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调味面制品行业龙头企业威龙卷入舆论场争议。因检出日本禁用食品添加剂TBHQ(叔丁基对苯二酚),威龙公司“贵水烧”产品在日本被召回逾43公斤。卫龙对媒体的回应是:由于各国标准不同,产品符合中国标准,安全合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对于亲吻烧能否在日本销售的问题,卫龙表示,配方可以根据日本标准进行调整。
同样的食品不符合日本食品标准,但符合中国食品标准。威龙公司也表示“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很多中国消费者突然觉得手里的辣条不好吃了。卫龙算不算“双标”?为什么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食品标准不同?
首先解释一下TBHQ(叔丁基氢醌)是什么。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TBHQ被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这意味着,虽然目前尚无明确的人类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其致癌性,但动物实验中已发现高剂量的TBHQ与致癌有关,并且有研究表明TBHQ可引起DNA损伤。因此,欧盟和日本等一些国家要求食品中不得检出TBHQ。然而,在食品中不使用TBHQ也意味着成本将大幅增加。例如,日本食品中常用维生素E代替TBHQ作为抗氧化剂,但前者的价格至少是后者的两倍。
目前,TBHQ是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明确允许合法使用的抗氧化剂。正是基于此,威龙公司可以自信地宣称,本次召回只是因为各国标准不同,其产品完全符合中国标准。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消费者如何看待食品标准的“双重标准”?
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使用允许的食品添加剂来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在法律上是无可非议的。威龙“碰壁”,因为这次不了解出口目的国的相关规定。然而,公众关心的焦点是:如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长期存在的“双重标准”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食品添加剂在一些发达国家被禁止,而在我国却仍然允许合法使用?
事实上,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基本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相关标准。该组织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3年成立的权威组织。其目的是协调政府间食品标准,建立完整的国际食品标准体系。就本次事件中的TBHQ而言,食品法典委员会明确允许在特定食品类别中使用TBHQ,例如油类、油炸食品、烘焙食品、方便面等食品加工过程。
客观地讲,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确实严格遵循国际权威标准。但也应该看到,CAC作为全球协调机构,在制定标准时必须有“最大公约数”思维,即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消费能力的国家。可能的。通俗地说,CAC的食品安全标准只是划出了一个“底线”,而不是更高的标准。
事实上,类似的“双重标准”情况还有很多。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幼儿在6个月内应食用配方奶。考虑因素之一是减少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过度支出。 。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反对,因为这个成本对于他们的消费者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这种“差距”也是中国在制定食品标准时将面临的困境。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线城市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可能不再超越日本、韩国和欧美,但仍有很多地区的消费需求不是那么高端。而如果一味追随发达国家的高食品标准,增加的生产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例如,如果禁止TBHQ,而日本使用维生素E作为食品抗氧化剂,辣条的价格可能会上涨。届时,消费者将不再抱怨食品安全标准的“双重标准”,而是抱怨“麻辣杀手”。
有人说:公共政策的制定如果不考虑穷人,那就不合理;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考虑穷人,那就不合理。但如果不考虑“富人”,则可能效率低下。如果将这一思路运用到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中,解决“双重标准”问题,就需要在底线与优质、廉价、高价之间做出更精细的权衡。我个人觉得,一些针对高消费市场的企业在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底线之上推出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情况在国外并不少见。
(作者为消费者评价资深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