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近期再次放狠话,这次不是对任何人,而是对自己,要求欧洲人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摆脱中国的供应链,坚决遏制中国的崛起。
说这话的人是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布·鲍尔。他试图用尖锐的言论将北约对中国的反华痴迷推向新的高度。
鲍尔的讲话让人想起一句话:“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大局。”鲍尔在北约总部发表公开演讲时,呼吁所有西方企业做好战时准备,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他声称,为了在未来的“战时”不被中国“勒索”,欧洲人必须提前做好牺牲福利和舒适生活的准备。翻译:即使我们牺牲一切,我们也必须与中国“脱钩”。
问题是,欧洲人民同意吗?
欧洲的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麻烦,能源危机迫使许多家庭掏空积蓄。法国人走上街头抗议养老金改革,德国人则对高额电费感到愤怒。在这样的情况下,鲍尔其实是想让大家“挨饿卖铁”来对抗中国。这种“正气”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生活在平行世界。
鲍尔的逻辑本质上是为美国加油,但北约政客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欧洲早已被美国沦为“只剩下裤衩”。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由于能源危机,美国通过出口高价天然气,将欧洲作为提款机;更不用说《降低通货膨胀法案》了,直接迫使欧洲企业迁往美国。既然美国在肆无忌惮地吸血,而北约的欧洲国家还在为此努力,难道真的就不怕“贫血”吗?
权力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美国所倡导的脱钩政策早已成为完全反面教材。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闹剧是如何将美国从“全球霸主”变成“全球笑话”的。
近年来,美国推行所谓“去中国化”。结果,它不仅没有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反而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深渊。
美国消费者发现,很多原本是“中国制造”的产品,现在仍然贴着“越南制造”、“墨西哥制造”的标签出售,但价格却贵了一倍。无论是高价贴牌产品,还是天价租用中国货,最终买单的都是美国消费者。
更离谱的是,这些“表面上的脱钩”还增加了中间商的成本。在宣扬反对中国的同时,它正在加深对中国的依赖。美国的“脱钩”行为似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数据显示,美国2025财年军事预算高达89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即便如此,美军还是开始拖欠工资。军官抱怨工资不够买奶粉,士兵抱怨退休后连医疗保险都成问题。要知道,军费开支是美国最优先考虑的领域。如果连美军都“挨饿”,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把脱钩搞得一团糟。如果欧洲真要效仿,结果会好吗?答案很明显:欧洲的根基不如美国,脱钩只会加速并把自己拖入深渊。
欧洲与中国有着极其密切的经贸关系,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以德国为例,其汽车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高达40%。中国不仅是德国汽车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是重要的电池供应国。请问,德国工业“脱钩”还能坚持多久?
我们来看看鲍尔口中的“稀土威胁”。全球60%的稀土产自中国,稀土加工比例高达90%。没有稀土,欧洲高科技产业怎么办?摆脱供应链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可能只会让行业陷入停滞。
如果欧洲硬着头皮追随美国脱钩,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伙伴,还会受到美国更严重的挤压。美国已经用高价能源和补贴政策割了不少韭菜。如果欧洲继续与中国脱钩合作,恐怕连生存的实力都没有。
届时,欧洲连基本的经济独立都无法维持。
鲍尔的言论反映出北约对中国的“反华痴迷”,但这种情绪化的政策并不会让欧洲变得更安全。
而且,北约以前的职责是应对军事威胁,现在却越来越像美国的“外交工具”。无论是干预亚太事务,还是炒作“中国威胁论”,北约的行为都偏离了其本质使命。鲍尔的“战时呼吁”实际上是北约投降的典型表现。
对于北约来说,真正的危机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裂痕。
近年来,法国、德国等国多次质疑北约的独立性,马克龙甚至直言北约已经“脑死亡”。在此背景下,北约喊出“甩锅卖铁反华”的口号,无异于进一步撕裂内部共识,最终导致联盟更快分崩离析。
因此,鲍尔的“反华宣言”听起来很堂皇,但实际上却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欧洲没有资本追随美国“脱钩”,也无法承受经济损失的连锁反应。试图卖铁的“反华梦”,最终买单的只是欧洲普通民众。
历史告诉我们,冷战思维从来没有带来真正的安全,对抗只能带来更大的危机。与中国合作是欧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至于北约政客的“甩锅卖铁宣言”,将又是一个被现实嘲笑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