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6月9日电(通讯员 瞿志勇 杜成龙)2022年,烟台市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坚持“稳中先、稳中求进”原则,着力加快构建“1+233”工作体系和“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 努力做好“加减乘除”的金融结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运行顺畅。
多用“加法”:加大金融投入,增强金融保障能力。一是加大财力建设力度。突出财政资源建设重点,牵头设立烟台市财政资源建设办公室,深入开展加强财政资源建设的三年行动,做大做大税源,培育新的税源增长点,做大做强总部经济,促进企业升级, 进一步推动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1-4月,烟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81.2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0.4%。二是加大争顶力度。突出抓向上奋斗的关键,创新落实“三联”工作机制,扎实把上位政策与烟台发展相结合,持续提升更加高效可持续的金融综合保障能力。1-4月,共募集各类竞争性基金49.4亿元,同比增长25.1亿元,增幅103.3%;积极争取政府债券资金,力争新增政府专项债券总额220.48亿元,居全省第二位,重点支持烟台市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加大金融资金统筹规划力度。突出抓资源协同,聚焦“1+233”工作体系和“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统筹预算资金、上级政策、政府债券、资产资源、金融社会资本,创新完善统筹协调、有机衔接、金融资源规划保障互补机制, 集中力量支持深入实施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基础设施保障建设“七网”行动、黄渤海新区、城市更新、老兰水库、渭盐莱荣高铁等重大项目全面提速推进。
用好“减法”:减少“三公”支出,帮助企业减负。一方面,政府收入的“减法”应该换取企业效益的“增加”。作为今年退减税结合政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意义重大,作用突出。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用政府的“紧绷生活”换取群众的“好生活”。我们将继续削减一般开支,严控“三公”预算,精打细算,节约用人,牢地固守“三包”底线,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重点领域支出,把每一笔钱都用在最前沿和关键地方。 从而在政府的“紧日子”下保证人民的“好生活”。截至4月底,烟台市民生支出203.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5%,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1月以来,烟台市各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比上年提高10%以上。
巧妙运用“乘法”:加强财税支持,充分发挥财政乘数效应。一是加快政府投融资。规范有序地开展PPP模式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烟台市高速等8个项目进入财政部PPP项目管理数据库,总投资230.09亿元,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金额均位居全省第一;二是突出财政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全面贯彻落实《扶难解难、稳中求进的若干政策措施》,强化财税金融支持,为应对疫情的中小企业设立1亿元应急贷款基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周转支持, 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困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率不高于银行业机构同期基准贷款利率的30%。会同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发展13项激励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对成交额排名前10的住宿餐饮企业奖励5万元,对年内首次整合的住宿餐饮企业奖励5万元,鼓励企业升级稳步发展。年内,安排了1000万元,大力支持第一店的经济发展。市一般公共预算已拨付6亿元,全面实施引进人才住房补贴、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等各项人才引进政策。烟台市各级财政已落实疫情防控资金13.4亿元,同时安排疫苗采购资金5700余元,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三是加强财金与财金的整体协调联动。设立市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构建健全国家、省、市、县级政府融资担保制度,今年以来共办理系统内业务32.26亿元;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标准由10%提高到30%,并将烟台市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纳入政策范围,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资贵问题。今年以来,共开展紧急再贷款业务77次,金额达17.16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流动性困境,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会同有关部门推行“政府采购贷款”融资模式烟台财政局,鼓励银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融资服务,创新实施差异化优惠利率。1-5月,共办理“政府购贷”56笔,发放资金1.22亿元烟台财政局,近两年共办理“政府购贷”181笔,发放“政府购贷”4.21亿元,大大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借款“分化”:打破发展壁垒,化解基层债务风险。首先是打破政府采购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发上线“手机交易”APP,通过手掌、手掌解密文件、开标等功能,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过程中的“零差事”、“不见面”, “掌办”和“随时”,完成从“线上”到“掌办”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跃升。第二是打破制度和制度障碍。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创新“多点同步”“多网联动”模式,详细公布政府“四账”,使财政收支决算披露制度更加完备、全覆盖、全方位、全渠道。全面实施常态化直接财政资金机制,推动中央、省级资金56.67亿元快速配置精准配置,最大程度直接惠及企业和人民群众。在全省率先部署上线预算综合管理系统,依托“制度+技术”推动财政预算管理质量和效率。全面加强国有资产预算精细化管理,实现各类市属国有企业全覆盖,提高国有独资利润征收比例达到30%。创新推进绩效监测,落实“四个结合”,实现财政资金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监管,不断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监测机制,加强政府债券借、用、管、还款全过程管理,认真实施减债计划,严控新隐性债务,稳中消化存量,坚决守住无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