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人才引进与教育”新闻发布会在烟台大学举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现场答疑烟台大学的学风怎么样,拉开了“烟台大学2022年博士生论坛”的序幕。为何海内外人才青睐烟台这个热点?原因从这次发布会就能看出。
人才“说”:
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广阔的平台支持
让科研快速“出成果”
人才来烟台看重什么?这个问题让现就职于烟台大学的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人选胡建江、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田景伟、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刘红亮颇有感触。山东省。
作为国内能源领域的顶尖专家,胡建江2019年5月参加了烟台开发区的“专家联谊”活动。在参观烟台大学校史纪念馆时,他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初烟台就有一家公司改革开放期间。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荒滩上合建、烟台人民捐建的一所属于人民的综合性大学。他被烟台人民勤劳、拼搏、务实的精神所感动。深入了解烟台大学后,他发现这里的老师大部分来自名牌大学或科学院。体现了北大、清华自强不息的学风,是科学研究、治学的好地方。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让胡建江决定来到四川。 2020年,他从1000多公里外的湖北开车,全日制加入烟台大学。 “我的研究领域是氢能技术,它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幸运的是,山东省也出台了氢能发展规划,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实验室正在逐步建设中。”成立了,团队也很强。”胡建江再次肯定了自己来烟台科研的初衷选择,这让他感到“欣慰”。
对于烟台大学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田景伟来说,烟台大学是一所开放、包容、学术自由的学校。几乎每所高校都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2005年博士毕业后加入烟台大学和绿叶制药。他的理想是在有生之年研制出一种真正解决人类疾病的药物。终于,在烟台这片热土上,他主持了治疗抑郁症的国家一类新药,发现了创新机制和治疗价值,即将在中国和美国上市。在烟台,他发现了科技工作者的价值。
新签约的青年人才刘红亮表示:“我切身感受到烟台大学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人才非常渴求,这是我在烟台大学工作的重要原因。”刘洪亮加入公司以来,烟台大学在个人发展、团队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实现了团队科研工作的无缝衔接,让他能够专注于在基础研究上越挖越深。在烟台,刘洪亮团队在高通量分离膜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他表示,烟台大学是一座桥梁,可以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也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政策“说”:
最高人才待遇
“一事一议”没有上限
慷慨的人才引进和教育政策是鼓励人才来到烟草的重要因素。 《2022年烟台大学人才引进与教育政策》提到,烟台大学打造了优秀的创新创业和职业发展平台。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7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招收资格项目1个,入选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省法学、药学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名单。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
此外烟台大学的学风怎么样,学校在原有“烟台大学152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黄海学者人才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选拔体系,充分激发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活力。通过设立教学型岗位、教研型岗位、科研型岗位,构建多维度的人才发展通道,实现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充分施展才华。
同时,学校出台了《烟台大学重点职业发展绩效评价办法》,建立客观、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建立职称引进人才直聘晋升制度,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根据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将引进人才分为黄海学者(一级、二级、三级)、优秀青年学者、优秀博士3个人才类别、5个人才层次。学校为引进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优惠待遇。黄海学者一级人才薪酬“一事一议”,不封顶;二级黄海学者(自然科学)人才综合薪酬可达400万以上,三级黄海学者(自然科学)人才综合薪酬可达240万以上,优秀青年学者(自然科学)综合人才薪资可达60万以上,优秀医生(自然科学)综合人才薪资可达33万以上。
此外,还将享受省市各类人才福利补贴,提供配套扶持政策和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解决来烟人才关心的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就业等“关键问题”。医疗保障。
该平台“说”:
产教融合、校地融合
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吸引人才,首先要夯实基础“平台”的资源支撑。至于烟台大学,始建于1984年,短短三十多年来,已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大学,对吸引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会上,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向斌介绍,烟台大学现设有23个学院、72个研究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招聘和培养资格,涵盖设有文、理、工、法、农、医、经、管、教育、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我们拥有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近年来,学校围绕省市重大发展战略,与知名企业合作共建药学院、核装备与工程学院、数字创新学院。还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作为主要单位成立了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科院环渤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创新研究院、山东省苹果果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大学(威海临港区)技术转让中心等重大科研服务平台走出了产教研校与地方一体化的合作发展道路,为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提供了广阔空间。
不仅如此,孙向斌表示,学校还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合作成立烟台大学特里尔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院,与美国、韩国、意大利等高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本科项目,开展校际合作项目。与全球50多所友好大学开展学校交流项目。 。便捷优质的海外资源,为人才国际交流搭建了渠道。学术交流、思想交流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和创新融合。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