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石川(特殊说明除外)
谭超的店距离烟台大学东门不到200米,烟台大学是国内距离大海最近的高校,暑假学生们常常为了省事,穿着比基尼直接在宿舍和沙滩之间行走。
在烟台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的谭超,很少有时间去海边,一直以来,他的梦想就是考上清华,离开这里。从2007年本科毕业起,谭超就立志要考清华的研究生,连续三年都没考上,远在农村的父母实在忍受不了,默默地偷偷买了两份商业养老保险。
无意中看到保单后,一心一意学业的谭超开始为生计发愁。他做了两个月的房产中介,一套房子都没卖出去,复习也落后了。于是他换了份保安工作,比较自由,还能复习。在烟台大学北门的收发室里守着,谭超开始帮老师和同学收一两件快递。
谭超本人。
那是2011年,天猫双十一已经进入第三年,但对大多数烟台人来说,那只是个光棍节。师生们最爱去北门对面的烟大市场。网购?在深圳买一件衣服要等上一周才能送到,他们等不及了。
趁着收到快递的机会,谭超也第一次接触到了这种新购物方式。从来没有网购过东西的他决定“试试看”,花几块钱订了一盒黑色油性笔,也到了。第二次订货就大胆了,稍微加价,买了一个百元左右的“大件”,也到了。
这些快递打破了网购的不确定性和不信任感,同样的商品,在网上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谭超也从收快递中找到了新的生计——他成为了中通快递的一名快递员。
当时,申通快递刚刚起步,在烟台大学所在的莱山区,谭超所在的公司总共只有10名快递员。
谭超每天经常只送十几件,一个快递员挣1.5元,如果不认识路,一天连三件都送不了,收入都不够吃饭。但他发现,网上买的衣服价格比燕大市场便宜很多中通快递烟台怎么样,质量也不错。有同学甚至在双11的时候在天猫上下单,买了足够用一年的洗衣粉。
后来,在辽宁电视台录制演讲节目时,有嘉宾问谭超为什么不读全日制。“我得先让父母和老婆放心。”谭超说。更重要的是,当时读了三年国际关系的谭超看到了快递行业的发展前景。他坚持认为,未来世界会整体互联互通,而电子商务是经济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坚持下去,“就这样吧。”
成为世界史博士后,谭超经常思考快递行业与自己的专业有哪些相似之处。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从事快递行业7年后,今年3月,谭超接手烟台大学的快递点,有申通、中通、天天、德邦等快递公司,最高时日派送量曾达3000件。
十几年来,就连快递站的房租也大幅上涨,从一年5000元涨到了5万元。但对于谭超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负担,他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大学老师。
事实上,快递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匹黑马,5年来,快递业连续增长50%以上,今年9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达44.8亿件,中国人平均每天寄出1.5亿件快递中通快递烟台怎么样,按照2017年末13.9亿人口规模计算,平均每9个人每天就会收到一件快递。
快递行业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谭超的预期,事实上,曾经梦想成为大学教授的他,越来越多地在快递员这个职业中找到了另一种满足感。
2011年,考研第四年,攻读快递专业的谭超终于通过了清华大学的分数线,但复试依然落榜。他决定转回母校烟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复习期间他赖以谋生的快递生意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做成了规模。
谭超把学校附近的所有位置都考察了一遍,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租住。四号学生宿舍楼后面的杂货店老板给了他一个十平米左右的角落。这个地方紧邻学生宿舍楼和教师公寓,距离东门和北门都不远,两边都是餐厅、超市、水房,所以人流量很大。
这10平方米成为谭超的第一个驿站,每天打包完快递,他就用手机发短信通知同学来取包裹,谭超建立了距离烟台大学师生最近的快递网点。
考研期间送包裹没那么方便,10个快递员,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区域,今天送到一个小区,明天又要去其他几个地方,到了地方还要从头到尾逐个检查包裹,派送速度基本就靠运气了。
谭超只有一辆摩托车,后来包裹增加到几十个,摩托车装不下,他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每次送货上门,谭超都会抓紧时间,生怕楼下三轮车里的包裹被人抢走。如果快递员在楼上,他每上一层楼,就会看一眼楼下的快递员,就像妈妈带孩子去商场买衣服一样。
一个下雨天,路面湿滑,谭超在下坡路上开车速度过快,没踩刹车,眼看前面的货车越来越近,只好努力往路边打转向,结果撞上了路边一栋被拆迁的房屋,谭超的腿被撞断了,三轮车也差点被撞毁。
2011年左右,谭超用三轮电动车送快递。图/受访者提供
谭超开始发短信通知同学来取货,每条短信都要根据快递单输入电话号码,他一个个地输入号码,直到晚上,一连用掉了几百张电话卡。
2012年,每天派送包裹数量在100件左右,2013年,整体业务量翻番,平均200件。这是快递业务野蛮增长的时代,包裹数量的变化最直接体现在谭超的工作量上。2013年天猫双11后,每天派送包裹数量最高时超过400件。谭超和妻子分工合作,雇佣了5个人帮忙发短信。
谭超早已从一名书生成长为最专业的快递小哥,穿着蓝色风衣、运动鞋,粗糙的小手飞快地打包着包裹,三秒就能折好一个纸箱。
尽管如此,他所在的快递点的“运力”却经常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客户经常打电话询问快递进度,谭超发现短信根本没发。用他随便买的电话卡不断发的短信,到达率只有五六成,他只能加班补发,电话卡也已经不能用了。
有时,焦急的同学会来到驿站询问快递的进度。当时在烟台大学读大二的新疆女孩古丽,来到沿海城市求学,对吃的很不适应。她父亲心疼女儿,每个月都给她寄吃的。干果、熟羊肉、馕,一袋子沉甸甸的。
当时,如果一切顺利,从新疆寄一个包裹到烟台大概需要6天时间。为了让羊肉保存更久,古丽的父亲会放很多盐。即便如此,在夏天,羊肉在户外多放一天也会有变质的风险。包裹一发出去,古丽每天都会到车站问:“我的馕今天到了吗?”
