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至今市场行情变化,头部公募不同阶段的受益者分析

admin

出品|秒头APP

作者|刘国辉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9年以来,市场状况发生诸多变化,龙头公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受益者。在2019年至2021年的股市上涨过程中,易方达基金、广发、富国银行等主要主动股权公司涨幅显着。随后的2022-2023年,股市调整、债市看涨,广发基金、招商基金等相对受益。去年至今ETF爆发期间,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受益较多。不过,也有一些公募在任何阶段都没有明显受益,比如中银基金。

作为中国银行支持的大规模公募基金,中银基金长期以来一直强债弱股票。优秀的股票基金经理紧缺。在A股牛市中,主动股票型基金规模并未有太大增长。在随后的熊市中,规模较牛市高点下跌了60%,股票基金经理纷纷辞职。它没有利用ETF趋势。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战略失误,中行基金指数业务表现平平。作为基础固定收益业务,本应在近两年的债券牛市中大放异彩,但未能抓住牛市时机,在规模上被众多公司超越。

就这样,这家曾在2016-2019年跻身行业前十、一度位列行业第二的公司,逐渐退出了领先阵营。今年第三季度规模位居行业第18位。

股东背景雄厚的中银基金为何打不好牌?

十年来,中银基金从一时的辉煌,到逐渐陷入默默无闻。

国内首批银行公开发行股票成立于2005年,包括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建信资管等。中银基金成立于2004年,是银行业公开发行的基金,比前三家公司要早,因为原来的发起人不是中国银行。当时该公司仍名为中银国际基金,由中银国际证券、中银国际控股和美林投资共同发起设立。因此,当时它仍是中国银行的子公司。 2008年,其地位飙升。中国银行通过股权收购直接持有83.5%的股份,并更名为中银基金,成为中国银行总行的直属子公司。金融危机后,美林与贝莱德合并。由此,中银基金形成了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参股,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贝莱德参股的局面。股东背景可谓豪华。

中行在中银基金中持有的股份比例非常高,因此董事长、总经理大多来自中行系统。首任董事长为中银国际证券董事长岳平。 2008年升格为子公司后,中国银行投资管理部总经理贾建平调任中银基金董事长。首任总经理为原中国银行总行基金托管部总经理。中银国际证券副执行总裁陈如表示,但中银基金早期发展一般。 2011年底管理规模位居行业第26位。

中银基金什么意思_中银基金中银基金_

2012年陈儒辞职时,中银基金迎来了第一位市场化总经理李道斌。李道斌曾任嘉实基金营销副总裁。当时,他在基金圈颇有名气,被誉为“最卖基金的人”。当时,易方达基金负责营销的副总裁刘晓燕与刘晓燕齐名,有“南有晓燕,北有道宾”之称。李道斌离开嘉实,直接导致嘉实基金在沪深300ETF首发战中输给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华泰柏瑞。他来到中银基金后,利用自己的营销专业知识和渠道资源,确实带来了规模排名的提升。 Wind数据显示,中银基金2014年底非品管理规模为614亿元,2016年底增至1727亿元,进入前十,排名第九。 2019年底规模接近3000亿元,一直稳居前十。其中,甚至在2018年年中位列行业第二,这是公司成立以来最辉煌的时刻。

然而,李道斌带来了规模增长,却没有解决中银基金的结构性问题。长期以来,中银基金作为银行基金,在规模上严重依赖固定收益产品。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债务型基金占非现金基金的90%。主动股权投资研究能力一直较差,规模较低。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股票+混合型基金规模仅为290亿元左右,占比10%。而这个规模并不全是权益类产品带来的,因为中银基金的混合型基金大部分都是灵活配置基金,股票配置较低,以债券为主。

2018年非商品基金排名位居前两位,也是因为当年股市受众所周知因素的影响而暴跌,而跷跷板另一端的债市牛市带动了中银基金规模的增长。作为中国银行的子公司,中国银行的部分资金通过中银基金配置到债券。中行的渠道也可以推广中银基金的产品,李道斌的渠道资源也能起到帮助作用。因此,中银基金的规模在此期间表现良好。

但进入2019年A股牛市后,主动型股票型基金、股票型指数基金需求量大,规模大幅增长,债基承压。中银基金未能及时配置股票型基金,导致牛市中规模未能腾飞。相反,开始进入下降通道。从行业前十的位置一路下滑至目前的行业第18位。

