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上海,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馆“欢乐中国”板块的脱贫攻坚倒计时展示引人注目。
“我们的脱贫工作是以小时、分钟、秒来衡量的。”屏幕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与会各国领导人的叮嘱,简洁而坚定。
2023年5月,河北雄安。高铁站候车大厅里,“千年之轮”的齿轮层层传动。年轮转一圈需要1000年。
“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成功。”乘坐高铁抵达雄安,考察“未来之城”的习近平总书记言辞诚恳。
快与慢包含着时间的辩证法。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解释道:“对于紧急的任务,要明确言行、快做,不能慢、拖沓。对于长期的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 ,并按图纸涂到底,滴水渗石,长久有效。”
因此,我们看到时间的紧迫,等待——
“距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剩下1000多天了。” “距离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还剩20个月。” “距离今年年底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照天数算300天”……
八年来,近亿贫困人口脱贫。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日梦想成真。
于是,我们看到了志存高远的历史忍耐——
“开工前规划好每一寸土地”“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不急于求成,不搞临时形象工程”……
秉承先谋后动的原则,雄安曾一度寸步难行。文火慢炖出真味,日月雕琢山河。
有些事情需要快点做,有些事情需要等到水慢慢流完。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四川广汉鸭河畔的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近40年的郭汉忠向总书记详细讲解了文物修复工作的具体情况。
“很复杂!你要花多长时间才能修复这个?”总书记问道。
“至少一年。”郭汉忠回答道。
“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不紧不慢,日积月累,完成一件又一件事情。”总书记勉励。
开始很简单,结束却很伟大。时间在量变中积累质变。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到“滴水穿石”。
早在他参加陕北排队时,这里的自然景观就让他惊叹不已,永生难忘。后来,他在《脱贫》中写道:“一滴水瞄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渝,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创造了滴水穿石的神奇!”
2023年,“双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他这样总结枝江惊天动地的事态揭露:“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是一张画到底的蓝图,20年来始终如一”。
党的二十大召开不到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已九次主持召开区域发展座谈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全面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地区发展……“促进”、“促进“深度”、“全面推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从大会名称就可见一斑。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环环相扣、逐步深化的。
成功不一定是我的,成功一定是我的。时间观念的背后是政治表现观念和办政方式。
“发扬钉子精神,持之以恒,凡事抓到底,干一件又一件,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地前进。”
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到“改革未完成才能进行”,不随波逐流、不求变根据情况。
有了这样的决心和毅力,时间就成为了关键的变量和强大的催化剂。
(四)“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前面,成为时代的引领者。”
“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有把握的时候下功夫,调动各方面的能量。”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
两会结束后不久,总书记赴湖南考察。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刻,他深入常德市数万亩农田。
看到新播下的水稻种子,总书记关切地问:“你们这里什么时候开始种水稻?”
“四月初到四月中旬。”
“南方不种五一节稻苗!”总书记脱口而出的这句谚语道出了不违背农时的简单道理。
耕田如此,治国亦如此。
“受益之道,在于与时俱进”。 《易经》八字箴言揭示了真谛:适应时代,抓住机遇,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全局”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时空坐标。
从开启新时代到踏上新征程,时间的指针指向前所未有的新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关键时期。
2024年7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改革者总是善于抓住机遇——
新时代伊始,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科学、冷静,系统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重大论断,宣告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年,面对重塑我国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十分响亮;
2023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汹涌的产业变革,明确“新质量生产力”令人耳目一新;
…………
在每一个重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潮流、洞察危机和机遇,提出前瞻性战略判断和科学理念,带领我们赢得发展主动。
察情者智,驾驭情势者胜。坚持者走远,思维常新。
“今天,我们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要树立前瞻意识,敢于做时代潮流的引领者。”习近平同志在当地工作时,写下了这段政治感悟。
梁家河建成陕西省第一座沼气池;正定探索出一条新的“半郊区”经济发展道路;抓住福州发展机遇,要求“好弓在手,最要快发展”;在浙江,要求抓住机遇、用好“新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上海,我们深深感受到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时机已经到来……一路走来,我们始终善于抓住机遇、与时俱进、顺应潮流。 。
河入峡谷,风过关口。这是一个关键时刻。
当今世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跨越有着深刻的见解:
“近代史上,我国落后、苦难的根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关键是时机和决策。历史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面临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这个机遇绝不能错过,否则就再也不会来了。” ,一定要抓紧。”
2014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科技创新竞争中,我们不能落后,必须奋起直追、奋起直追、努力超越”。
也是在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汽集团并明确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后面赶来,在弯道上超车。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占全球60%以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三新”之一。
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当今中国,“追求创新”意识寻求未来”从未如此强烈。抓住机遇。 ,通过时间的加速赢得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前面,成为时代的引领者。”时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边。
(5)“时间都去哪儿了?”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份的工作安排:
2日至6日,我们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五天内出席近50场双多边活动; 9日上午参加全国教育大会,下午会见了两位来华访问的外宾; 10日至13日,赴陕西、甘肃省考察; 14日、20日分别出席庆祝全国人大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 23日,他们会见了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的研究参与试验人员代表;国庆节前,集中参加一系列重要活动……
“作为国家领导人,我们对国家有承诺,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工作,在场,夜以继日地工作。有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那我的呢?时间?他们都去了别的地方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专访时说道。
时间都去哪儿了?
