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行动方案。文化兴时国兴,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治国地位,引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锚定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既是文化繁荣的内涵,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 建设文化强国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相适应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第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深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锚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着力部署未来五年重大改革举措。从时间上看,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体现了两者关系的内在逻辑。一
方面,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党中央坚持统筹推进制度设计,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推动和扩大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文化在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与许多领域形成了密切的关系。例如,数智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提供了渠道空间;以特色“文创”产品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创新升级,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分领域目标任务,凸显了建设文化强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化是现代化内涵中更深更广的部分,是最本质、最持久的元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化现代化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话题的正当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也包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社会主义文化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基础,可以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遵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逻辑,体现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从2011年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念,到2024年提出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党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领导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最新的 2024 年全球软实力指数 (GSPI) 报告,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排名世界第三,增长率居世界第一,而 2012 年,中国也排名第 22 位。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党的领导建设文化强国更加自信、更加自信、更加明显。
这
源远流长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在文化的滋养下,历史上的中国既是经济富裕、幅员辽阔、人民富裕的国家,又是人才优秀、人才济济的文化之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思想积淀和精神创造的交汇点。“练气治安,有兴衰”的家国情怀,“利国生死,因不幸避运”的国义,“乐于天下,忧天下”的思想情怀,都凝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在世界意识形态文化的动荡中站稳脚跟。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积淀,不断对华人后人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今天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坚
实步伐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程,为建设文化强国积累了发展经验。当西方列强打开现代中国的大门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历史被工业革命孕育的西方文明打断,被迫卷入现代浪潮的传统中国站在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在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用科学思想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引领中华文化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把文化作为重要的斗争武器,毛泽东明确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斗争,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把文化建设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推进文化事业改革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理的突出位置,在清根治学过程中,为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秉持诚信创新,推动文化繁荣,打造文化强国再上新台阶。回顾党的领导文化建设历程,虽然不同时期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但它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党始终如一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觉悟,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系统科学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和滋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文化思想的创新突破。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系统框架,深奥的理论精辟,目标明确、方向明确,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仅在文化理论上有创新和突破,而且有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要求,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党的历史文化自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了强大的力量,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3. 完成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践路径
“实际行动的一步比十几个项目更重要。”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蕴含着共产党人在任何时代都必须注重实践这一思想的深刻含义。确立到 2035 年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以目标为导向,有效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明确遵循。
一是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建设文化强国的正确道路。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生了“化学反应”,历史性地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点,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两个结合”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文化建设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文化强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建设计划,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理论命题要求党必须走自己的路,带领人民建设文化强国。坚持“两个结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路径选择,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合力用于建设文化强国,深化“两个结合”的实践将为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坚持“两个创新”原则,开辟创新之路,打造文化强国。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提出了“创新转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引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打造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局面。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时代潮流的转化,推动创新是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大业服务。坚持“两创”原则,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失去后,就会切断精神生命线”。“对传统的最好传承是创新和创造力。建设文化强国,任重道远,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在创新创造中开创时代新局面,继往开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走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光明之路。党领导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取向始终清晰坚定,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观上的体现,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必须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事业需要出发,确保文化建设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有。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