产能有限,工厂建设和运营成本仍然相对较高。
在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下,还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英特尔成为“命运之子”,而这个偶然性来自于英特尔自身的转型需求。
在《芯片法案》正式生效之前,躺在信用账簿上的英特尔,因为过于依赖过去的领先地位,错过了移动市场和AI的第一波浪潮,同时,在英伟达、AMD等厂商的后发竞争中,遇到了技术上的困难, 市场、资本等方面。
2021 年,英特尔的“元老”基辛格被寄予厚望,很快,他提出了“IDM 2.0”战略,希望到 2030 年将英特尔打造成为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
与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相对应的是激进的改革,英特尔斥资建造晶圆厂,并在 2021 年通过单独的代工服务部门向外部客户开放其晶圆制造能力。
而基辛格和英特尔的想法无疑与拜登政府的“美国制造业回流”不谋而合,转型期的英特尔是美国制造业昔日辉煌的代表,如果触底反弹,毫无疑问,这将是最动人的故事剧本。
于是,《CHIPS Act》与英特尔进入蜜月期,英特尔不仅垄断了这 85 亿美元的补贴,还迎来了自己的建厂浪潮。
截至目前,英特尔已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亥俄州、俄勒冈州等地投资。
今年 1 月,英特尔还正式宣布已获得 ASML 的高 NA 极紫外 (EUV) 光刻机,决心率先使用高 NA 极紫外光刻技术在关键技术上超越竞争对手。
站在 C 位,弹药齐全,但两年时间里,英特尔似乎还没有拿到反击的剧本。第二季度收益不及预期,大规模裁员和 ARM 股票出售使英特尔和美国的芯片梦想陷入新的迷雾。
Shadows in the Glory: 抵抗与挑战
阻碍英特尔芯片复兴梦想的最大挑战无疑是其疲软的经营业绩。
在过去的几年里,英特尔将成为硅谷巨头中“最令人失望”奖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
在英伟达、AMD等公司股价因AI浪潮和美股投资热情飙升之际,英特尔却成为科技股中为数不多的仍在跌跌不休的尴尬异类之一。今年第二季度,他们提交了一份灾难性的财务报告。
当地时间 8 月 1 日,英特尔公布第二季度财报,本季度营收 128 亿美元,同比下降 1%;净收入暴跌 85% 至仅 8300 万美元;损失达到 16.1 亿美元。
作为参考,英特尔 2023 年全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 16.89 亿美元,换句话说,该公司在一个季度内亏损了过去一年的利润。
面对这份难以用灯笼找到闪光点的财报,就连一向自信满满的基辛格也无法点缀:
“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仍然'令人失望'。我们的收入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增长,我们还没有能够从 AI 中受益。”
受此消息影响,在财报发布当天,英特尔股价下跌 5.5% 至每股 29.05 美元,此后一直绿灯,英特尔股价跌至 18.99 美元,对应市值不到 1000 亿美元,几乎是该公司市值在 2013 年之后的最低点。相比之下,英伟达的市值是英特尔的 31 倍,而 AMD 的市值是英特尔的两倍多。
在一家投资研究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美国股票分析师 Larry ·Reimer 首先将 Intel 描述为“毫无生气”:该公司的技术落后“导致他们继续失去巨大的市场份额”。
由于上述负面影响,英特尔不仅无法成为美国芯片梦的“救命稻草”——就连公司本身也需要一根救命稻草。
与财报一起发布的“100 亿美元成本节省计划”就是这一点的象征。
在这个计划中,英特尔官方宣布将“未来裁员 15%”,这意味着预计将有 15,000 名员工离开英特尔,而英特尔员工人数的高峰期是在 2022 年左右,员工人数一度超过 130,000 人。
尽管裁员计划被标记为“全球”,但考虑到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代工业务在业绩损失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可能不难猜测最终的重点方向。如果糟糕的业绩真的导致美国铸造业务的员工被裁员,那将是这个梦想中的一大黑色幽默。
毕竟,8 月 9 日,美国白宫也发布了一份 CHIPS 法案出台 2 周年的结果总结,而这份文件的标题是如此冗长浮夸,以至于读者根本不需要看文字:
“事实证明:在颁布两年后,拜登-哈里斯政府将半导体供应链带回美国的政策是一项值得庆祝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就业机会,支持了创新,并维护了国家安全
“
美国白宫发布 CHIPS 法案两周年结果摘要,来源:白宫官网
如果任由事态继续发展,那么用不了多久,美国的芯片梦就会拼出“依赖英特尔”、“英特尔裁员”和“芯片法案创造就业”这个不可能的三角关系,这可能会成为一个热门的拼图。
除了经营业绩外,英特尔自身芯片代工业务的低竞争力也大大拖累了公司。
正如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所总结的那样,代工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市场只会选择最先进的设备,落后一步就意味着失去一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英特尔的芯片代工业务都是基于“tick-tock”(钟摆模型)。该模型基于两年,其中一年专注于芯片制造和升级过程;一年专注于芯片设计和更新架构。
在英特尔保持技术领先的情况下,这款车型完全挡住了后来者超车的路线,几乎压倒了“难以呼吸”的竞争对手。
然而,随着 10nm 节点的不断推迟,在台积电的带领下,这种模式的弊端彻底暴露无遗,无法专注于工艺升级,而苦苦挣扎的英特尔,在芯片代工业务上几乎从未翻身,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挥之不去”。
在市场份额方面,根据 TrendForce 集邦咨询的数据,英特尔在 2023 年第三季度全球前 10 大代工厂的市场份额仅为 1%,而台积电的市场份额高达 58%。今年第一季度,英特尔甚至没能保住这个排名的前 10 名,而台积电则轻而易举地夺冠。
从客户规模来看,与管理层“英特尔在每个工艺节点都赢得了客户的青睐”的豪言壮语相反,愿意为英特尔的代工业务付费的客户很少。
自 2023 年初以来,投资者和市场一直在等待一位相信英特尔的“旗舰客户”。
然而,由于今年7月发生的“13代、14代核心工艺问题”的舆论风暴,各类潜在客户纷纷撤退。
知名游戏评测博主 Gamers Nexus 公开炮轰英特尔的 CPU 进程缺陷,来源:YouTube @ Gamers Nexus
尽管英特尔在事后公告中一再强调上述问题都可以通过微码补丁来解决,但考虑到英特尔自己的 3nm 新产品 Lunar Lake/Arrow Lake 仍然躺在台积电工厂的生产线上,市场对英特尔代工实力的质疑越来越大。
对此,研究公司 Wolfe Research 的分析师 Chris Caso 表示,英特尔更容易获得亚马逊、谷歌或Microsoft等客户,因为它们不与英特尔竞争。“但无论你是哪个大客户,你都需要从 Intel 获得保证,确保制造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
在上述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时刻,听着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亥俄州和俄勒冈州隆隆作响的钻机声,即使是对英特尔最有信心的投资者,也可能难以掩饰自己的疑虑——一个缺乏技术、客户和市场的代工部门,真的需要这么多工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