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颜色变淡、机场跑道出现融化的现象、沙漠地带遭受了不寻常的洪水、全球多地遭受高温热浪的侵袭……这些频繁出现的极端气候现象,其背后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加剧。在2025年举办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气象专题会上,我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强调,凭借其卓越的计算效率及多源数据的整合能力,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气象预测、灾害预警以及应急处理的重要桥梁,这把“金钥匙”有助于打破传统预报的界限。
气象预警系统在灾害发生前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这既是保障民众生命安全、降低经济损失的重要途径。自联合国提出全民早期预警的倡议后,我国予以高度关注并迅速响应,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和不断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气象预警的效果。我国成功抵御了多起高温热浪、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早期预警模式。席列斯特·绍罗秘书长强调,人工智能应成为连接而非隔阂,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是全民的保障。他指出,中国在早期预警领域的努力堪称全球学习的榜样,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预警为先锋、多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预警“中国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彰显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还展示了预报预警与应急响应的紧密融合。
对于上海来说,气象领域的发展已经全面渗透到了生产、日常居住、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管理的多个层面,为上海“五个中心”的构建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展望未来,上海将不断加强国内外合作,积极促进气象领域的创新,加速发展气象领域的新生产力,从而推动气象事业的持续高水平发展。以“AI+”作为动力源泉,催生气象科技领域的新生力量;依托“气象+”,推动城市治理领域迈向崭新阶段;借助“倡议+”,构筑国际合作的全新模式。
记者还从气象部门得到消息,除了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推出的面向全民的早期预警方案“妈祖(MAZU)”以及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之外,中国气象局的空间天气链式人工智能预报模型“风宇”亦在专业会议上正式对外公布。
为了应对太阳风暴对全球卫星运行、无线电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关键基础设施可能带来的影响,“风宇”公司针对空间天气保障的需求,成功突破了传统数值模型在算力消耗和实时响应方面的技术障碍,从而打造出了国际首个全面覆盖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全链条的空间天气人工智能预报模型。
据相关报道,“风宇”在短期预报及极端天气事件应对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经过一年的预测性能测试,该系统在太阳风、磁层以及电离层等多个区域均展现了出色的24小时短期预测能力。测试结果显示,“风宇”对于近两年发生的大规模磁暴的预测,相较于现有方法更为精确,尤其在电离层区域的预测表现尤为显著,对全球电子密度总含量的预测误差大致保持在10%以内。
此次专会由中国气象局与WMO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