“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考察,走进村民王德利家。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非常感谢您。”王德利很兴奋。
“我忙这些事,‘大国’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总书记回应道。
人民领袖,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千里迢迢,同心同德,走遍大江南北;连续12年国两会,他共参加小组审议讨论59次,听取了数百名代表、委员的发言……群众的忧虑、忧虑,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重要的。
由于国内外交和出访,日程经常从白天跑到晚上,有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现场的外方工作人员不禁感叹:“中国的习主席真是太忙了!”
“你喜欢你的工作吗?你的工作累吗?” 2019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中文班的学生在写给习近平主席的信中好奇地问道。
“我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虽然很累,但是很享受。”简单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
时间观的背后是大众观和价值观。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文章中写道:“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为群众多办实事、做好事”。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2012年11月,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说:“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时刻关心老百姓的事情。”
2023年11月,北方入冬,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遭受洪涝灾害严重的北京市、河北省门头沟区、保定市涿州市看望慰问灾民。
一天之内,我们穿越了两个省市,覆盖了农村、社区、学校等7个考察点。我们冒着严寒,摸黑归来,只因为“一直惦记着灾区人民”。
我总是担心你,所以我总是担心。
在抗击灾害方面,第一时间发布重要指示;疫情来袭,除夕夜彻夜难眠,元旦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农忙时节,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田间地头,观看庄稼的生长情况,听新闻。农民的心声...
政府就像农活,要日夜思考。 “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把亿万人民的事放在办公桌上、放在心里。
时间都去哪儿了?
“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共中央办公厅《书记工作》杂志文章提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做好工作,不积压文件,决不过夜。总书记本人也做到了。”同样,他的工作作风非常严谨,工作节奏也非常快,无论多晚向总书记提交请求,即使是晚上12点,我第二天早上都能收到他的指示。 ”
“马上办事”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时倡导和践行的工作作风。作为福建巡抚,他曾这样激励自己:“春蚕死而后已,蜡炬泪未干,终成灰烬”。他要求自己“时刻勤勤恳恳工作,时刻脚踏实地做事,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心上,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随时。”
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曾引用诸葛亮的“执行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自受命以来,日夜感叹,唯恐委托不生效”。 ”。
“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国情这么复杂,领导干部必须深刻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和期望,要有‘如履薄冰’的意识。”面对深渊”,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不敢懈怠,不敢马虎,必须奋发图强,日夜奋战。
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信任和重托,10多年来,他恪尽职守,埋头苦干,艰苦奋斗:“我将不负自己,不辜负人民,我愿达到‘ “无私奉献”,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百多年前,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要永远努力奋斗!我们要永远拼命前进!我们金色的世界,我们光辉的世界,就在前方!”
75年前,面对新人民共和国,一位诗人饱含激情地写道:“时代已经开始”!
无限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以现在为起点。
时间属于奋发进取的人!历史属于奋发进取的人!
新时代的中国“在人类伟大历史上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人民日报》(2024年10月02日第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