未能给中银基金带来质变的李道斌于2021年底辞职,公司已不再进行市场化招聘。现任总经理由中国银行副总经理张嘉文担任。董事长是2017年上任的张岩,他也来自中国银行,曾担任中国银行金融市场总部总经理、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公司又回到了所有首席执行官都来自中国银行的状态。

就这样,近十年来,中银基金的行业排名经历了一条先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的曲线,周而复始又回到了十年前的起点。

缺乏主动的股权管理能力

中银基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主动权益依然疲弱,基金经理大量离职,指数基金没有得到大力布局,发展欠佳。

中银基金总部位于上海。上海的基金公司大多以主动股权为主,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可以拥有一些实力相当的基金经理。不过,中银基金相对来说是个例外。长期以来,优秀的基金经理紧缺,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纷纷辞职,使得中银基金的主动权益雪上加霜。

_中银基金什么意思_中银基金中银基金

多年来,中银基金优秀的股票基金经理主要是副总裁黄军、高级助理副总裁王锐、以及已辞职的王伟。

女选手黄军和王锐均于2018年加入中银基金。黄军来自平安资管,王锐曾就职于交银基金。他们都是中银基金的优秀新人。两人都是在2018年底、2019年初的好时机开始管理公募产品,在牛市的起点,更容易取得成果。因此,目前就业的年化回报率非常高。截至今年11月7日,黄军的代表作年化收益率为15.65%,王锐的年化收益率为13.93%。两者的特点也是以价值为导向,立场均衡、行业多元化、增长与价值并重。黄俊持有更多成长型仓位,在牛市中收益更高。同时,股权集中度不高。大多数时候,前十大持股占比在30%左右。因此,牛市时的涨幅不是很突出,但熊市时的跌幅则相对温和。不过,两人都是在牛市起点开始经营产品,其业绩需要更长期的验证。

相比之下,今年年初辞职的王伟就远不如黄军和王锐幸运。他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管理产品,赶上了随后的大幅下跌,回调了很多。虽然后来赶上了2019年到2021年的牛市,但他在这次牛市中的收入比黄军和黄军要稍好一些。王锐,尤其是他管理的中银智造产品,更是犀利。 2020年,以翻倍回报率跻身同品类前5%。不过,因为之前的下滑,尽管他在中行工作的时间比黄军和王锐要长很多,但收入却不如这两位。任职8年期间,代表工作收入仅占30%左右。

2015年开始与王伟健一起管理产品的基金经理王帅也于2023年离开公司,工作七年多后,回报率仅为30%左右。另一位已辞职的基金经理吴印,2020年的收入也翻了一番,但他在中银基金六年的整体收入还不到60%。

这反映出明星基金经理更有可能成为时代英雄。这三位离职球员近年来在中银基金的表现已经比较出色。目前中银基金的活跃股权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主动型股票基金管理人数量较少。目前,管理灵活配置基金和偏股型基金的基金经理有黄军、王锐、严飞、王健、杨成等18人。其中大部分债券配置比例为70%至80%。对于固定收益基金来说,管理股票型产品的基金经理只有大约11家。

其次,拥有现役权的老兵并不多,大部分都是近年提拔的新人。管理偏股型产品的基金经理数量本来就很少,其中有7名是2022年以后开始管理产品的新人。这几年很多老手都辞职了。同时管理偏股产品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仅有黄军、王锐、严飞、刘腾四人。而刘腾则主要管理债务资金。

第三,除黄军、王锐外,比较缺乏优秀人才。大多属于牛市上涨幅度不大、熊市跟随行情下跌的类型。现任股权投资总监李健具有管理固定收益产品的背景。 2013年开始管理灵活配置产品。他的代表作至今已实现120%的回报,年化收益率为4.94%。他的产品大多是“固定收益+”,股权比例往往在10%左右。到目前为止,我只管理了一只偏股型基金,占比75%左右。主要配置固定收益基金管理人偏好的股息资产,如公用事业、银行等行业。 2018年底开始管理,此后牛市仍可使用。但在2022年的熊市中,跌幅更大。今年5月他辞职,产品被其他人接手。目前,李健管理债务基金和“固定收益+”。因此,李健算得上是一名不错的固定收益基金经理,但他在主动权益方面的表现其实比较一般。此次任命固定收益基金经理担任股权投资总监,也凸显了中银基金目前的人才困境。

