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能源署发布2024年《世界能源展望》和《可再生能源报告》,认为全球能源市场正在进入由中国引领的“电力时代”,中国正在推动全球电动汽车发展的崛起。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当今世界几乎所有能源故事都是中国故事。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健在今年10月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全球能源转型不仅要有中国故事,更要有各国团结合作的世界故事。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低碳能源发展关系人类的未来。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持续加速,清洁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新能源体系建设加快,我国能源“绿色”含量不断提升。
“每消耗 3 千瓦时的电力,就有 1 是‘绿色电力’”
在日常生活中,电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且很多都是绿色电力。
今年8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能源转型》白皮书,公布“绿色电力成绩单”:2023年,我国风能、太阳能发电量将超过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我国全社会将消耗3度电。 1度电是绿色电力。
中国取得突出成就的背后,是中国能源转型的努力。
绿色电力,即绿电,是指通过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产生的电力。
绿电具有明显的“绿色”属性,但其缺点也很突出——“看天气”,受天气、季节等影响较大,电力稳定性较差。如何稳定输出?
方法一是使用“移动电源”。
内蒙古风资源丰富,风能资源可开发量居全国首位。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20万千瓦风电基地,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广阔的草原上。巨大的风力涡轮机叶片不断地将草原上的风转化为清洁的电力。
中国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白胜泉风电站站长郝龙伟介绍,风电机组叶片直径约195米。在额定功率下,每转可发电约9.3千瓦时。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通过高压输电线路并入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由于风电依赖天气,为了保证电量平衡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电场建设了40兆瓦储能系统。郝龙伟表示,储能设备就像一个“充电宝”,将不稳定的风电分解成部件进行存储,有效提高风电利用率。它还为电力系统的运行提供峰值和频率调制功能,并提高电力效率。系统整体稳定性。
第二种方法是“水光互补”。
塔拉坦,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这里曾经沙尘滚滚,寸草不生。现在这里长满了绿草和羊群。这里的羊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光伏羊”。
这些变化都归功于塔拉坦光伏发电园区的建立,该园区也是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走进公园,放眼望去,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吸收阳光,产生清洁电力。
不过,光伏发电也取决于天气。例如,阴雨天气、云层遮挡阳光,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会迅速下降。
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海南分公司工业园项目部工程师曹军介绍了解决方案:龙羊峡水电站是“水光互补”。阳光较强时,采用光伏发电,水电停运或少发;当天气变化或夜间时,可以通过电网调度系统自动调节水力发电量,减少天气变化对光伏发电的影响,从而获得稳定可靠的电力。
一条330kV架空线路连接着塔拉坦的“光能”和龙阳峡的“水能”。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总装机容量2130兆瓦,其中光伏装机容量850兆瓦,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280兆瓦。通过“水光互补”,龙羊峡水电站输电线路年利用小时数从4621小时增加到5019小时,极大提高了水电站输电线路的经济效益。
曹军表示,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每年可发电14.94亿千瓦时,对应火力发电相当于每年节省46.4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66万吨。 “现在青海清洁能源通过跨区域出口,江苏、北京等15个省区市都用上了我们生产的清洁电力。”
光伏板在向外界输送“绿色电力”的同时,也给塔拉坦带来了“绿化”效应。据工作人员介绍,“塔拉坦以前是大片沙化地,光伏电站建成后,蒸发、风速、沙尘大大减少,光伏板下的植被也逐渐恢复。 ”
光伏板下修建了“光伏牧场”,饲养了“光伏羊”。光伏板下的绿草成为羊的饲料,羊则成为公园里的“除草者”,防止杂草长得太高,影响光伏板的发电。与此同时,“光伏羊”也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提前6年兑现承诺
中国类似的绿色项目还有很多。目前,一批重大清洁能源项目正在全速推进。
东南沿海,200万千瓦海滩光伏示范项目正在建设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若羌100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风电、光伏装机总量达到12.5亿千瓦。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到2030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如今,这一目标已提前六年实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新能源体系规划建设,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对新能源体系建设作出新部署。
今年以来,多项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比如,《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路径。今年10月,省际电力现货市场正式启动,更好促进新能源消费。
建设新能源体系,必须着力提高清洁能源供给能力。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新疆推出16项改革措施,将风电、光伏项目登记权由自治区下放至地市,并简化登记手续。
建设新能源体系,必须保证新能源的输送和利用。
今年,我国开工建设了一批特高压项目,加快配电网升级改造。到2025年底,配电网将具备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力约5亿千瓦。
针对风电、光伏发电不稳定的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储能建设。 8月成立的央企新能源存储创新联盟目前正在攻关57项重点任务。在广东,新开发的新能源全景预报系统投入使用。通过智能算法,可以根据风、光的变化,精准调度新能源和火力发电的出力。
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系统,为各领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23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较十年前增长10倍。清洁能源发电占总装机容量的58.2%。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增量的一半以上。清洁能源消费 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5.5%提高到26.4%。
中国转型助力世界
“在能源史上,我们见证了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现在我们正在迅速进入电力时代。”这是国际能源署(IEA)对全球能源转型的最新展望。
几个月前,国际能源署(IEA)在《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中预测,当前和未来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而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则助力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其中中国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左右,这意味着今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近60%将在中国市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帆认为,目前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和竞争力在全球相对领先,电动汽车出口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和全球能源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动乘用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三新”产品出口总额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 。中国“三新”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快速发展,形成了先进的绿色生产能力,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中国实现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全球成本的大幅降低。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LCOE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今年1月,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潘惠民表示,目前,我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量超过分别为334亿美元和2453亿美元。
中国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者和贡献者。过去十年,中国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3.6%上升至18.5%,其中中国贡献率为45.2%。
此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积极拓展绿色能源领域合作,一大批惠及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实施,为人们提供了清洁、安全的能源。为东道国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解决方案。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了谢列克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60兆瓦。与当地传统燃煤发电相比,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在阿联酋,中国企业总承包的Eldafora光伏电站可满足2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碳排放240万吨……
从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到高耸入云的“大风车”,再到穿梭的新能源汽车……我国在加快自身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转型提升“质”和“新”的同时,也在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了绿色动力,交出了优秀的“绿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