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陕西宝鸡12月10日电 (记者 阿丽娜)记者10日从宝鸡下站遗址联合考古队获悉,2024年,考古人员在下站遗址共清理了9个各类祭祀坑。更多关于秦汉民族祭祀文化的细节被揭晓,这也证明下站遗址是现存年代最清晰、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秦汉民族祭祀遗存在中国发现的。
图为下站遗址全景。宝鸡下站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
祭祀活动作为王朝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天地神的崇敬和对国家太平盛世的长远期盼。秦汉时期的“姬祭”见证了帝国的祭祀和政治演变。从秦襄公的西边,到汉、刘邦的北边,形成了“雍五边”。汉武帝时期,“勇武阶”的地位被甘泉太阶取代,直至西汉末年被废除。
图为长长的祭祀坑。宝鸡下站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
2024年,考古人员在下站遗址共清理出各类祭祀坑9个,均为细长型动物祭祀坑。坑内充填物及坑底均未出土任何文物。这些祭祀坑按其形状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之一是从北向南平行排列的窄带。随葬祭品主要是牛、羊。牛的头都朝北。它们排列紧密、有序。它们在历年下站遗址的发掘中较为常见。
另一种是宽长条形,主要陪葬祭品是马。马匹没有固定的头向和姿势,排列杂乱。这是下站遗址的首次发现。结合2020年至2023年下站遗址三次发掘所清理的各种长方形动物祭祀坑、长方形车马坑、洞穴祭祀坑的形状和年代,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下站遗址的不同特征。春秋中期至西汉末期。该时期祭祀坑的年代顺序。
图为陶片上刻有“米”字。宝鸡下站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
下站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游福祥表示,这一序列揭示了先秦祭祀文化几个世纪以来的延续和发展,可见这种祭祀活动是如何起源于封建领主的。这种习俗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仪式。这种延续性不仅体现了文化传统的稳定性,也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持久影响。
尤福祥说,随着下站遗址发掘的深入,秘区的历史连续性已逐渐得到梳理。从公元前672年建立到西汉末年废弃,米结持续使用了600多年。下站遗址的结构布局也颇为独特。各种类型的祭祀坑有规律地分布在中心建筑区周围。年代、类型相近的祭祀坑之间没有重叠或断裂的关系,说明国家对坑的结构和形式有严格的规划。 《雍武节》虽然在汉末被废止,但其内容被南郊天坛祭祀所吸收,成为后来中国传统天坛祭祀的一部分,影响深远。 。 (超过)