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四普调查组实地探访汾阳路9弄3号木屋,揭秘百年历史建筑

admin

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

近日,徐汇区“四普查”调查组对“海关俱乐部”进行了现场调查。沿着“汾阳路9巷3号”的地址,走进巷子里。 9巷的3号门牌号有两个:一是新3号楼,二是与“四口人口”相关的“老3号”,小区居民一般称呼为“老3号”。它是“木屋”或“小木屋”。

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

航拍汾阳路9巷3号

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

灰白相间的“木屋”是一座早期英国殖民地风格的花园洋房,建筑面积478平方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底层高架,南立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方柱廊。由于外墙铺有大块横木板条,门窗也都是木头做的,所以被称为“木屋”是当之无愧的。

“木屋”建于1898年,是“恒福风景区”徐汇段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它恰好是这一带唯一跨越三个世纪的“老寿星”。刚建成时,汾阳路和附近的淮海中路还处于规划阶段。最初,他们甚至没有门牌号。直到1920年代,才注册为“碧勋路(汾阳路旧称)9号”。

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

据记载,“木屋”是由担任清代海关总税司的英国人赫德建造的。旨在为欧美海关在国外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聚会、交友的娱乐场所。由此,“海关俱乐部”的名字就流传了下来。打开。置身于僻静的上海西郊,可以暂时逃离烦恼,享受宁静的田园氛围。后来,员工的休闲生活选择大大扩展,这里的俱乐部功能逐渐被废弃。 20世纪40年代,这里成为海关宿舍楼。

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

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

1948年旧地图上的汾阳路9巷3号和汾阳路45号

1949年后,“木屋”长期被新中国海关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居住,延续了其历史特色。在原有的大花园土地上建造了新的社区,但“木屋”的旧主体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它以与周围完全不同的风格,默默地坚守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 1994年,“木屋”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四勘”调查组在现场发现,老房子虽然几经易主,但历史风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除了自然折旧之外,建筑内外许多最具特色的木结构特征部分,以及方柱、屋顶等重要部分,基本接近刚建成时的样子。

汾阳路最北段东侧一带,有许多中国海关发展史的痕迹。与“木屋”仅一墙之隔的汾阳路45号西班牙风格的花园洋房,是邬达克于1932年设计建造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国总税务局,充分见证了中国海关主权回归后,丁贵棠于1945年至1950年间居住于此。丁贵棠去北京后,45号被上海海关学校使用。直到1997年才搬迁至浦东新校区,成为“汾阳花园饭店”——自1898年起,几代海关人就一直居住在汾阳路畔。迄今为止,脚印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

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

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

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_夜览·享读|走过三个世纪的“衡复区老寿星”,你见过吗?

丁贵堂及其故居——汾阳路45号

通过将同一领域、同一条道路或邻近地区的几处含有历史资源的文物结合起来,往往可以勾勒出当地“专题历史”发展的清晰轮廓。如果汾阳路边以《海关史》为线索,还有深入探索的潜力。这样的尝试将有助于进一步利用文物普查的结果,更清晰地描述“城市肌理”。属于大家的徐汇故事将更加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