“快递是商业链条上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谭超感叹。快递晚了一天,一场愉快的邂逅就可能演变成一场恶战。曾经有位顾客拿着自己在家拆开的月饼来找谭超,将整盒月饼扔进了面前的垃圾桶。此时距离中秋节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月饼都有些发霉了。
谭超现在想想也觉得挺可惜的,但很多快递都是中午送到站的,发短信的时候可能已经是晚上了,如果第二天再来取,生鲜食品的新鲜程度也不一定能保证。
辛苦的送快递、手写的短信、漫长的等待,都是他刚开始工作时抹不去的记忆。尽管如此,谭超和很多网友一样,悄悄改变了购物习惯。谭超会在网上买所有能买的东西。小到螺丝刀、金刚石钻头,运费两块钱。曾经人气最旺的校园超市,方便面的销量也明显下降。
2016年,探超成为菜鸟驿站烟台大学站,实现包裹收派智能化、电子化。
谭超所在的快递站里堆放着大量的方便面纸箱。
在纸质派送单时代,快递公司要求派送信息保留半年以上,以便于查阅。厚厚的手写派送单堆放在角落里,是用超市废弃的方便面纸盒做成的,一张一张地靠墙摞起来。
2009年,天猫双十一物流订单量仅有26万,到2015年已飙升至4.67亿,2016年双十一物流订单量达6.57亿,2017年更是高达8.12亿,10年间,天猫双十一物流订单量增长超过3100倍。
谭超曾经明显感觉到快递单积累得越来越快,他甚至自己开发了编码系统,以便更方便地在货架上找到快递。
然而,从2013年开始,就像他不再去实体店买方便面一样,贴满手写标签的方便面盒子也从谭超的快递站里消失了。
纸质运单随着菜鸟智能物流网络的布局,已经成为历史,只存在于谭超的记忆里。
2013年5月28日,马云宣布成立菜鸟网络,大举发展物流,希望将这个传统行业转型为互联网化、科技化行业。一年后,菜鸟推出了标准化的公共电子运单平台,接入各快递公司、商家的系统,并向全行业免费开放应用。
依托菜鸟电子运单,自动流水线代替分拣人员记忆数百条路由方向,自动匹配快递派送路线。如果一件馕要从新疆发往山东烟台,通过自动流水线智能派单,就能立即奔赴下一站,精准匹配到快递网点,让快递员更轻松地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服务。
这是物流升级的历史,谭超见证了整个过程。在谭超的站点,来自山东、江浙沪的快递基本隔天到,当天取件,就连来自新疆的馕,两三天就能送到校园。
每年的双十一都是对快递行业的终极考验,随着菜鸟智慧物流骨干网络的建立,双十一1亿件包裹签收时间由2013年的9天缩短至2017年的2.8天。
“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技化过程。”热衷于总结概括的谭超博士认为,快递员在行业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曾经繁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科技取代,快递员将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个性化服务,比如精准到分钟的派送,或者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谭超今年双11的论文还没开始做,但他并不担心仓库倒闭。和往常一样,谭超对今年要面对多少包裹心里有数。如果人手不足,其他菜鸟驿站也可以抽调人手来帮忙。
他和那些兼职的同学一样,提前接受了培训和考核,在大量包裹到达之前,整个系统就准备好了,只要安排好临时值班时间,甚至不用像往年一样工作到晚上11点。
“双11,所有购物者最想看到的就是我们。”这位快递员认为,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和港珠澳大桥开通一样重要,这个行业和世界的根基、本质无异,“世界迟早要连成一片,快递就是为了消除距离。”
在这件事情上,马云也认同他的观点。就在今年5月,马云宣布阿里巴巴和菜鸟将再投入1000亿元建设智能物流骨干网络,目标是“全球72小时送达,全国24小时送达”。正如他之前提到的,“以前你只能把土豆卖给邻居,但现在你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把土豆卖给全世界。”
本文由每日人物原创,如有侵权,必究。
更多内容请关注每日人物微信公众号(ID:meir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