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海油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士李忠发表主旨演讲
11月5日,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能源存储驱动未来能源转型”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海油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学会会士李忠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深海二氧化碳水合物凝固与封存的技术进展。他说,目前全球有 65 个商业 CCUS(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项目,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陆上,只有少数海上项目。然而,二氧化碳在海上的地质封存潜力巨大,亟需研究。
2023 年 6 月 1 日,中国首个海上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在中海油恩平 15-1 平台上投入运行。李忠表示,在低温下,二氧化碳比甲烷更容易形成水合物,这是海洋CCUS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1 立方米水合物可储存近 180 立方米的甲烷,天然气储运的水合物法长期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可支持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制和商业开采、海上伴生气开采、南海深海气田开发和极地海上天然气开发。水合物海底封存是深水碳捕集与封存的主要选择,具有地质条件适用范围广、封存潜力巨大、凝固速度快等优点。
李忠介绍,今年年初,中海油在南海成功发现了一个超深水超浅的大型气田,钻探结果表明,该气田具有上覆水合物层与下伏浅层气共存的显著特点。该气田水合物盖层良好的捕集效果为开发海洋二氧化碳水合物多相封存提供了新思路。相关实验获得了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封盖的有效方法,显著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二氧化碳置换开发的开采效率,达到了二氧化碳封存的目标。
李忠认为,深海风光潮汐温差能源资源丰富,深海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源储能和现场消纳服务是深海新能源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深海碳利用、碳封存、甲烷蒸汽重整制氢、水电解制氢也必将成为未来绿色电力消费和储能的重要场景。
本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能源储能驱动未来能源转型”分论坛由商务部主办,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澎湃新闻承办。论坛汇集了来自国内外政府机构、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级别代表和专家,共同探讨新能源储能领域的未来发展,为全球能源的未来描绘更加清晰的蓝图,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贡献智慧和力量。
澎湃新闻自成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媒体合作伙伴以来,一直深度参与其新闻推广和分论坛主持工作。10月15日,作为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预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澎湃新闻主办了第七届虹桥论坛“新能源储能驱动未来能源转型”预展沙龙,邀请了相关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中国新能源与储能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分享成功经验,展望未来趋势,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11月5日,澎湃新闻主办了“新能源储能驱动未来能源转型”分论坛,并进行了分论坛直播,助力提升论坛知名度和影响力,向世界传递“虹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