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24年南京马拉松将在南京奥体中心开赛。届时,3万名跑者将齐聚南京,穿梭于山水、城市、森林之间,体验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持续升温。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将举办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赛事622场。《中国马拉松人群与消费洞察报告》显示,71%的参赛者会品尝本土美食。食品和特色小吃,64% 的人会在当地旅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举办马拉松比赛可以提振经济,刺激消费,打造和树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想象一下,选手们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舒展身心,放松身心,仿佛在观看最真实的城市宣传片,感受当地文化和城市底蕴。
事实上,不仅是马拉松,音乐会、音乐节也成为近两年人们了解和体验一座城市最流行的方式。我们以南京为例。据《南京日报》报道,9月26日至29日,即周杰伦演唱会期间,南京整体旅游订单较前几天增长86%,其中酒店订单增幅达到248%。虽然不能说这些骄人的数据都是几场演唱会的功劳,但也绝对不无关系。
捕捉从天而降的气流,激发内生之力。当今的城市营销比的是创意、特色、服务。 “每天跑马拉松,晚上看音乐会”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最时尚的名片。他们共同开辟了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激活城市经济的新蓝海。各地都在努力将赛事流量、名人流量、情感流量转化为城市“留存”和经济“增量”,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和强劲动力。
但同时,无论是“马拉松+”还是“音乐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大家看到的“极其热闹的赛事”。其背后,需要城市管理者精细化甚至缜密的规划和执行。 。要让“马拉松经济”和“表演经济”走得更远,一方面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把蛋糕做大,整个市场多元化。 “吃、穿、住、行、娱、购”连锁供应,满足不同人群差异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相关的服务保障和规范管理。可以说,这样的“大考”考验的是城市管理的智慧和效率,这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要在软硬件、服务能力、治理能力等方面跟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时代的发展趋势。
城市发展不能只靠一场马拉松,但城市发展就是一场马拉松。火热、繁荣只是最容易看到的现象和表象。需要深耕的是用专业的准备技能和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构建流程。如何“营销”好城市,“经营”好城市,让“爆款”变成“长线”,才是城市最终追求和需要的。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