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迎峰度冬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西南新型电力枢纽建设加速

admin

11月15日起,我国北方地区将全面启动供暖,能源需求将相应大幅增加。

《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及预测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冬峰时期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主要受高峰用电影响华东、华中、西南、华南部分省级电网时段。电力供需形势紧张。

目前,西南电网正在统筹建设国家新型电力体系试点示范区。不久前举行的2024西南能源发展论坛上,四川能源局、重庆能源局、西藏能源局主要官员现场发言,释放出“齐心协力”打造西南新电力枢纽的信号中国说得很清楚。

此前,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国领先的地级新电力系统示范区落户惠州,跨市鄂北(随州、襄阳)新电力系统试验区也启动建造。川渝西藏“抱团”打造的国家新电力体系试点示范区有望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区“先行示范区”。

一个新的趋势是,在新疆煤炭崛起的背景下,中国能源版图的中心正在悄然西移。作为天然“调节电源”,水、风、光电一体化开发的推进,也进一步盘活了西南地区的风电、光伏资源。

这对四川、重庆、西藏意味着什么?它将如何影响更大的地区?

1、重心西移

许多大江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盆地,成为天然的“水能富矿”。例如,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已成为四川水电“流域梯级开发”的重要载体。

2023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将达到3583.3亿千瓦时,成为全国唯一水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75%以上的省份。再看西南地区,根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数据,其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近一倍,占全国水电装机容量的56.6%。

“西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清洁能源战略基地,未来水电开发的重点仍将是西南地区。”致辞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第36届国际电工委员会(ICE)主席舒印彪介绍,我国水电资源蕴藏量为6.9亿千瓦,水电目前已建成投产3.8亿千瓦。东部水电已基本开发,待开发水电资源80%在西部地区,主要是西藏。 。

从这个角度看,全国清洁能源重心不断西移,特别是西南地区。作为天然“调节电源”,水、风、光电一体化开发的推进,也进一步盘活了西南地区的风电、光伏资源。

202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在全国主要流域开展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研究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在7个主要流域开展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全国各地的流域,包括大渡河和雅砻江。综合规划研究。

其中,雅砻江流域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据测算,流域两岸风电、光伏资源可开发量超过6000万千瓦。

在舒印彪看来,西南地区新能源资源丰富,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太阳能资源占全国30%以上。西藏、川西地区日照充足,辐射强,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同尺寸低海拔地区高50%~100%。

“初步测算,西藏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规模超过7亿千瓦。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中西部和四川西部,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为1.8亿千瓦和2000万千瓦。 “他说。

随着“西电东送”的深入实施,西南电网外输通道网络加快完善。其中,四川建成了“七直九交”的省际通道,成为全国最大的输电电网。随着明年新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四川将形成“8条直线、11个交叉口”的对外通道网络。

这也使四川成为“西电东送”的核心基地之一。截至目前,西南电网已建设特高压直流工程,设计容量超过5300万千瓦。 2014年以来,累计跨区域清洁能源输电已突破1万亿千瓦时,点亮了广东、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用电大省(市)数千盏灯。

这形成了东部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使其在国家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2、供需矛盾

“‘十四五’前三年,川渝地区用电量年均增长8.4%,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舒印彪表示,随着人口规模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川渝地区电力消费得到提振。电力需求继续快速增长。预计2030年川渝地区电力需求将突破9000亿千瓦时,较2023年增加约4000亿千瓦时。

这对西南电网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根据目前供电规划建设情况,到2030年,川渝地区新增供电装机容量约1.3亿千瓦,对应新增发电容量2700亿千瓦时。考虑到“新疆供电重庆”、“长供电四川”等在建工程,电力缺口仍将超过500亿千瓦时。

特别是2030年以后,四川水电开发基本完成,火电发展空间有限。川渝地区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2022年至2024年,夏季持续高温,已将西南地区电力供需矛盾推向全国视野,引发广泛关注。

“继2022年‘三最’事件(历史同期最高极端高温、最低降雨量、最高用电负荷)叠加后,我省今年8月再次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用电量大幅增长,全省最大用电负荷再创新高。

四川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能源局局长邓超表示,未来能源需求预计将继续保持刚性快速增长。此外,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