副总裁严飞2016年管理产品,他的代表作是现在(2024.11.8)。这八年,他的收入是76%,年化收入是6.6%,也比较平庸。刘腾管理金融地产基金,今年实现了6.13%的回报。

_中银基金什么意思_中银基金中银基金

大多数新人的表现都不是很好。比如,到2020年11月,王蔚然已经经营产品4年了,他的杰作的回报率仍然是负数,为-8%。

由于业绩相对平均,中银基金迷你基金较多,清算资金数量最多。 2023年清算基金14只,位列公募基金第一。截至今年8月初,清算数量已达7家,在基金公司中也名列前茅。

指数基金业务布局失败

如果主动权益实力不足,可以通过配置指数基金来扩大权益规模。华泰柏瑞、国泰基金、华宝基金等都是如此。相比之下,中银基金则在指数上出现了战略失误。

首先,数量少。目前产品包括ETF、场外基金、指数增强等约11个产品(同一指数的不同类别按一只基金计算)。与八十、九十家领先公司相比,数量非常有限。规模完全不同。这反映出中银基金对这个增长较快的赛道缺乏关注。

其次,指数基金的产品策略可持续性不够。中银基金现在启动指数基金还为时不晚。 2009年发行中银中证100指数增强基金,随后于2011年发行国企ETF,2012年发行沪深300股票指数LOF,随后于2017年发行下一个产品沪深300指数增强。 2020年发行上海黄金ETF、互联互通基金,年底发行中证800指数基金2021年,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网于2023年底密集发行,沪深500指数、中证1000指数走强,今年推出中证央企红利50指数基金。其间有很多年没有推出任何产品。

另外,策略也比较混乱。大多数时候,对于重点产品并没有规划。可见涉及的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表面的。无论是广基还是指数提升,都没有深度发展,产业基金的布局更是有限。缺少。上证50、上证180、创业板指数等重要指数我没有涉及到。

更重要的是,ETF的数量太少,大部分都是场外基金。 ETF目前规模只有几亿。指数增强产品相对较多,但赛道本身较窄,中银基金在该赛道上没有明显优势。因此,中银基金在指数布局上非常失败。

固定收益业务行业地位下降

_中银基金中银基金_中银基金什么意思

中国银行的优势在于负债基础,规模长期位居行业前十,回报表现也不错。但问题在于,中行债权基金大部分由机构100%持有,这说明中行债权基金规模虽大,但可能过于依赖大股东的资金配置,中国银行。

就整个行业而言,债权资金配置的主体是机构,整个市场的债权资金约85%由机构持有。因此,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是正常的,但中银基金债权类机构持股比例却很高。规模超过50亿元的债务基金有8只,几乎全部是中长期纯债务基金。机构持股比例大多为100%,少数为99.99%。因此,它可能是机构定制的基金。考虑到中国银行的资金配置需求较大,这些资金中相当一部分可能会由中国银行进行配置。金融投资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往往达到20%-40%,而债券是主要配置方向,因此债券配置需求较大。通过公开发行债务基金购买债券的优势在于,与银行自己购买债券相比,它是免税的。因此,银行通过外包投资定制债基的情况非常普遍。

与中银基金相比,其他主要固定收益公司规模较大的基金多为混合型债券基金,即参与少量股票投资的债务型基金,个人持有比例相对较高。比如,截至今年上半年,最大的债权投资基金投资产业A的个人持股比例达到82%,而机构持股比例仅为18%。易方达最大债基易方达收益稳定B,机构持股90%,个人持股10%。广发基金最大的债基——广发双债天利债A,机构持有比例仅为21%。

相比之下,中银基金的主要债务基础大多由机构持有。这还不错,但也凸显出中银基金的债务规模可能更多是中行外包投资的结果。后面有一棵大树就好了。想要乘凉,更多的是依靠股东的资源。没有这棵大树,生活可能不会好,竞争力也可能不强。

