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以下简称“中山市第六医院”)
医护人员的朋友圈
好痛!
朋友圈截图
一名29岁的肠癌末期年轻人的病情触动了她的心。这位年轻人是一名患有多发性结直肠息肉的患者。因近期出现大便不成形、每天大便一两次等不适症状,来医院就诊。他提到,他的母亲和妹妹都有结肠癌病史,这立即引起了医生的注意。经过结肠镜检查,这名年轻人发现了数百个肠息肉,其中一些已经癌变并转移到肝脏,使他的病情更加严重。
这种疾病从异常发展到癌症需要近10年的时间,并且有几次扭转的机会。现代医学技术可以用来阻断致病基因的遗传,但时间一长很容易消磨人们的警惕性。
29岁男子确诊患有晚期肠癌
这条朋友圈提到的小儿子,29岁的小勤(化姓),近日来到中山市第六医院就医,由结直肠外科一区副主任医师周家明收治。小勤说,1个月前,他的大便不成形,每天排便1至2次。他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这是胃肠道疾病中比较轻微的症状。周家明继续询问家族史,听到一句话,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我的母亲患有结肠癌,我的妹妹也因结肠癌去世。”
“高度怀疑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立即去做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时,医生看着屏幕,被上百个密密麻麻的肠息肉感觉“眼花缭乱”!
随后的病理结果显示,小芹被诊断为结直肠多发性息肉病。许多较大的息肉已进展为腺癌,CT显示肝脏出现异常结节。考虑到癌细胞已经转移,已经是晚期了,所以只切除了肠道病灶。对于生存来说意义不大。小芹目前正在医院肿瘤科接受化疗,希望缩小肿瘤,创造手术机会。医生和护士对此感到非常难过。
周家明介绍,
胃肠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其特点是结直肠内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
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引起
由种系突变引起,
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
男性和女性受到影响的可能性相同。
如果 FAP 患者不接受治疗,
40岁之前几乎100%
发展为结直肠癌,
以及 FAP 患者的每一个孩子
所有人都有 50% 的概率生病。
同样的疾病,不同的命运
这个动作至关重要
说起FAP,周嘉明对另一个家庭印象深刻。当时,正在学习临床医学的小陈(华姓)长期便血。他起初以为是痔疮,但吃药后不见好转。他到中山市第六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内遍布息肉。经询问,其父亲在家中患有大肠病。他在 35 岁左右死于癌症。
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得早,癌症还没有转变为癌症,小陈接受了手术治疗,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他还听从医生的建议,说服家人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三年后,小陈的二姐被诊断出患有结直肠癌,但经过手术和化疗后康复了。她还生了两个孩子,一家人幸福美满。小陈的大姐这方面至今仍无异常,仍坚持每年做胃肠镜检查。
近日,小陈接受了基因测序,果然,APC基因结果显示出现了突变。
周家明表示,FAP症状通常开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大多数患者在20岁至30岁之间被诊断出来。
预防性手术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早期接受预防性手术的患者通常预后较好。数据显示,25岁之前接受手术的患者,70岁时累积生存率为75%,而25岁之后接受手术的患者,这一比率下降至50%。
因此,建议此类患者成年后进行手术。首先,这个时候身体机能会比较好,恢复也会比较快。其次,患癌症的风险会降低。
早期干预多久可以进行?
可以从胚胎开始!
周家明提醒:“对于已经发病的患者来说,手术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术后患者还需要长期随访。患者后代应考虑尽快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尽可能早地拉响警报。”
随着生殖医学的发展,现在可以利用医疗技术帮助患者阻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的基因传递,从而有效防止困扰家庭的遗传病遗传给下一代。已有类似患者病例,并成功阻断了疾病基因的传播。
所以,
一旦发现任何症状,
早期医疗干预,
及时阻断致病基因的传播。
此类癌症多见于广东人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公布,广州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居全国首位,且每年呈增长趋势。
为什么广东饮食看似清淡,肠癌发病率却很高?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刁德昌解释:“除了遗传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广东人不厌食。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因为人们的饮食结构越来越精细,纤维含量越来越少,很容易导致排便不规律、便秘,影响肠道功能并形成一些慢性炎症。 ”
“还有一个因素值得关注,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精神压力过大,也给肠道健康带来风险。”刁德昌说道。
刁德昌提醒,很多人给自己制定了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计划,这是不科学的。如果长期不吃富含纤维的食物,肠道每天产生的废物就无法排出体外。大量废物积聚在肠道内,刺激肠壁,容易引起炎症,是胃肠癌的危险因素。
但另一个极端——“特别注重”纤维、只吃蔬菜和水果的素食对胃并不“友好”。从营养角度来看,如果长期只摄入或缺乏某种营养素,就会出现不平衡。长期素食对于预防肠道疾病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