重庆市能源局局长王祖训对夏季也深有感触:“2022年夏季,重庆将面临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天气。今年重庆的持续高温再创新高,尤其是8月15日,此后连续30多天高温天气……”

重庆已经认识到自身能源资源贫乏、对外依存度较高。 “电力安全必须积极融入西南电网和国家统一电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除了西南电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之外,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也对系统平衡产生了重要影响。可再生能源出力越来越受天气影响,不仅具有显着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而且随季节变化呈现出不同市场的间歇性,改变了传统电力系统的平衡机制。

例如,2022年夏季川渝地区高温干旱,导致水电出力大幅减少,电力供需失衡。

同时,西南电网本身主要以大规模直流外送为主,主要从多个出发点出发。但外部力量进入川渝两地的投放点相对不足,制约了省际互助的能力。

以四川为例,邓超认为,该省资源分布与能源需求呈反比分布,省内输电通道有限,省际互助不足。整个川渝地区电力综合最大负荷已突破“亿”,但通往川渝地区的对外渠道(容量)不足700万户,省际互助还十分不足。

总体来看,川渝西藏电网结构差异较大,互补性强。各有各的“难处”,但共同的解决办法是“抱团”、互相帮助。在舒印彪看来,未来,西南地区在满足地区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同时,还要继续保障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可持续实施,充分发挥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优势,构建西南电力新体系。这是唯一的方法。

3.新系统

“目前,西南电网正在统筹建设国家新型电力体系试点示范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树祥表示,西南电网正在完成特高压交流+特高压直流输电端向特高压交流输电的过渡。将直流传输和接收集成为枢纽的历史性飞跃。

从全国来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湖北等地正在加快新型电力体系建设,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川渝西藏“联手”打造国家新电力体系试点示范区,也将在更多省际协作领域探索更多经验。在舒印彪看来,这不仅需要克服共性技术难点和发展模式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特点带来的安全性和敏感性挑战。

“当前,西藏新能源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但仍面临许多新挑战。”西藏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王云波表示,在供电方面,该地区配套的调节电源很少,大部分以水电净流出为主,“我们面临雨季出现一些技术问题,旱季出现一些供电短缺问题。”

西藏工业基础薄弱,还面临“大机器、小网络”的挑战。舒印彪认为,西藏未来将发展成为10亿千瓦的大型输电终端。随着“双碳”目标的临近,西藏的光伏资源必将成为西南电网和“价值数亿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重要支撑。 。

这也将对西南电网提出新的挑战。中长期来看,西南地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由送端能源基地转变为送接收一体化的连续能源基地。

《方案》提出,开展大规模、高比例的新能源出口运营,提高新能源电力在交通电力通道中的比重,开展先进技术在新型输电通道中的应用。其中提到,将优化一批电力规划明确的“沙格皇”大型基地和主要流域水风光光一体化基地的外送渠道,有效降低配套煤电比例,实现高比例或高比例。纯粹的新能源输送。

例如,去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金沙江上游雅砻江流域建设水风光光一体化示范基地”。河流和其他流域。”未来,金沙江上游将建设总规模超过5000万千瓦的国家零碳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南电网正在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水风光光一体化项目,这些项目将成为启动大规模、高比例的新能源外送计划的重要样本。在邓超看来,下一步要推动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继续推进“三河”水电基地建设,全力推出高质量新能源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火电底线能力,形成水电和新能源双体系。能源结构以主体能源和其他能源为补充。

西南电网要强化电网互联互助能力,不断优化全省交流电网主网结构,加强骨干电网建设,建设500千伏三维多环主要电网分布在成都平原、川南、川北地区。为川渝特高压目标电网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要立足国家“西电东送”基地建设和藏电东送战略布局,统筹近、中、长期输电通道需求。外界关注特高压直流“多输入多输出”,参与特高压交流环境。网络建设,加快跨省区跨地区直流输电工程建设,“与重庆、西藏共同打造国家电网布局西南立体枢纽,打造新型电力体系示范区”。

“规划中还需要预留足够的渠道资源,为西南地区持续输送清洁电力。没有渠道资源,什么都无法实施。”邓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