从行业排名来看,2019年中银基金债基规模位居行业第二,之后逐渐下降。到今年第三季度,其排名已跌至行业第八。天天基金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银基金债券基数为2424亿元,今年三季度为2600亿元。过去五年的增长非常有限,不到200亿元。其他主要固定收益公司中,同期易方达基金从1451亿元上涨至3388亿元,广发基金从1420亿元上涨至3391亿元,博时基金从2087亿元上涨至3408亿元,招商基金从2087亿元上涨至3408亿元。从1382亿元增长到3391亿元。 3719亿元。这些固定收益最大的大公司已经实现了约2000亿的规模增长。

中银基金不进则退。过去几年经历了债券牛市,规模大幅增长也属正常。中银基金未能取得突破,反而被多家公司超越。在竞争力方面,它长期坐在大树下,未能积累足够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个人客户群体中。

纳入国有大行体系对AB的影响

由此看来,中银基金虽然规模不小,但结构性问题较大。代表公募基金发展实力的主动型股票和目前增长最快的指数基金布局匮乏,竞争力一般。债务基础规模虽大,但更多依赖机构配置和银行外包。中银基金曾经大而不强。现在连规模化的优势也逐渐消失了。

中银基金作为中国银行与贝莱德的合资公司,拥有业内较为罕见的雄厚股东背景。但发展状况显然与这样的股东背景不相称。为什么会这样呢?

中银基金中银基金__中银基金什么意思

中银基金股东背景雄厚,接受股东的资金配置需求,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好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激励机制。中银基金可能在这两方面有所欠缺。

固定收益规模较大,是公司的现金牛业务,带来良好的现金流。它位于中国活跃股权中心上海。拥有全国最多数量的优秀主动股票基金管理人。通过市场化招募优秀球员来发展股权。投资,但中国银行没有这样做。大力推广指数基金也能创造新的增长点,但中国银行并没有这样做。债权业务不错,可以扩大个人客户群,增强影响力。中国银行做得相对较少。经过多年的业务发展,显得缺乏进取精神。

2008年实现对中银基金的全面控股后,中行发言人当时表示,中行旗下有四只基金,目前只有一只表现良好。这与银行尤其是大银行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当客源有一定优势时,对风格的首要要求就是稳定,短期内不会单纯为了追求规模而表现突出。

想要充分进取,就需要匹配更好的激励机制。银行体系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激励机制相对缺乏。尤其是国有大行旗下的基金公司受到诸多限制。部分城商行旗下基金公司活力较强,激励机制更加市场化。大型银行的公开发行往往缺乏基于市场的激励措施。

在中银基金股权结构中,中行持股比例超过80%。本次公开发行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使中行完全控股中银基金。外资股东贝莱德虽然背景雄厚,但却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集团之一,但持有中银基金股份不多,话语权较小。于是,贝莱德重新开始。 2021年获得全国首张外资公开发行牌照并开业。还与建信金控成立了合资公司贝莱德建信金控,对中银基金的期望不高。目前,中银基金董事会仅任命一名董事。

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下,高管人员基本来自中国银行系统。现任董事长张岩曾任中国银行金融市场总部总经理、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负责人。总经理张嘉文曾任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副行长。总统。除李道斌外,基于市场选拔的职业经理人较少,中银基金的市场化程度相对不足。如果留在中银国际证券的体系内,市场化程度可能会更高。在中国银行的体制下,大部分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等重大事项都需要报中国银行决策。因此,效率必然受到影响,市场风格也会偏保守,不适合公募行业。

中银基金在激励基金经理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给很多基金经理一些好看的头衔,比如副总裁、助理副总裁、高级助理副总裁等等,但一直没能留住基金经理。 。 2023年4月以来,陈虎飞、王帅、吴印、王岩、王伟、宋殿宇、邢秋雨等基金经理陆续辞职。这些人离开后,没有更好的团队替代他们,这凸显了人才吸引力的相对缺乏。

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国有大行基金旗下的公司,尤其是主动股权做得好的公司,往往更加市场化。比如,在交行施罗德的发展过程中,非交行出身的莫泰山、谢伟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市场化程度相对不足,就会对主要领导者的视野、架构、战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工银瑞信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经理郭特华虽然出身于工行系统,但他对工银瑞信的成长也发挥了重要影响。

相比之下,中银基金不具备这两方面,难免表现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